循环经济理念在城市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实践

时间:2022-09-26 10:53:38

循环经济理念在城市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实践

摘 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理运用到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规划编制中,有利于减轻因城市、经济扩张而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生产生活资源、土地供给、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的压力,是促进生态环境、城市空间、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永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实践

Abstract:The core concep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such as“Reduce、Reuse、Resource”being used in the master plan are benefit for decrease pressure which come from eco—environment、produce and living resource、land accommodation、transportation and municipal utilities with urban spatial and economy expanding,and which ar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ecoenvironment、urban spatial、society and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circular economy;plann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8-03

1 引言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1]发展模式建立在人们对自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的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之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2 研究背景

2.1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在学术上被认为是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一类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原则,通过对工业时代中早期发展模式的反思,要求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与产业空间布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用资源/能源/物料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2.2循环经济对城市发展的要求

2.2.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生态环境条件被认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3]生态环境既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1)生态环境本身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功能。(2)生态环境具有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稀释、储存、净化城市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功能。(3)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给城市发展环境以美感,具有提高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舒适性的功能(4)生态环境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具有自维持功能,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对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或者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是从根本上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2城市空间发展应遵循“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的本质含义是减少生产和消费流程中所投入的资源和能量的总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减量化”的表象呈现差异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表现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资源、能源总量需求的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能源单位利用效率的提高。

用地空间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减量化”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合理增加建设用地增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具有生态价值用地的侵占。生态价值用地既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公共绿地也包括滩涂、水面、林地、农地、园地等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2)节约建设土地资源,以紧凑集中的总体布局模式为主导,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立约束城市建设的边界。(3)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效率,在建成区通过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在新区构建职住平衡、适当混合的用地模式,在中心城区加强用地的地面和地下综合开发建设。

2.2.3实现资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要求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能源、物料在人们创造的技术圈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生物圈中流动,这就要求城市具备:(1)构建可实现资源共享、能源层级利用、物料互惠的经济产业链条,经济产业链在宏观层面实现社会化大循环、在中观层面实现相关产业之间的中循环、微观层面实现企业内部的小循环。(2)建立以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内河航运、市政管线为主体的能源、物资的输送通道,利用对建立区域性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能源、物资高效流通。

2.2.4“废弃物”应有“资源化”的消纳和利用途的径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城市提供为个人、企业、一般行业内部无法处理的废弃物提供无害化利用的场所和途径,在恰当的位置提供规模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建设综合性资源再生产业,通过分拣,制肥、填埋、焚烧、再加工等工艺流程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3 空间规划实践

3.1规划区概况

台州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属于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较协调城市。[4]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台州市中部沿海地区,以滩涂围垦用地为主,滩涂资源十分充裕。区内产业包括:种植、养殖、医化、船舶修造、汽摩配、电线电缆、服装纺织业等多种类型。

3.2规划措施

3.2.1建立生态框架和措施

规划区内的生态用地主要由滩涂湿地、山体、岛屿、农田构成。滩涂湿地是本规划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出于开发建设以及维持生态稳定的需要,在规划区内在将部分滩涂湿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同时,更多的滩涂湿地划入生态保育范围,维持规划区的生态特色。

出于防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需要,规划区沿海地区设置有防风林带;规划区内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预留、保护大型生态廊道和防风林带,尽可能保留现状水系,在河流下游开挖人工湖泊,调蓄上游来水(图1)。

图1-生态系统构架图

图2-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图

图3-综合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图

表1-台州市产业区位熵一览表

3.2.2串联产业链条

3.2.2.1产业发展导向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产业发展和转移的趋势,结合台州市自身的发展诉求,在传统“5+1”[4]的优势产业基础上,集聚区将引进大型石化产业、先进汽车制造业、临港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特色观光农业。通过区位熵的计算(表1),笔者发现金属再生利用行业也是台州市极具比较优势的行业,规划提出应以金属再生产业为核心,引进具备将橡胶、电子产品、大宗物件、生活废料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利用能力的资源再生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构筑完整的产业链。

3.2.2.2产业空间布局

首先,产业空间的布局要有利于大层级循环的构建。各类产业主要沿南北向的交通干道依次展开,利用交通干道形成不同产业的空间联系,便于资源、能源、物料的跨区域流动。

第二,产业空间布局应着手优化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空间格局框架已确立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向专门产业园区、城市功能组团集聚,在提供增量用地空间的同时,调整原有产业用地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第三,规划应为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空间。一方面,要为既有产业延伸产出的配套关联产业的提供必要的空间;另一方面,针对比较重要的但暂时又存在不确定性的产业预留的建设用地。

在上述基础上,规划区区内形成了“一轴八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图2)。

3.2.3构筑循环通道

循环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提供的资源、能源、物料、人员、资金、信息交流的渠道。规划确定的交通发展目标是:借助机场、港口、铁路等区域通设施的建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海陆空立体化的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建设便捷高效的快速疏港体系和以绿色环保、主次合理、公交优先的内部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图4-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5-公共服务体系布局示意图

