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中民族风体现初探

时间:2022-08-06 02:15:46

高中音乐中民族风体现初探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是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其中的民族音乐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在市场商业化的运作下,流行音乐大行其道,而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没落。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日渐衰减的现状,就如何做好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部分工作进行探究分析,提出了几点策略,旨在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提高高中音乐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音乐;民族风;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3.71

0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包含的民族众多,因此民族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包罗万象,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从反映我国少数民族战胜大自然的不折不挠,奋发图强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到以《八音和鸣》为代表的,展现我国古代民族集体智慧结晶的以板鼓、板胡、琵琶等为代表的民族器乐,再到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的生、旦、净、末、丑国粹戏曲京剧等几大类别。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几大部分在我国的乐坛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了进一步在青少年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有关教育部门曾颁布《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高中的音乐教材经过全新的编排,很好的囊括了以上类别,在充分考虑全球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又将民族音乐的旋律延伸到西方传统的交响乐、奏鸣曲。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日渐衰减的现状,就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体现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提高高中音乐的教学质量,仅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1高中音乐中民族风体现

1.1古代诗词寓于音乐之中

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在外在的音乐与内心的情感的交流中,有着远近不同的对应关系,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同构联系。也就是说,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乐曲在某种程度是对当事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甚至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以我国古代名曲《阳关三叠》为例,它由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古琴曲演变而来,极具现代声乐作品的气息。《阳关三叠》也被称作《渭城曲》,全曲围绕着一个主题发展,按照一个旋律反复变化,分为三段,故称三叠。歌词表面上表达的是对于友人离别的愁绪,但仔细体会其中的"起"、"承"、"转"、"合"等传统音乐结构,尤其是感受歌曲结尾部分那种虚无缥缈的,似入无人之境的回归,令人回味无穷。仅仅通过几个简单音节的反复,却能勾画出如此浓烈的送别场面,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在程度上力求以少而言多,在色调上讲究以轻而代重,在时间上强调用此刻替换永恒,在尺度上推崇以咫尺而见千里"的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里道家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被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其中声情并茂的表达,使得欣赏的客体在吟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与创作的主体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主体的思想和情感在同化客体的过程中得到放大和升华,从而变得更具体,更生动。从中国其他的古典民族音乐《广陵散》、《高山流水》等及其相关典故中,都可以体会到同样的表现形式。

1.2民歌寓于音乐之中

同时教材中民歌部分的信天游也是民族风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信天游起源于我国的陕北地区,当时由于通讯滞后,交通不便,为了方便山这头与山那头之间的交流,保证草原牛羊放牧工作的顺利进行,才兴起了这种形式,也正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信天游这种刚柔并济,跌宕起伏的旋律。在方便交流的同时,信天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地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羊肚子那个手巾三道道蓝"、"红格丹丹裤裤绿格律锌鞋"、"满天乌云起遍地刮黑风"则是对西北时有的恶劣天气,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的细致描述。"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羊肚子手巾脖子上围,不是我那哥哥再是个谁"等口语化气息强烈,毫无修饰,不加雕琢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展现了革命时期我国西北农村普通人家日常生活。黄河大合唱也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创作于中国历史上那段最为屈辱的时期,当时我们国家的正受到严重的践踏,作者以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为比喻,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整个乐章共分为8个部分,每一乐章交相辉映,歌词朗朗上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那种气势至今还保留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并且每句以"怨"、"冤"、"难"等字眼结尾,营造出一种纯美声的唱法,声音时而低沉的好似在哭泣。整个乐章从哭诉、歌颂、到赞美以及最后的保卫,既向世界展现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的历史风貌,也宣告着中华民族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民族意识。

1.3欧美风格寓于音乐之中

再把视线转向欧美部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提闻名于世的《马赛曲》,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正值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高潮,法国国内的这种行为引起了邻国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为了巩固其封建同盟,各国纷纷派兵干涉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当时一名叫鲁热·德·利尔的工兵上尉在饥荒笼罩着整个法国之际,创作了这首曲子,凭借着其激昂的旋律及磅礴的气势,这首曲子不胫而走,成为革命军行军的必备曲目。每逢革命军路过城镇,看到高唱马赛曲的法国士兵,当地的老百姓都赞不绝口,纷纷要求加入革命的队伍。在战场上,它也是每次向敌人冲锋的标志,每次听到马赛曲,士兵们往往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破坏了反法同盟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并将国土扩大到亚得里亚海,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马赛曲的音符一直回荡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

2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在授课内容,还是在授课形式方面都极大的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风采,丰富学生课堂生活之余,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加强了各国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孙立卓.浅谈高中民族音乐教学[J].教学实践.2011(1):63.

[2]邓晓霞.中国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延伸[J].音乐天地.2004(2):3.

[3]孙晓弋。高中音乐课堂中的"中国风"现象[J].读写算(教研版).2012,02(7):12-13.

[4]林辉真.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几个尝试[J].科技信息.2012(26):23-24.

[5]祝滢.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入的教学策略[J].西江月.2012(11):42-43.

[6]宋建英.在流行音乐中学习民族元素--高中音乐课堂中如何通过流行音乐了解民族元素的实践与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41.

上一篇:高效课堂需要“五到位” 下一篇:新形势下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