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瘘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1:36

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范文第1篇

患者,女,48岁,因“乏力,食欲不振1个月,发现腹水1天”于2010年3月25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在家未在意,1天前就诊时彩超发现腹水,门诊以腹水原因待查收入院。自幼即有口唇发绀,尤以活动时为著,但不影响平时体力活动。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7/77 mm Hg。神志清楚,精神差,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量中细湿音。心相对浊音界无扩大,心率86次/分,律齐,三尖瓣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其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无杵状指(趾)。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糖、血沉、凝血象、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结果正常。心脏彩超示: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中度)。肺部CT(平扫+增强)提示:左肺上叶动静脉瘘。入院后予以营养支持、补液对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出院。随访患者到上级医院行肺动脉造影证实为左上肺动静脉瘘予以行栓塞治疗。现在患者口唇紫绀消失,日常活动无受限,腹水消退。

讨论

肺动静脉瘘(PAVF)即肺动静脉畸形(PAVM),是一种少见的肺部疾病。由肺动脉的一支或多支不经毛细血管而直接与肺静脉相通,形成瘘道或瘤样病变。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后天性比较少见。先天性主要是在胚胎时期肺毛细血管发育缺陷所致;后天性主要与创伤、手术、肿瘤、真菌和寄生虫及肝硬化等因素有关。由于血液不流经毛细血管床,造成动静脉分流和通气血流比失调从而导致低氧血症,病变部位体表可闻及血管杂音。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具特异性,很容易误诊。分流量少的肺动静脉瘘,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当分流量大时,可出现活动后气急、胸闷、发绀以及杵状指等;伴有脑缺氧、脑栓塞时可出现头痛、头晕及偏瘫等症状,并且在瘘口相应体表听到类似动脉导管未闭的连续性杂音。在肺动静脉瘘破裂时可出现咯血、血胸甚至休克等症状。X线透视下可见局限性搏动性团块影,阴影的大小随深呼吸而改变,肿块边界清楚,呈分叶状,有条索影与肺门结构相连。80%块影位于胸膜下的肺表面,下叶多于上叶。CT平扫可见结节影,并见与肺门相连的带状影。CTA可显示输入动脉、输出静脉和异常的血管团或血管池明显强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肺动脉造影是诊断PAVF的金标准,可直观显示肺动静脉瘘的部位、大小、数目及范围。根据发生的血管部位及形态,PAVF一般分为以下3类。

单纯型 常见。即单个扩张的血管瘤(囊),由1条供应动脉、1条引流静脉与之相连,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分流血量少,临床症状少,甚至可以无临床症状,常在发生大咯血行血管造影时确诊。

复杂型少见。即由多个扩张的大小不等的小瘤(囊)与多支供应动脉和多支引流静脉组成。

弥漫型罕见。为弥漫性小动静脉畸形,病变广泛,呈弥漫性多发,可一叶或一侧全肺,甚至双肺,主要发生在靠近毛细血管的小动静脉上,常伴有肺外毛细血管扩张,如伴有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本病自然预后不良,未治疗者多死于出血、脑血栓与脑脓肿。因此,一旦确诊为PAVF就应积极治疗。对无症状者可予保守治疗,主要是预防呼吸道感染,防止剧烈咳嗽。有症状者可行:①栓塞治疗:为近代兴起的一种非手术治疗的新途径,既能起到止血又能起到堵瘘的作用。其优点是不开胸,保留更多的肺组织;缺点是可导致栓塞、封堵器材脱落、自限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等并发症,但其发生率较低。多发广泛弥漫性肺动静脉病变为介入治疗的禁忌证。②手术治疗:若栓塞失败或为多发广泛弥漫性肺动静脉病变则主张尽早手术治疗。患肺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粗大分支者,可行“血管搭桥术”。患肺动脉起源于体循环细小分支引起患肺发育不良者,可行患肺叶切除术。

动静脉瘘范文第2篇

1.临床资料

我院现有80例透析患者,男36例,女44例,年龄30~80岁。内瘘闭塞15例,其中手术引起3例,低血压引起8例,糖尿病引起2例,原因不明2例。

2.动静脉瘘术前血管的护理

向病人介绍动静脉瘘的优点,如很少发生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使用寿命长,病人可自由活动等。术前内瘘侧肢体皮肤保持清洁,防止感染,保护血管禁忌做动静脉穿刺[3]。切勿用准备造瘘的肢体提重物、测血压、戴手表或过紧的首饰等。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的心理,或介绍有内瘘的病人与其认识,以便于患者深入的了解动静脉瘘。

