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安徽卷作文失误谈

时间:2022-08-05 08:16:44

高考安徽卷作文失误谈

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对高中语文老师而言,是一份难得的收获。完美的作文是类似的,失分的作文各有各的不同。在阅卷过程中,我关注着学生考场作文的失误,随手记录不同角度的问题,借以与同行交流,告之学生将来考试时,必须引以为戒。

一、标题失误惹人眼烦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考生都精雕细刻,如琢如磨。可有些考生在标题上却十分不小心。安徽卷高考是材料作文,需要自己确定角度。有考生拟题为“一切皆有可能”“为什么不能这样”“为什么”等题目,太简单轻率,若没开门见山点题,阅卷老师必须把文章从头看到尾,才知道写的是什么,影响心情。更有甚者标题出现显眼的错误,比如,《成功需要感于创新》,该是“敢于”;《五彩梦想,自由遨翔》该是“翱翔”。

二、作文材料直接开头

考生为了省事,或者因为黔驴技穷。“有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这则材料,直接作为文章的题记,更有人将之做为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字不动地照搬照抄下了,缺少了对材料内涵的理解,过于随意的感觉,难以激起阅卷老师的兴趣,而纯属简单入题,怎么能够引起阅卷老师关注,评以满意的分数?

三、引用材料错误百出

确定了论证的主题,材料的选用也就显得相当重要。主题需要材料来烘托,学生在使用材料时,出现了一些文学常识的错误,或者是人物历史事件的错误。比如一个学生在作文里说:“司马迁也曾感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话,司马迁怎么知道呢?汉朝和唐朝,相差几百年。

四、文体创新不成反出丑

学生在写《析〈田忌赛马〉》时,文章前半部认真写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在文章的后面突然出现这样的文段:

细读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唯一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能改变的,静不下心来思考别人所未涉及的地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后试题:

1.体会名人名言和本文有何相似之处?

2.有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这样的创新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一般人用调查报告、药品说明书、实验报告等,可是以课后出题的形式,还是第一次。那“课后试题”是用来结束全文的,还是升华主题的,还真的不知道。

五、文化作文遭嫌弃

在以前的高考,很多考生喜欢引用陶渊明、屈原、苏武、李白、杜甫、坡、辛弃疾等人的素材,做为高考作文的材料,以精彩的文笔合理地编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阅卷老师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欣赏眼光的提升,文化散文出现了假大空,也带给读者审美疲劳。在2013年高考阅卷时,专家组明确规定如果一篇文章有三处引用古人事例写成文化散文题材的,一律给以三类文(最高41分)及以下评分。

六、一逗到底必扣分

很多考生在写作文时,可能是习惯,也许是平时的不注意。在写作文时根本不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在高考作文要求中,往往有着提示“必须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此高考作文阅卷规定:一段话中,一逗到底或者标点使用错误的,三处扣1分,扣满2分为止。这就要求平时学生在备考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防止考场上大意而失分。

七、抄试卷原文狠扣分

考生怕自己文章不出彩,或找不到可以让文章创新的方式,在考试时,急中生智,顺手拈来,大段的抄袭试卷上的社科文段落或者是散文,借以提升自己文章的文学性和说服力。那显眼的“科学称述”“科学定义”“樱桃”“老人”等大段的词语出现,还有《科学论证与社会人生》等标题,非常的醒目。阅卷老师是人手一份《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答案》,随手可查出处,一旦核实,全文判为低分甚至零分。

八、审题不当穿靴戴帽

对所给的材料,学生只看到“为什么不能这样”或“为什么这样”,而没有很好地领会到材料的主旨“创新”“探索”“梦想”等关键词,然后加以引用材料或升华主题。但部分考生审题不妥,只是写到某件生活实践,比如《溺水》《狗》等寻常事件,然后在结尾来一句“为什么不是这样呢?”点题,读来啼笑皆非。

九、漠视高考轻视自我

高考作文是要慎重的,主题要积极向上,不能出现过于轻率的方式。比如有考生在写好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标题后,一口气写了800个“!”号,然后在“最低字数提示线”下写了一行字“他们都是那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这样的作文,等待他的,只有“0”分!

上一篇:高考作文:你让我们情何以堪?! 下一篇:熟悉而陌生的消费者(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