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05 04:12:05

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对它存有害怕、畏惧心理,很多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基本概念、得出数学定理、进行例题练习,这就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在学生心里数学学习只是一味地解题,因而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努力转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比如,不应把概念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前面,而是首先呈现问题背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让数学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实际;历史故事;悬念

问题情境,简单而言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强烈的思考动机,激起学生最佳的思维意向,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见解。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一般情况下越熟悉的事物,学生越容易对其产生亲切感,所以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时,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对数学知识和现实实际的融合点进行富有启发意义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基本不等式”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外出购物时都遇到过商场打折销售的情况吧,有这样三家商场,每个商场都采取了不同的打折优惠方案,如A商场第一次打x折销售,第二次打y折销售,B商场第一次打y折,第二次打x折,C商场两次都是打折,那么到底哪个商场所采取的打折方案会更优惠呢?”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了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也都想知道这个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的答案,产生了急于探索和求知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引进历史故事,创设历史性问题情境

在历史中,也存在很多和数学知识相关的有趣故事,如民间故事、数学典故等中,都蕴含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若我们借助它来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我们就可从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出发,向学生提出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创设一种历史性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公式过程,而是对学生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国王,他非常喜欢下棋,而且棋艺精湛,没有人赢过他。一天,这个国王贴出一张告示,凡是能赢过他的人,可以满足他提出的任何三个要求。阿凡提揭了这张告示,来到皇宫和国王进行比赛,结果赢了国王,国王问阿凡提想要什么,阿凡提说:“陛下,我不要金银财宝,我只想要一些小麦。”国王听后非常惊讶,爽快地说:“说吧,无论你要多少我都给你。”于是,阿凡提说:“不多,只要在棋盘的64个格子中,第一个格子放2粒,第二个格子放4粒,第三个格子放8粒,以此类推,直到把64个格子放满为止。”这时,见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没有接着讲述这个故事的结果,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觉得国王给得起阿凡提所要求的麦粒吗,为什么?”这样,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历史性问题情境,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后,在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之后,学生也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巧设悬念,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悬念,总是能让学生产生惊讶、疑惑、矛盾的心理,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探究,特别是具有极强好奇心理的高中生,更是善于、乐于对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所以,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就可在教学课堂上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暂时不做解答,造成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惊奇、疑惑心理,并带着这种心理渴望去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变得主动、有效。

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让你们把一张报纸对折50次,你们觉得会有多厚?”“几米!”“几十米吧!”“不会有几百米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阐述自己的意见,我继续说道:“这么说吧,把报纸对折50次之后,其中一端放在地面,另一端远远超出了月球。”“哇,这么厚啊!”学生不禁感叹道,“那么,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又是如何算出来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去学习指数函数,学完之后,你就可以自己把这个数字算出来了。”这样,我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惊讶、疑惑心理,同时也因为问题所富有的趣味性,引发了学生极强的探索兴趣,在学习指数函数的内容时,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更深刻。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并以此促进高中数学的教学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玲.高中数学教师问题情境创设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05-01.

[2]冯锐.高阶思维培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3-04-14.

上一篇:加强河北水生态保护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研... 下一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