3.动静脉瘘术后的护理

①手术早期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避免患肢受压、避免压在内瘘侧手臂上睡觉,初期抬高术肢前臂24 h~72 h,防止末梢水肿,保证血流通畅。②术后3日进行功能锻炼,5~7天内,保持术侧肢体清洁、干净、避免潮湿,以防伤口感染[4]。③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应密切观察伤口渗血、红肿及血管搏动情况。若发现渗血、疼痛难忍或血管呈条索状、无震颤、无杂音,应怀疑血栓形成。一旦发现内瘘血管栓塞,可立即用尿激酶溶栓,药物注入栓塞部位,每日3次,连续3 d[4]。④促进内瘘成熟的护理 。内瘘成熟是指在动脉血的冲击下,内瘘静脉扩张、静脉壁肥厚,一般需术后4周~8周。为了让内瘘尽快成熟,内瘘术后3~4天于吻合口10cm以上近心端静脉行湿热敷,20~30min/次,2~3次/d,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有助于内瘘扩张。通常让病人在术后1周~2周,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愈合好的情况下,做一些健瘘操,如用术侧手捏橡皮健身球或做握拳运动[5],将造瘘侧肢体浸泡在温水桶内并做握拳运动,指压吻合口上部静脉,间断开放,促进静脉扩张。但如果超过3个月,静脉无明显扩张,血流量仍不充分,则表明内瘘失败,需重新造瘘。

4.动静脉瘘穿刺时的护理

4.1.掌握内瘘开始应用的时机

内瘘建立后一般需要6~8周成熟投入使用。术后数周经过血流的冲击静脉血管已动脉化,静脉管壁扩张并增厚,扩张的静脉动脉化后才能使用。使用过早不仅粗大的穿刺针不易刺入, 而且易穿破血管,造成血肿,满足不了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而且透析机血泵的抽吸可使吻合口狭窄,导致内瘘闭塞。[6]

4.2. 最佳穿刺方法

内瘘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附近穿刺,易产生血肿引起内瘘闭塞[7]。穿刺前先观察内瘘血管走行,然后摸清所穿刺血管管壁的薄厚、弹性及深浅。对于血管暴露不清者,可于血管上方轻扎止血带,但扎止血带时间宜短。动脉穿刺点应离开内瘘吻合口5cm以上,离心方向进行穿刺。静脉穿刺点要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在8~10cm以上,向心方向穿刺,这样可降低血液再循环量,提高透析效率。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首选阶梯法,即穿刺点不固定,且新穿刺进针点距离上次进针点至少1cm以上;其次,采用纽扣法,即像衣服上的纽扣一样,固定几个穿刺点,轮换使用,切忌使用定点法,避免血管形成瘢痕、硬结,使血管壁增生,形成动脉狭窄。

采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其目的在于使整条动脉化的静脉血管受用均等,血管粗细均匀,避免固定穿刺或小范围穿刺而造成受用多的血管腔壁受损、弹性减弱、硬结节瘢痕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动脉瘤,而未用的血管形成狭窄。提高穿刺技术,对于新瘘,力争一针穿刺成功,但新瘘管管壁薄而脆,开始几次穿刺时,很容易形成皮下血肿而影响下次穿刺。故在最初几次穿刺时,最好是由有经验的护士操作,要摸清血管走向后再穿刺,以确保“一针见血”[8]

在以后的常规穿刺中,也应遵循先找好血管的穿刺点,再行穿刺的原则,切勿盲目进针。穿刺有困难者,在穿刺前先行热敷,使静脉充盈。

5.透析过程中动静脉瘘的护理

①透析开始后,护士应每小时巡视1次,血流量保持在200 mL/min ~250 mL/min,超滤充分,注意观察穿刺针是否固定妥当,有无渗血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透析充分和病人的安全。②如病人出现打哈欠、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现象时,提示病人出现了低血压,可采取停止超滤,减慢血流量等措施。如紧急处理效果不佳,血压80/50 mmHg不升者立即给予补液,必要时停止血液透析治疗给予回血,同时注意观察内瘘有无血管震颤,防止内瘘堵塞。③密切观察血流量,当流量低于180 mL/min,超滤量大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内瘘堵塞。④透析病人多数有高血压、冠心病、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液凝固性高,所以透析中抗凝剂的应用量要足够(有出血倾向者除外),防止血液过于黏稠。心肌梗死、多发性血栓的高危病人,除透析过程应用足量抗凝剂外,可加用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内瘘血栓形成。

