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

时间:2022-08-05 06:05:03

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辽宁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环境历史欠账较多,曾经以拼资源、拼能源的方式换得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约束日渐显露。全省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辽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辽河治理,碧海行动计划,城市环境整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功的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走出了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建设 老工业基地 振兴

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和1000亿元两大关口。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生态环境。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技术进步等措施。污染物排放的两个重要指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则首次出现双下降,呈现历史性“拐点”;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3年以来首次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超过同期计划,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一、“谁受益、谁补偿”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长期以来,辽宁东部山区因为生态保护的原因,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但却为沈阳、抚顺等特大城市的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按“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从2008年起,辽宁省政府开始对东部地区实施生态财政补偿政策。在辽宁省东部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重点区域内,选择符合有林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天然林面积50万亩以上和大型水库所在地三个条件之一的县作为生态补偿对象。按照上述条件衡量,岫岩县、新宾县、桓仁县等16个县区被列入补偿范围。补偿突出重点区域,在东部地区水资源涵养基地范围内,以森林资源面积和保护大型水库水质为主要依据,合理划定重点区域,作为实施生态补偿的范围。根据与生态效益密切相关的因素,选择客观公正、易于计算的森林资源指标,作为实施生态补偿的测算因素,同时根据省财力状况,合理确定生态补偿资金额度。省对东部地区的生态补偿以县为测算单位,并将生态补偿资金直补到县,增加其可支配财力,重点保证乡镇政权有效运转。并通过明晰所有权、开放建设权、搞好经营权,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各种形式参与生态建设。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二、启动生态省建设,确定长期发展目标

2007年,辽宁正式启动了生态省建设,并被列入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计划用2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通过建设生态经济、资源支撑、环境安全、自然生态、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实施绿色创建、生态产业、生态保护、综合整治、环境建设五大工程,依靠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监管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机制、参与机制五项机制,完成生态省建设任务。提出了由29项指标构成的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除国家指定的22项指标外,特别增加了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两项经济发展类指标。已有沈阳、辽阳等20多个市(县),启动了生态市(县)建设,鞍山、抚顺、盘锦、桓仁等市(县)正着手生态市(县)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辽宁提高了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这项指标在年度考核体系中的档次和权重,将万元GDP能耗考核权重由7%提高到10%,仅次于就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市两级用于节能的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辽宁城市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发展成本和环境代价。如今,辽宁正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区域污染治理步伐,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转变经济增长主式,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统一。并提出今后5年,人均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的增长必然意味着对能源、资源需求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污染排放的增长。而辽宁却提出了万元生产总值耗下降20%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的环保目标。

辽宁是全国惟一的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为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共赢,就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沈阳、大连、抚顺等城市,纷纷开展了优化城市产业布局行动计划。在抚顺市,结合中油抚顺石化公司实施百万吨乙烯技术改造工程,将石油一厂等污染企业迁出市中心。辽阳市开展了以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的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小钢铁等落后产能。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辽宁正处在全面振兴和沿海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正在火热进行,“辽中南城市群”迅速崛起,沈抚同城化建设正在实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进一步加以落实和推进。树立“生态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本”的价值观和“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用行动来实践科学发展观。 辽宁还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为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十分巨大。例如,我国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耗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产业。1994年至200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平均为1.65吨标准煤,重化工业为8.3吨标准煤/万元。而服务业,万元GDP能耗水平低于1吨标准煤。

借生态建设之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对不符合辽宁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如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限制其发展。2007年,沈阳市铁西、浑南地区把绿色招商、生态招商、产业链招商作为提升产业层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铁西区,招商有“三道门槛”: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一票否决”;水、电、气等资源消耗大的项目限制进入;限制国家即将淘汰产业进入,鼓励电子、汽车、新能源等高新项目落户。坚决不上垃圾项目、污染项目,从根本上消除了污染源,环保门槛的提高并没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增长。铁西区通过资产重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相继引进了中复连众、丹东曙光及韩国现代重工、德国林德等大项目,培育了铸锻、仪器仪表等20大基础产业集群。生态建设还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辽宁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而在倾力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辽河油田,一年节能、节水、节地的效益就已突破亿元。到2007年底,沈阳市人均绿地达到12平方米,拔掉烟囱5000多根,在不久前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环保民生指数”沈阳市的环保满意度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位。

五、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减排目标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比重大,污染负荷比较重。国家给辽宁省的任务,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期末削减12%,化学需氧量削减12.9%,考虑经济增长因素,实际削减比例将会达到50%,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辽宁省减排的指标额度相对较大。在困难在压力面前,辽宁还把节能减排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多措并举强势推进污染减排。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建一批“零排放”企业,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创造空间,特别是在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进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切实提高对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石化、冶金、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资源持续利用水平,解决好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

2007年辽宁省启动了重点流域、行业环境整治3年行动计划,通过在17个区域,7个行业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2007年以来,全省共实施重大污染治理工程130项,大气治理工程258项,分别削减COD8.26万吨、SO210.51万吨,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总投入达70多亿元,使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是辽宁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根本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改造并举,确保在多还旧账的同时不欠新账。辽宁省从控制增量入手推进污染减排,对新上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坚持把总量审核和实施清洁生产作为前置条件,对未明确总量替代方案和未取得总量确认意见的,对没有采用国内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严格控制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严格产业政策。2007年,辽宁还频施环保重拳。依法关闭小火电机组50万千瓦,关停小钢铁452家、小水泥30家、小碳素17家;启动了全省造纸、印染、糖醛行业整治工作,关停造纸企业177家,停产治理印染企业20家,减排COD近5000吨。在17个重点区域、7个重点行业共实施减排工程380多项。通过以上措施,2007年,辽宁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6天,同比增加6天,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针对环保基础设施薄弱、面源污染突出、工业污染加剧等农村环境问题,辽宁全力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到2007年末,辽宁已经建成40个环境优美乡镇、400个环境优美村,涌现了长海县獐子岛镇、海城市王家堡村等一批农村生态建设先进典型。在环境优美村,人们过上了这样的生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70%以上,村内无污水沟、臭水塘”、“农户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80%以上”。

六、创新生态管理,强化监督机制

创新管理机制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为保障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辽宁省成立了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化的领导机制、法制化的监管机制、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自主化的创新机制、社会化的参与机制,来保障绿色创建、生态产业、生态保护、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五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建立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受损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逐步形成“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生态保护格局。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进一步强化对企业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的监督,依托科技进步,实施专业监控、在线监控、全程监控,坚决杜绝企业超标排放行为,通过严格监管,督促整改,使节能减排、保护生态成为每个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的自觉行动。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类群众性环保组织作用,采用普及生态知识、树立典型、主题活动等形式倡导崇尚文明,爱护生态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心、爱护、监督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和热爱家乡的极大热情。并通过不断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皮树义张毅崔鹏:科学发展强辽宁(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N].人民日报,2007年2月29日

[2]谭怡:辽宁生态建设亮点频现,有力迈向生态省[N].辽宁日报,2007年9月19日

[3]董丽新吴长利等:推进辽宁生态省建设对策初探[J].环境保护,2007年12期

上一篇: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河北差异化发展战略 下一篇:辽宁省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