3.2.3.1对外交通体系

规划区拥有港口、新机场、支线铁路、高速公路、省道等对种类齐全的对外交通设施,有利于实现多式联运,提高区域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本规划区对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影响力。

头门港作业区是规划区内规划建设的规模最大,吞吐能力最强,泊位最深的港区,是台州市实施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三位一体”[5]港航体系建设战略的核心港口和海上门户;新机场预台州市未来的空港枢纽,也是发展空港经济的触媒;支线铁路、高速公路、省道构成了便捷的疏港交通网络体系,也为石化产品等大宗物资流通提供了陆路通道(图3)。

3.2.3.2内部道路交通网络

规划区内部道路交通网络由道路系统和内河水运系统构成。

规划区内路网的间隔距离根据产业特点在原有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以适应本地的建设要求,例如,本次规划将大型产业区的主干路间距适当加大,保证地块的完整性,适应大型、特大型产业的空间布局需求。根规划区内河道纵横交错,结合产业布局、海港作业区、通航条件等要素,通过疏浚改善航道通行能力,可形成海河联运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3.2.4优化空间组织

3.2.4.1总体格局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以港口为龙头,以沿海交通廊道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主要支撑,形成了“一轴一港一核三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图4)。

3.2.4.2“减量化”空间开发规模

在过往几年,特别是2006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内,由于各种综合因素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从管理者、到开发商、到技术人员无不弥漫着对有限的空间资源开发“大干快上”的冲动情绪。本次规划按照“减量化”的原则,根据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分阶段限制建设用地资源投入的总量,抑制非理性的开发冲动。例如,近期根据浙江省政府的相关政策,集聚区的新增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在十二五期间严格控制在42km2(含部分建成区)以内;其它建设用地需要根据产业和城市发展需要,在远期规划中逐步释放用。

3.2.4.3职住平衡式的空间组织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工作和居住人口的机械增长。规划从缩减职住通勤的距离,缩短出行时间,提高社会效益,减少交通流,避免跨越大型基础设施和生态廊道等方面综合考虑,将居住用地设置在工业用地的边缘地区,形成职住平衡的空间单元,适应规划区产业和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的需求(图5)。

在产业和居住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合集聚区空间尺度巨大的特点,规划建立了可划分为四个层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应对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需求。

3.2.5完善市政设施

在市政设施的布局上主要为集聚区的生产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在功能上是实现资源、能源、物料循环利用的关键节点,因此,在总体规划层面除按照一般的规划编制要求完成水、电、气、环卫、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之外,还针对规划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导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在给水工程方面,针对本区域既存在资源性缺水又存在水质性缺水的情况,规划提出了雨洪利用、中水利用、海水淡化等措施,并且在用地上给这些非常规水源利用,在恰当的位置预留了足够的建设用地。在电力工程方面,针对规划区风力资源丰富,且在温岭东海塘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风力发电基础,规划建议本区可以继续开发风电资源;针对现状椒北煤电厂生产过程污染大,热效率低的问题,规划建议电厂改用燃气发电,或者将单一的煤电模式改造提升为IGCC[6]发电模式。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要求,借鉴深圳等城市的经验,在金属再生工业园附近建设大规模的环境园,增强废弃物资的处理能力,丰富废弃物处理的种类,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4 结语

4.1建立规划平台

规划区涉及的县级及以上的行政区划较多,这些行政区在“求发展”这一大前提下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各行政区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甚至是强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产业经济资源的分配以竞争性为主,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上则表现出一定的对抗性。而这些问题正是各行政区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性问题,也是在区域统筹视角下,规划应当努力去化解、协调解决的问题。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各行政区的当政者、亦或是规划技术人员,都在尽量争取在满足多元发展诉求的同时,将外部负效应减至最低。

4.2探索适用指标

到底用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去衡量的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区是不是“循环型”的?国内外开展过大量的相关研究,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参考依据,在编制本规划的过程中,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生态”指标体系,结合集聚区的建设现状以及发展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指标体系,这套指标是否适应规划区的发展要求,是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仍需要通过长期跟踪、深入研究,等待历史检验。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 D,Pearce 和R.K.Turner 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rl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ui ronment·Harvesterwheatsheaf,1990)首次提出.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关于“循环经济”的学术定义在“生态学”这一学科门类下的广义定义.

[3]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8页.

[4]向云波,徐长乐,彭秀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V17(5):663.

[5]台州市的“5+1”主导行业包括:汽车摩托车、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船舶制造等行业.

[6]集疏运网路、金融贸易、信息处理“三位一体”.

[7]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上一篇:公园儿童游戏场的自然互动式设计探索 下一篇:浅谈苏州新农村居住建筑的生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