6.透析结束时动静脉瘘的护理

血液透析结束时,压迫止血的方法和压力也是影响动静脉瘘使用的关键[9]。临床上常用特制的纸滚或特制的弹力绷带压迫止血,位置不是皮肤进针处,而在血管进针处即皮肤穿刺点下0.5~1cm处;压迫血管力量适中,以不完全阻断血流为宜(压迫点以上血管有震颤穿刺点无渗血);时间5~10分钟,然后放松胶条或弹力绷带,30~60分钟后取消压迫的纸滚或特制的弹力绷带。压迫过程中应保证血管杂音无明显变化。对于高凝血状态患者,适当的全身抗凝是必要的。透析结束后24小时后,动静脉瘘穿刺处皮肤可给予喜疗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及瘢痕组织的愈合,软化血管[10]。

7.指导病人及家属保护动静脉瘘

告知患者及家属瘘侧肢体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手臂抬高、避免受压、避免压在内瘘侧手臂上睡觉。禁测血压、戴手表、输液、抽血,避免提重物,避免将一些较重的物件盖在内瘘侧的手臂上等。透析前清洁手臂,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当日接触水。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每日2~3次自我检测瘘管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以免瘘管感染及瘘管闭塞,发现瘘管震颤或血管杂音消失及疼痛,应立即到医院诊治。每天要触摸内瘘的血管震颤及波动特别在发生低血压时。如有假性动脉瘤,应用弹力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或意外撞破。鼓励病人进行功能锻炼。瘘侧肢体适当活动,但要注意防止外伤。经常活动未造瘘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穿刺点愈合后可洗澡和从事日常活动,注意防止感染。

指导患者有效地对动静脉瘘进行热敷及按摩的方法。

热敷:透析治疗24小时后可以热敷,注意只能用热水或红外烤灯进行热敷,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在40度左右。手臂禁止直接浸入水中防止感染,如仍有穿刺点出血或红肿时须先加压止血,待完全止血24

动静脉瘘范文第3篇

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5例,年龄7~38岁,平均19岁。其中发生于右肺野9例,上叶1例,右中肺野2例,右下肺野6例;4例发生于左肺野。1例为左上肺野,3例为左下肺野。13例中有4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另外9例中,7例主要表现咯血,量多少不等,2例表现为胸闷、气短,5例病人有青紫、杵状指,1例听诊可闻及右胸壁有杂音。

2 X线表现

(1)透视及平片:13例病例X线表现病灶均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轻度分叶,密度均匀,病灶边缘清晰。透视下观察10例有搏动现象,3例搏动表现不明显。做乏萨乏氏试验均为阳性改变。(2)体展摄影:13例病例中,10例体展平片上显示有2条粗大的肺血管阴影与病灶相连,3例显示有3条粗大的血管阴影与病灶相连。(3)血管造影:其中3例做肺动脉插管造影,均显示有2条粗大的血管影与肺动脉相连,内有造影剂充盈,且均有静脉引向肺门。(4)支气管造影:其中10例经支气管造影均表现为支气管树不与病灶相通。

3 讨论

肺动静脉瘘乃肺部少见病,多数学者认为是胚胎发育期中胚叶血管形成不全,致肺动静脉之间短路造成,出生后短路血管逐渐受动脉压作用而扩张变形,以至形成瘘,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在先天性的病例中,约有30%~40%的病人同时伴有皮肤黏膜或其它内脏的毛细血管扩张,故有人认为肺动静脉瘘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肺部表现。从本文所收集的13例病例中,右肺的动静脉瘘较左肺多。

在影像学诊断上,胸透及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静脉瘘较为常用的手法。本组13例病例作乏萨乏氏试验胸透法,阴影均有大小改变,这种动态改变是动静脉瘘较为典型的表现,其中有2例除病灶外,粗大的引流血管在透视下也可见搏动。肺血管造影显示此病更为清晰,它能够较为清晰地分辨出与病灶相连的粗大的肺血管。这不仅有诊断意义,而且对外科手术也有指导作用。但检查手段复杂,病人有一定痛苦。

