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中的“有意义”与“有意思”

时间:2022-08-06 01:14:11

作文写作中的“有意义”与“有意思”

心学集大成者、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小学生作文中的“有意义”和“有意思”,就如这“知”与“行”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有意思”和“有意义”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笔者认为不同阶段,侧重点可有所不同。

低年级:从“有意思”入手

低年级写话,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这个时期就是要求把话说完整、写通顺。只要孩子觉得有意思,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写什么都可以。“真实”是儿童作文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如果在这时过分强调“有意义”,就有可能扼杀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所以,这个阶段要先引导他们说真话,写真事,让真情自然流淌于笔端。当他们觉得原来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时,也就不会觉得写作文是多难的事了。低年级如果有了这样的对作文的认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极好的开端。比如,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写下了一天当中自己从早晨开始所做的事情,也只是短短的几句完整通顺的话而已。如果从作文的角色来衡量,首先,犯了一个作文的通病――流水账。其次,挖掘不出太多太新的意义。如果教师把这样的两个评价给了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如果老师给了一个恰恰是鼓励的评价,表扬这个孩子写的话都是真实的,而且语言通顺连贯,那效果又会如何呢?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越来越多的人感叹于今天的孩子生活太单调,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写作业,没什么好写的。这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如果老师再把最初这种可贵的“真实”一棍子打死,恐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会留下“作文难”的阴影,而且很难消除。反之,从低年级开始,如果学生觉得写作文无非就是把想说的话变换一种形式而已,由口述变为书面表达。渐渐地,孩子们就会觉得:哦,原来写作文不一定非要发生多大的事,用我口写我心就可以了。每一天当中,只要“让你欢喜、让你忧”的事情都是作文的最好素材。所以,低年级写话不宜过多强调“有意义”,让学生敢于写、喜欢写最重要。

中年级:从“有意义”点拨

学生们习惯于把作文中要写的故事当作是有组织的活动或是他们眼中的大事。所以,苦于没素材是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儿童天生是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关键在于,学生对于那些熟视无睹的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不以为然罢了。所以,从“有意义”上点拨,是唤醒孩子“故事意识”的良方。写作毕竟是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交流,只注重“有意思”而忽略了“有意义”,作文就失去了灵魂。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是对的,但到了中年级如果还是只一味强调真实、自由表达,而不注意向“有意义”方面引导,就有可能出现作文“无拘无束、信马由缰”的现象,甚至到了可以不顾习作要求地指鹿为马。周一贯老师说:“孩子们不是没有思想感情要抒发,而是缺少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意识和能力,对微小却真挚的感情视而不见。”低年级如果打下了不畏惧作文的基础,到了中年,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从最初的培养他们提炼素材意识开始,逐渐提高他们观察生活及对真挚情感有所领悟的能力,然后通过作文指导或讲评等方式,用实际例子告诉他们如何才能让我们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变得有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用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而不是只“用眼观察”。在关注“有意思”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有意义”。当他们学会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学生的作文也就不但“有意思”,而且也“有意义”了。与此同时,“故事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唤醒。有了故事意识,苦于无素材的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高年级:两者兼顾

作文,从根本上说,“写”只是结果的呈现。而写前的观察、思考、实践、体验、探索、发现……这些写前的准备过程也是极为关键的。到了高年级,就需要学生具备把“有意思”和“有意义”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能力。逐渐让他们懂得故事只是习作的“源泉”,而非等同于“素材”。要想把习作的源泉上升到素材,还需要教师指导下的提炼与加工。教师的指导绝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谋篇布局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应抓住恰当时机不留痕迹地加以点拨、引导,知道究竟什么是“有意义”,以及如何把普通的一件事通过提炼变得有意义,使作文难点在教师润物无声的点拨中得以解决。所以,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唤醒故事意识、表达真情实感”,正所谓的“文成于思、辞达于意”。

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从“有意思”入手,并与“有意义”有机融合,两者浑然天成,使学生的作文真实感人、主题鲜明,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永联第二小学)

上一篇:浅析地域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融合 下一篇:动漫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