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河北差异化发展战略

时间:2022-07-24 09:54:04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河北差异化发展战略

[摘要]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中,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科学的产业和功能定位,发挥出地缘优势,必将对河北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京津冀 经济一体化 差异化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在于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更在于结构和质态的优化。河北省属于“经济大省”,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而难以成为经济强省。“京津冀一体化”为河北省从省内及省际关系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中,一体化不是泯灭各个城市的发展个性与独特优势,而是强调各个城市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要鼓励京津冀地区的差异化发展,把鼓励政策、限制政策和诱导政策结合起来,促进各个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又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促进城市之间的平等合作和优势互补。

要清晰认识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界定主要城市和区域的产业定位。充分利用京津冀资源丰富多样、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实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陆海空交通发达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以重化工业中下游产品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转移与承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区域而言是产业优势的充分利用或产业优势的再利用;而对欠发达区域而言,则是加快区域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产业转移承接对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根据前面的分析,发达区域对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正面与负面两种影响。其中,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是一种正面影响,是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的外生变量。因此,主动承接发达区域转移的产业是欠发达区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产业转移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空间经济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转移现象,既不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宏观产业布局调整,也不是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援助,而是以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活动。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转移承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示范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区域开始注意并加大了产业转移承接的力度,产业转移承接的竞争逐步增强,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通过市场经济规则与方式来推动产业转移,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科学地进行利益分配,才是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区域经济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三、河北省产业承接策略

产业承接战略应充分发挥河北省资源与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考虑京津冀一体化,及与国内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省内产业空间结构特点,科学地组织实施。

1.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己形成了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展开的格局,在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河北省的经济振兴,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融入京津冀这一大区域,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为依托。

2.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施政方针,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二是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集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3.坚持政策与优势并重,吸引外来投资

根据河北省的现实情况,引进和利用企业外来投资,应当逐步由过去的全面吸纳转变为有选择、有重点的吸收,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来企业向产业园区的集聚,壮大产业园区规模,发挥集聚效益,促使其首先发展起来,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地区,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总之,在以往的发展规划中,河北省比较重视和北京的产业结构衔接和分工。但是,这一传统思路在新的现实经济形势下有调整的必要。首先,河北和北京形成产业链的衔接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河北来说,如何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避免和周边省市的产业同构更重要。河北和北京、天津的经济水平相差比较大,所以出现雷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与环渤海区域其他四个省的经济水平相对比较接近,而且这四个省份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成员,无不把和北京的产业结构衔接当作主要的发展思路,所以容易形成产业同构。其次,河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在环渤海经济圈及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还应该包括如何承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提升自己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邓伟根:区域产业经济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2]徐瑛陈秀山:河北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优势与结构劣势[J].领导之友,2004,6

[3]张可云:环京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上一篇:浅谈基于产业化目标的河北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助推老工业基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