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8-05 08:26:32

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袁先生的话揭示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去问题教育”和美国“激问题教育”的观念差别及结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应该把问题作为贯穿于数学课教学的一条主线,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变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和结论为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从而学会在学习中探究合作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体现呢?笔者结合近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开启思维之门,让学生形成“我有问”的意识

1 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寻找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课版)上的思考与探索、拓展与延伸、读一读、尝试与交流、数学实验室、猜想与验证、实践与探索、观察与思考及相关链接都可能存在和隐含着问题.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提示图标”如,“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求解呢?”“二次项系数不是1,怎么办?”“为什么这样想呢?”等.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问题的栖息之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理出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收集具体的数据材料事例等.并通过研究探讨去认知、把握原本抽象的东西,使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够从课堂上找到所学理论的支持.

2 充分利用身边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新变化、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生活中有数学,数学里有生活.如,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未知的量,用不等式知识、函数知识、方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决策或合理化安排生产计划等问题.结合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由他们自主合作去探究解决.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领悟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问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点滴”常常被人忽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观察、去发现问题.例如,笔者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提出:解方程x2+4x+3=0,你有什么解法?哪一种方法最合适呢?学生提出用配方法、公式法,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我在一些资料上看到还可以用十字相乘发法,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每种方法的优与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不同方法解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最合适.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经历过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 教师在课堂上故意留点疑问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1个问题.呈现学生未曾意料且带有争议性的现象,激起学生心理矛盾,是创设问题情境十分有效的手法.

二、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由“我有问”向“我敢问”转变

“我敢问”是指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有了问题敢于向教师,向同学提出的质疑胆略.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有了疑问却不敢向教师提出,他们只是习惯于由教师提出,自己机械的解答.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问题可提了,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距离也就拉大了.

那么,要让学生敢于向教师、同学发问.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次,教师要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质疑、去发表各种见解,激起探索问题的热情.再次,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少一些挖苦、讥讽,多一些表扬、激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热情;少一些批判,多一些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有了问题敢于提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使学生由“我敢问”向“我会问”过渡

“我会问”是指学生知道如何思维,如何更好地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形成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和质疑的胆略,但由于不会提问而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质疑不到点子上,当然还是不行的.就像一个厨师有了原料、配料及掌勺的胆量却没有掌握烹饪的具体方法,这能做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还应该交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低级认知提问(只是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级认知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高级认知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内涵及要求,引导学生多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不是?行不行?这样学生就能逐步了解、掌握数学课教材的体系,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地发展,提问的技巧自然也会不断提高.再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最后,指导学生注重实践,培养“每事问”的习惯.即: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实现“我会问”向“我乐问”的升华

“我乐问”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享受到成功提问的愉悦,从而乐于提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技巧,“会”问了还不够,还必须做到“乐问”,教师要创造学生质疑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质疑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增强问题意识.

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的理念.其次,教师要适时表扬,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给予适当的表扬就是对他们质疑行为的认可,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再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质疑的兴趣,体会到质疑的愉悦,自然就会乐于提问了.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要敢于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课堂上还应该把握好“放”与“收”、“质疑”与“释疑”的关系.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上策略为学生“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上一篇:物理课堂教学风格探究 下一篇:基于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使能目标的分析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