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

时间:2022-08-05 09:25:17

引导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学生自主能力则是其能否成为主体的基础,没有自主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下面是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一些探讨。

1、提高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一种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在任何领域中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力量。自主学习意识是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但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和他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首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才能首先让学生产生参与的愿望,愿意学继而主动去学。可以运用多媒体结合数学知识强化课堂的导入,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也可以将知识生活化,将知识的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的事例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的生活,使知识变成真正有用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了和学习自豪感,维持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自主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的参与进去,积极的探索、积极的寻求答案。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得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

2、学会自主预习

故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首先,应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其次,精心设计预习提示。问题是学生自读的起点,学生思维的闸门随教师发问而启动。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导读提示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借助媒体,显示出与学生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矛盾的事实、使其产生认知需求。二是对学生中典型、普遍错误进行分析,形成解决需求。三是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的不同看法引起认知需要。四是模拟现实数例,引起学生认知欲望。

3、强化自主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往,学生总是被动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教师、教材编写者、命题者)所提出的问题,结果是掌握大量知识,却不能自己发现问题。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敢问,更重要的 是教会学生会问。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4、尝试自讲知识

长期以来,讲台属于教师已成一种定势,教学中,尝试师生换位法,让学生也过过教师瘾,学生情绪高涨。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课堂上选取较容易的数学知识让其上台讲解。二是让其自由选择指定问题的某一点,精心备课后,做一次小老师。讲课学生要有针对性,一类是有爱说话、不敢讲话者,让其找到自信。另一类是聪明、但懒散者,帮其重树逢信。再一类是优秀者,使其更自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迫使他们积极搜集材料,向老师、同学请教,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5、引入自主练习

教师设计问题训练学生,此法长期以来一成不变。数学课中,应突破这一模式,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的学习机会。教学练习阶段采用学生自练法,即授课完毕,大家分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以新授课知识为准,自己出题,教师加以认定,分组互答,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在此过程中常会出现诸如“一题多问”,“一个内容多种出题方向”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一个好机会,教师也可借此机会检查学习情况,而作为学生,由于练题中加入自己劳动、加入教师的肯定,对完成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自然也好。

上一篇:怎样有效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 下一篇:英语单词记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