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重建指南

时间:2022-08-05 11:24:44

心灵重建指南

5・12汶川强震,震垮了建筑,震碎了家庭。心理学者分析,大地震已给灾民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巨大、深刻的恐惧心理会对人产生很大影响,即使已脱离造成危险的环境,情绪却仍会处于惊恐当中”。

痛定思痛,国人对于灾难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视,得到空前体现,“心灵重建”成为每个灾民迫切的渴求,全国各地的心理工作者们也热情高涨,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了超过50支的心理救援队。然而,从专家眼光看,“缺乏基本的灾后心理干预培训,没有相关心理创伤治疗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赤手空拳上战场的志愿者们,很可能还没救上灾民,自己先成为了间接创伤的受害者!

1999年,台湾中部发生9・21大地震许多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社工人员等开始思考如何贡献一己之长,协助灾后的心理重建工作,他们花了两个星期紧急翻译出一本“既实际又实用的书”――《灾难与重建:心理卫生实务手册》(以下称《灾难与重建》)。此书在心灵重建工作中有着非常实用的参考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于近期出版发行简体字版,本刊特别提前推介该书。

《灾难与重建》是美国制度化灾难心理卫生实务的心血结晶。它告诉人们,相较于建筑道路及公共建设的重建,灾民面对家园破灭、失去亲人、丧失工作、经济冲击及生活剧变的心理重建更值得重视,并就如何协助灾民、亲友、救灾人缘及社会大众走出灾难阴霾分门别类提出具体建议。其首要的一点是,系统性的规划非常重要,灾难应急指挥部必须有“心理”卫生决策代表,而这位代表又必须是一个在“灾难心理卫生”领域有特殊专长的人,且拥有足够的授权做关键性的决策。

救援工作中,若一些特别的决策或行动会造成重大心理卫生方面之冲击时,心理卫生专业意见对相关决策相当重要。例如,建立大型的避难所,将男女分开收容的做法是违背下述的一个基本灾难心理卫生原则的:家庭是个人稳定的主要来源,家庭系统必须保持完整。书中列举了一个教训,LomaPrieta大地震之后,在一个表型都市的避护所里,男人与女人和小孩被分开安置,将男人安置在独立的设施里,“避护所里的焦躁和愤怒便戏剧性地升高起来”

灾难(disaster)源自拉丁文的dis与astral,前者为紊乱乏意,后者为星球之意,合在一起就意味着灾难来临,连星球的运行都会紊乱。灾难来得愈突然,对心理的冲击愈大,尤其汶川地震这种突发的巨大灾难。

因此,要将心灵重建做到使受难者真正安心,难度着实不小。不只是心理卫生工作者,《灾难与重建》的第一读者群还包括从事灾难救护的政府机关、民间团体、医行人员、救难队员及教育工作者。心灵重建之路,需要所有救灾人员以及一般民众的共同参与,多一点理性认知,就能少一点手忙脚乱。

从台湾的经历来看,9・21大地震后,出现了很多幸存者自杀行为。因此,对于当下四川的心理救援行动,发现那些高危险个案并进行追踪访视和心理辅导变得非常迫切。《灾难与重建》指出,儿童、脆弱的老年人、以及那些先前已有压力或健康问题的人可能是有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人群,而可以发现到的最具危险性的群体还包括下列各种情况的民众:

1失去挚爱;2住家已毁,不适再居住;3自己受伤或家人受伤;4住家受到严重损害;5失去工作;6暴露在令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场面、声音或经验中。

但令心理卫生工作者备感挫折的另一个情况是,他们在一线根本就发现不了那些危险个案,大部分的幸存者并不会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卫生服务,因而很少主动寻求工作人员协助。特别是当下,在地震发生的一个月之内,属于受灾者的英雄期及蜜月期,那些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可能充满了幸福、利他、乐观而非悲伤的感觉,心理卫生工作者很难介入。不过,他们却可以充当一般的志愿者,做一些诸如帮助幸存者联系家人、统计受损信息、找寻重建资源等的工作,从而与幸存者建立起信赖感,往后再“谈谈心”,心理干预自然而然切入。

其实,心理救助最恰当的时期是三周后的“清理期”和稍后的“幻灭期”,人们会探究及讨论有关灾难的事实,他们会花多一点的时间来讨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在“幻灭期”,大部分作为保护的“麻木感”消耗殆尽。人们会觉得焦虑、沮丧、疲倦、焦躁、有挫败感和气馁,更可能敞开心扉来谈一些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心灵重建若在此时介入,正是恰到好处。当然,最好的办法不是坐在咨询室里:“守株待兔”,而是“随意巡视”,在“漫游”中发现个案。

从时间上说,心灵重建分为两个阶收,首先是短期的心理复原,需要紧急处理和危机介入;其后是_长期心理复原,要让生活由到正常或改善原先的生活水平。长期心理复原,往往在灾难后持续一个月至一年之久。比起浪漫的英雄主义,灾区心灵重建更需要持久的工作精神,这对心理救援行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力、财力的问题都不可小窥。“一时冲动”之后,机制建设任重道远。

上一篇:地震改变了什么等 下一篇:劳动合同法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