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者的情操

时间:2022-08-06 05:54:13

历史学研究者的情操

摘 要: 李剑鸣先生所著《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是历史学刚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首读教材之一。本文作者对此书中的特点进行了论述,认为其是指导历史学初入者进行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历史学 特点

上海三联书店于2007年出版了《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该书是李剑鸣先生在多年从事研究生授课的基础上,将原来的讲义经过认真总结而撰写定稿的。编撰此书的目的,正如李剑鸣先生所述:主要是出于指导历史学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与研究。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的李剑鸣先生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故可以说本书是作者治学与教学的结晶,对初入历史学的研究者有莫大的帮助与指导作用。因此,该书甫一问世,就深受专家、学者及众多学生的广泛好评,是历史学专业刚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首读教材之一。从学习与研究方面而言,此书可以作为历史学研究生入学初的一部必读书来推广。

纵览全书篇幅,可看出此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此书体系完整、内容宏富、材料详实、论证充足。

此书共分为十二章,分别对历史学的特征,历史知识的性质,研究中的立场,研究者的学养,治学的路径,继承与创新,史料与史学,解释的建构,叙事与分析,选题与研究,体例与规范,写作与表达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明了历史学家应具备的修养和技艺的主旨思想。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历史学专业的特性和知识特点进行了阐述,使读者明了史学的特征,以及它在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对初学者选择适当的研究路径,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规范而言,这些内容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准备。同时,作者在此部分内容中还对历史知识的性质作了阐述,阐明了历史知识是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大致朝着更丰富、更准确、更真实的方向发展的。

在第三、四章中,李剑鸣先生主要对历史学者的立场和学养展开论述。作者指出,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时必须保持一种特殊的立场,力求历史研究的独立和中性;历史学者要站在第三者的位置、站在过去和现在的交汇点上来看待历史。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他应具备相当的历史学学养。学养是学者的知识、修养和技能的综合体。因此,历史研究者应具备渊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应经过专业训练,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自第五章到第九章,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历史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治学的路径、史学的继承与创新、史料与史学的运用、史学解释的构建、历史的叙事与分析等内容进行阐述。在作者看来,个人治学的目的是因人而异的,故其追求的境界也各不相同,而治史者应从一开始就确立较高的学术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治学路径,坚持砥砺磨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力争成为“良史之才”。在继承与创新上,作者阐明了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治学贵在创新,并且对学术创新及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史料对于治史者是非常重要的,书言史家如果不在史料方面下苦功,就断然不会取得很大的成绩。作者在此部分着重探讨了史料的地位、解读及运用。在他看来,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解读历史的中介,因此,没有史料的历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历史。而在对历史的解释中,作者认为史家只是过去的诠释者,而不是裁判官或辩护人。同时作者也对历史的解释与评价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一般而言,在历史研究中,叙事和分析是用得较多的两类方法。但在作者看来,叙事与分析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中可能包含叙事,叙事也需要借助分析,这两种方法各具功能、相互补充,是治史不可或缺的工具。

最后三章对初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最具直接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中,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研究生如何准确恰当地选择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自己今后的研究与写作。在第十章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如何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选题,选题后应如何作进一步的研究,如何收集和梳理资料,以及在资料梳理之后该如何进入论文的正式写作。第十一章中,作者对写作的体例与规范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研究者在写作时要严格按照其体例与规范撰写。但是,体例与规范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技术的层面,也关系到论著的质量和价值。因此,这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规范文体,写出更符合史学范式的文章。在第十二章,作者对如何写作与表述作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从形式上看,史学写作就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运用准确而清楚的文字,对确认过的史实作出表述,以形成自成系统的历史解释。同时,史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文字不仅仅是表述研究结果的工具,还是传达思想和美感的符号,因而文章的优美可读同样是史学论著应当追求的品质。

