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边缘化地理试题”的特征及应试策略

时间:2022-08-05 09:04:47

高考“边缘化地理试题”的特征及应试策略

在地理主干知识的边缘部分设计试题,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相关,但不是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而是主干知识的边缘部分,也可能是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历史、政治知识,甚至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我们把这种试题称为“边缘化地理试题”。地理是一门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在地理学科的边缘知识部分设计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这种试题对考生综合解题能力的要求很高,也常常让考生发出“地理试题包罗万象,不着边际”的感叹。面对这类试题如何来进行解答呢?下面以2012年高考出现的两道试题来谈谈地理边缘化试题的特征及应试策略。

一、真题再现

例1.(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答案】1.B 2.A 3.D

例2.(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图4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题。

8.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答案】8.B

二、边缘化地理试题的特征

1.主干知识表面化。边缘化地理试题,初看起来,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内容,待仔细分析试题后,却不能在地理主干知识中找到答案,而是要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社会现实或其他学科的内容才能最后得出结论,体现的是“主干知识表面化”特征(依据地理主干知识构建试题,试题与地理主干知识相关,保证了试题不超纲)。如例1中的三道试题,表面上看,考查的主干知识是中国的粮食问题,属于中国农业的范畴,但三道试题的答案都不在教材中。例2也一样,表面上看考查的是自然灾害方面的内容,实际考查的是对图表材料的综合分析,需要考生自主得出结论。

2.具体考点综合化。边缘化地理试题的设计,一般是依据地理教材中主干知识的某一内容确定试题的“题眼”(试题内容中主干知识的关键词语),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构建试题。如例1中三道试题的设计,其“题眼”是中国的粮食问题,其中第1题考查的角度是对我国近年来粮食连续增长的原因分析。第2题考查的角度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这两道题将地理主干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延伸到社会现实这个层面。第3题要求学生分析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在地理教材中,没有专门分析过影响商品率的因素,所以要解决这道试题必须结合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常识,再运用地理知识中的区位因素来进行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答案。由此可看出边缘化地理试题对地理考点进行延伸拓展,体现了文综综合性的特征。

3.信息呈现材料化。边缘化地理试题一般用文字材料或者各种地理图表的形式来构建,信息呈现在材料或图表中,考生必须通过阅读试题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才能找到答题方向。如例1以文字材料来构建试题,材料说明了“我国耕地近年来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不减反增”的信息,例2以地理图表来构建试题,图表体现了“各种救灾工作程序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的信息。

三、边缘化地理试题的应试策略

边缘化地理试题的解答具有一定的难度,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很重要,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思考。

1.判断问题立意方向。首先要判断试题是否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如果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则要根据边缘化地理试题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分析。判断的方法为:阅读材料后,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看问题的答案是否在教材之内,若不在教材内,则属于边缘化试题。

如例1中的第1题判断我国近年来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紧贴社会现实,教材中没有具体的答案;第2题分析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第3题比较河南省与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的高低,这两个问题同样在地理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内容,所以都是属于主干知识的边缘部分即边缘化地理试题。

例2中的试题要求考生判断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哪种灾害,这种知识在教材中也找不到,而是要根据图中各种救灾工作程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表面上看是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其实立意的方向并不是书本中主干知识的主要内容,所以应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

2.调用相关知识经验。判断试题属于边缘化地理试题以后,接下来就要根据试题分析应该运用哪些知识来解答问题。

如例1的第1题判断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这道题考查的是我国粮食生产方面的问题,所以应根据我国粮食增长的现实情况来解答;第2题是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这道题考查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现实问题,同时又要求考生结合各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第3题比较河南省和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的高低,要求考生既要运用经济常识中有关商品率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又要求其善于比较黑龙江省和河南省的区位特征。

例2,判断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哪种自然灾害,考查的是对图表中的救灾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要求考生既要据图进行分析,又要判断各种自然灾害救灾工作程序的特征。

3.综合分析、比较判断。了解了边缘化试题的考查立意方向后,最后一步就是运用各种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判断,得出最后的结论。如例1中的第1题要求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的原因,答案是由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再来看看其他选项,A项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与材料中的“耕地不断被挤占”不符;C项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粮食产量,但不是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D项粮食流通体系的完善对粮食的连续增长影响不大,故只能选B。第2题是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变化,解答这道题需要结合我国现阶段三大经济区的特征及题中四个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进行分析。其中太湖平原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外来人口多,经济发达,工业、城市、交通等建设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再加上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和产业结构转型等原因,所以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不断下降。第3题是比较河南省和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的高低,结合政治教材中的经济常识可知道,商品率的高低主要是由商品的产量与人口的消费量决定,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粮食消费量多,黑龙江省则人口稀少,故答案应选D。

例2,判断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哪种自然灾害,解答此题时考生先要根据图示分析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的强度和大致程序:大地震发生时救灾工作强度较大,最初的救灾程序是紧急救援,然后是安居工程,再是生活、生产恢复重建,最后是公共设施的重建。得出了这个结论后,就容易判断出这种救灾工作程序最有可能适用于洪涝灾害(救灾工作强度大,救灾程序跟大地震差不多)。

综上所述,在解答边缘化地理试题时,要善于判断试题考查的方向,要善于调用各种知识及经验进行自主分析、比较判断,这样就一定能快速地找准答案。[G]

上一篇: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下一篇:上海高考作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