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8-05 12:34:02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当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是自信心的丧失。总结起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读书无用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与群众承受能力存在一定差距等。受此影响,学生缺乏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的充分信任,更为确切地说,是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对自己能够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能力缺乏自信,从而对高层次的教育缺乏渴望、追求和认同。

以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为例,调查发现:在课堂上,自信心比较强的学生往往表现为主体意识比较强,经常主动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洪亮,敢于尝试回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甚至敢于质疑等,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的表现则与之正好相反。自信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而不自信的学生往往成绩不理想,总想着读完高中就去打工挣钱,对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缺乏自信。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少得褡宓厍学生的自信心,成为破解现今民族地区教育难题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一中,一直以来倍受关注。2016年高考前夕,凯里一中缓解高三学生压力的一段视频登上搜狐搜索榜第一名,引起整个社会对这个民族地区学校的空前关注。然而凯里一中不是突然崛起的,其影响力的扩大和学校探索全面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是分不开的,这也说明了学校这些年的改革与创新是卓有成效的。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一些做法,就是围绕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来进行的。

一、“民族先锋”定方向

学校通过凝练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园精神,大力推进特色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激情校园,潜能一中,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是“民族先锋,国家栋梁”;校园精神是“艰苦奋斗,自信自强,敢于亮剑,追求卓越”。这些理念、目标与精神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下了基调,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十三五”开局伊始,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力求突破。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一流的校园、一流的质量”为目标,大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学校“从战术选择到战略管理、从人事管理到人本管理、从资源利用到资源开发与整合、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转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助推凯里一中的品牌价值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民族文化聚人心

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巧妙利用本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特点,大力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以“发现民族学生优良品质、培养民族学生自信心、展示民族学生风貌、成就民族学生未来”为核心,以“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民族文化校园奠基学生未来,点燃激情、梦想未来(激情校园)”为目标,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为突破口,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自己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快速成长。具体做法是:课题的引领――让学生发现民族文化的博大,激发学生研究、弘扬和传承的热情;管理的推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注入新的动力,全面建设“民族文化校园”(学校三大特色:民族文化校园、书香文化校园、社团文化校园);活动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提升自我,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民族课堂活校园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总是保持沉默,被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时经常表现得怯生生的,或东望西望,或说话声音极小。为此,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校设置了不同的阶段目标。高一阶段,认识自我: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打牢基础;认真执行学校全封闭管理的规定;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高二阶段,完善自我: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等品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三阶段,超越自我:培养学生“拼搏”“一往无前”“吃苦耐劳”“勇争第一”的精神,树立“高考必胜”的信念。

除此之外,学校将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民族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列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找到存在感,进而在学习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实践证明,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些增强自信的特色活动是有效的。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信心的关键就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为其创造积累成就感、获得自信的机会。

四、以德为先,正确引领

学生是新生力量,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需要有全面的素质、强大的能力,才能为家庭和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此,学校以德为先,引领学生形成对人生、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对历史、对祖国、对世界,乃至对自然和人类思维的正确看法,以激发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热切向往,产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培养学生自信心,需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如果直接对行为不端的学生进行生硬的批评教育,只会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师生关系更加紧张。要想帮助这些学生,首先就要拉近和他们的距离。教师最好能找到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并且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重拾自信。同时要适时关爱,适时“重用”他们,主动让他们承担某项任务(当然得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快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这样的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和亲近感时,教师的教导就开始生效了。

给予学生肯定、赏识与鼓励,能够帮助学生找准方向,树立自信,能够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而不会自暴自弃。矮下身子看学生,尽量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而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诚然,凯里一中的实践经验还只是一些探索和尝试,实践的具体成果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验证。但是从目前取得的效果来看,学校的这些做法和引导方向是正确的。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切莫忽视语音教学 下一篇:在“有意思”中适度探寻“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