由此可见,此书把历史学专业的特性,对历史学家的修养与要求,以及历史学者如何从事研究,如何撰写史学论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阐述,这就使读者能对史学、史家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与了解。在书中,作者对每一章的论证都大量地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各方面材料,其引用中文书籍多达120本,翻译书籍40多部,中文文章50多篇,英文书籍40多部,英文文章40多篇,可见论证之充足,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

二、文章简练通达,文字简洁易懂,文如流水、源饮不断。

李剑鸣先生提出:“史学表述的理想境界,不外是以优美畅达的文辞,准确而清楚地表达深思熟虑的研究心得。史学表述既是语言与修辞的运用,也是思维、资料和论点的外在体现。换句话说,决定表述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内容,优良的学术素养和精深严谨的研究,是文章言之有物的保证;反过来,高超的文字技巧又有助于准确明了地传达内容,使研究心得更好地为读者所了解。”[1]“史学表述不仅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还须讲究逻辑性,要做到文理清晰,晓畅易懂。”[2]“优秀的史学论著,必须在文字上兼具记叙文的生动形象、议论文的雄辩条畅和说明文的清晰准确,这对史家的文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概括说来,史家的文笔应以准确、清楚、易懂、可读为基本准则。”[4]“文章要写起来难,读起来易才是真正的高明。”[5]“梁启超谈论文采,首推‘简洁’,要求‘篇无剩句,句无剩字’。”[6]从李剑鸣先生的撰文风格中我们可看出,他既是这样提的,又是这样做的。本书逻辑性强、文理清晰、晓畅易懂、句子简洁、用词准确得体并富于变换。同时,文中偏字难字极少,易于读者阅读理解,使文章承接有序,阅读通畅。如今许多初入学的研究生,他们写出的文章冗长拖拉、拗口难读,不懂得或不知晓如何撰写史学文章,应追求怎样的撰写风格,因而李剑鸣先生的撰写风格正是他们学习写作的范本。

三、思想丰富,兼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指导性及启发性。

读者若能认真阅读,细心体会,定能从此书中学到许多知识,得到诸多启发,无论是对其今后的学习、研究还是写作都将大有裨益。比如史料的积累在研究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史料数量宏富,种类繁多,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度尽所有史料,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史料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7]因此,李剑鸣先生在书意提到要注重史料的取舍;注重材料的积累,特别是同一类别材料的积累;史家要重视对不同类型史料的鉴别,强调在选取史料时对它的性质和价值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不但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而且能积累素材,可为今后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同时,李剑鸣先生还指出,要写出一篇合格的历史论文并非易事。它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拥有丰富的可信史料,严格按照史学论文的基本要求撰写,切不可信马由缰、任其发挥、掺杂个人情感,需忠于事实,秉笔直书。再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体会到读史、写史需要达到一个“细”字。历史学者只有做到细心观察、细心思考,才能达到“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8]。在写作中即使一细小之处也会对文章产生影响。如:书中第十二章提到:“李伯重的论文《楚材晋用:中国水转大纺车与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标题很有意味。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中国发明的水转大纺车在中国未产生革命性后果,传到英国后却对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起了促进作用,正与‘楚材晋用’这个成语的含义相合。不过,这个成语带有中国文化的特殊印记,用来说外国的事物,如加上引号则更佳。”[9]这一点正体现出历史学家应具备一个“细”字,虽细小但不疏忽,虽细微但不遗漏,这样才能写出更为漂亮、得体的文章著作。

简言之,此书可谓是一部指导历史学初入者进行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从书的内容、语言、组织上,还是从其思想性、指导性及启发性上都是我们学习阅读的范本,都是一本优秀的史学著作。好的著作犹如良师亦友,能给你无穷的帮助与力量,此书亦是如此,新入学的研究生若能认真阅读,相信会少走许多弯路,并能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更快地进入课题的研究与写作。因此,此书是初入历史学的研究者的首读书目之一。

参考文献:

[1][2][3][4][5][6][9]李剑鸣著.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423,425,428,430,432,432,415.

[7]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5.

[8]严耕望著.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

上一篇:生命化课堂的特征与生成 下一篇:我国翻译人才库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