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动静脉瘘23例临床特征分析

时间:2022-08-05 10:50:32

硬脊膜动静脉瘘23例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患者均为单发, 其中其中5例患者为颈段, 8例患者为腰段, 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瘘口为多支动脉供血, 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术后随访1年, 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MRI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常用方式, 而经全脊髓血管造影则可对瘘口位置进行明确, 并可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因而临床上通常将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管造影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治方式;临床特点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067

硬脊膜动静脉瘘属于椎管内血管畸形的一种, 其约占据了脊髓血管畸形的30%左右,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本院为探讨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 对接收的23例 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且效果显著, 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18例, 女5例, 年龄最小30岁, 最大49岁, 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4年, 平均病程(1.2±0.5)年。

1. 2 临床特征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起病自6个月~2年时患者伴有胸腰段水平以下进行性从下向上的感觉障碍, 且在发病2~4年时可发生瘫痪现象。起初伴有单一的感觉、运动或括约肌功能障碍, 比如蚁走感、间歇性跛行等。入院时双下肢肌力:本组23例患者中9例患者为Ⅳ~Ⅴ级、11例患者为Ⅱ~Ⅲ级, 3例患者为0~Ⅰ级。本组23例患者以病情进展方式为依据可分为三种形式:①6例患者为急性起病并加重;②4例患者为急性起病后症状缓解, 之后又加重双峰型;③13例患者为缓慢进行性加重。以病变部分主要为:其中6例患者为颈胸段, 7例患者为腰段, 10例患者为胸段。

1. 3 影像学特点 本组23例患者均行MRI诊断, 经MRI检查显示患者脊髓前后方有迂曲的血管流空影, 其以后方为主, T2加权显示脊髓呈高信号改变。本组23例患者经均脑血管造影证实, 且可见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通过瘘口直接交通, 瘘口部位:5例患者为颈段, 8例患者为腰段, 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瘘口为多支动脉供血, 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且引流静脉扩张迂曲, 可贯穿全部脊髓, 且多为脊髓背侧向上引流。

1. 4 术中情况 术前进行定位, 切除半椎板, 对病变瘘口部位进行暴露。本组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存在多支供血动脉。术中广泛打开椎间孔, 对引流静脉穿硬模、神经根及供血动脉进行充分暴露。对引流静脉穿硬膜部位及扩张的冠状静脉从之间进行灼烧, 并将其切断, 然后再对瘘口进行灼烧清除。可见引流静脉逐渐变紫, 压力逐渐降低。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患者复发。

3 讨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髓血管畸形现象, 其主要是指供应脊膜或神经根的细小动脉在椎间孔附件和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直接交通, 使得压力传递至冠状静脉丛, 导致动静脉压力梯度降低的现象[2, 3]。而血管内压力的改变则极易传递到邻近的脊髓实质, 进而可导致患者脊髓水肿现象加重,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脊髓脱髓鞘或坏死现象[4]。因此,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脊髓静脉高压及低灌注压是诱发脊髓病变的主要因素。

由于该病患者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病诊断的难度, 极易误诊为前列腺肥大、脊髓脱髓鞘病变、椎间盘突出、椎管内某些肿瘤等疾病[5]。因此, 临床上通常采用MRI联合血管造影方式进行确诊。现阶段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为静脉高压, 因而临床上通常将阻断动静脉交通、解除椎管内静脉高压, 并对正常脊髓供血及引流进行保护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6]。其中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栓塞则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两种常用治疗方式。本组23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者认为有效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瘤的治疗效果, 术前应认真对患者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的肌肉剖结构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瘘口有多支动脉供血的患者术中应将供血动脉全部切除, 以避免术后复发现象发生。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小面积椎板切除治疗, 其有效的降低了术后椎体不稳现象发生的几率, 且不会对病灶暴露产生影响, 但术前必须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此外, 作者认为有效的避免引流静脉血栓形成, 术中应认真止血, 术后24~48 h内可行抗凝处理;同时为预防术后出血现象发生, 术后医护人员还应认真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若有出血现象发生则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 MRI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常用方式, 而经全脊髓血管造影则可对瘘口位置进行明确, 并可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因而临床上通常将MRI联合血管造影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 而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牛胤, 蒋周阳, 缪洪平, 等.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18): 1998-2000.

[2] 张颖, 金涛, 邓晖.特殊起病形式的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2例报道.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9):846-847.

[3] 傅传经, 张鸿祺, 高觉民, 等.经半椎板入路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江苏医药, 2010(24):2971-2972.

[4] 赵志鸿, 胡珏, 陈海.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附3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2):139-141.

[5] 张鸿祺, 柳江, 王建生, 等.介入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13, 51(3):216-220.

[6] 苏伟, 冯恩山, 王贵怀, 等.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1): 40-43.

[收稿日期:20104-10-30]

上一篇: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呼吸机治疗... 下一篇: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