本组病人肺动静脉瘘在胸片上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且有轻度分叶。病灶显示2~3条粗大血管影与病灶及肺动脉相通。乏萨乏氏试验胸透不均可见阳性改变,这是诊断肺动静脉瘘较为有价值的手法之一。粗大血管阴影与病灶相通在胸片上显示不清的病例,在体层摄片往往可以解决问题。本组病例体层摄片,其中10例显示出2条粗大血管阴影与病灶相连,3例有3条血管阴影与病灶相通。血管造影对确切诊断肺动静脉瘘是更为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够分辨出引流血管数目及粗细,对外科手术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动静脉瘘范文第4篇

脊髓动静脉瘘也称硬膜内动静脉瘘或髓周动静脉瘘。由于正常脊髓供血动脉与脊髓引流静脉之间形成瘘口,引起动脉内压下降,静脉内压增高,从而造成正常脊髓的灌注下降,缺血而出现临床症状:(1)常引起患者慢性进行性脊髓功能障碍病如先天性 早期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且易与脊柱退行性病变等相混淆,MRT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一流人效应,增粗的血管可引起脊髓扭曲、移位,脊髓内可有包括出血在内的异常信号。确诊血管畸形必须做脊髓动脉造影,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我们于2010.8收治1例右胸口硬脊膜动静脉瘘,经过手术治疗,术后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职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2岁,“以双下肢无力7个月”收入我科,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尚可独立行走,未予治疗,后右下肢无力未见明显好转,且出现左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行走困难,伴排尿困难,大便困难,长期使用开塞露,严重时要灌肠。查体示:四肢肌张力基本正常,双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4级,双上肢腱后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霍夫曼征阴性,病理征均阴性,胸腰椎MRI。示:胸11-腰1水们脊髓周围血管迂曲,增宽,考虑血管畸形、胸腰段脊髓及脊髓圆锥部空洞积水,行脊髓血管造影示右胸口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更正为“右胸口硬脊膜动静脉瘘”。

2 治疗与转归

患者入院后给予弥可保营养神经治疗,确认手术治疗,手术行胸口腰1经单侧斗椎板切除入路,切除髓周动静脉瘘,引流静脉的近端手术顺利,切口负压引流48小时,术后常规护理,经过术后1个月中医针灸,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右下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5级,排尿正常,于2010,9出院。

3 康复训练

按计划早期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关键,术后卧床休息,采取轴线翻身,避免胸腰部扭转,早期行肺部扩张和咳嗽练习,按摩下肢及身体受压部位,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尽可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练,促进早期功能恢复。

3.1 中医针灸治疗,取下肢双侧穴位,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大冲针灸加电针取阳明经穴给予弥可保穴位注射。

3.2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显著促进神经修复再生和功能恢复,使神经水肿消退,神经轴索和髓鞘明显再生,神经轴突生长加快,神经传导功能出现较早且恢复较快。

3.3 双下肢肌力训练。特别是左下肢肌力训练,沙袋负重,踩车,锻练强度以肌肉轻微疲劳,短时休息即可迅速消除为宜,逐渐增加耐力,整个康复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和动作难度,防止肌肉位伤和劳损。经过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患者基本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年5月第13卷第3期195

[2] 房广才:《奇妙的高压氧医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2011.32

动静脉瘘范文第5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治愈64例,好转40例,4例无效,其中1例死于颅内出血。

结论:DAVF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与其静脉引流类型密切相关,颈动脉压迫法及选择性血管内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9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40-01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fistula,DAVF)是指发生于硬脑膜动脉与硬脑膜静脉、脑静脉窦及皮质静脉间的异常动静脉吻合,属颅内血管畸形的范畴,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可发生于硬脑膜的任何部位,但以海绵窦、横窦、乙状窦、上矢状窦为多见。

DAVF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目前尚无确切定论,可能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创伤、炎症和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该疾病由于临床少见,容易误诊、漏诊。我院2003年6月~2013年8月共收治108例DAVF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1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男43例,女65例;年龄17~65岁,平均47岁。临床表现:颅内血管杂音87例,头痛73例,球结膜充血、水肿32例,眼球轻度突出16例,曾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9例,视力减退18例(其中1例失明),复视3例,枕部搏动性包块1例,颈动脉区疼痛1例,癫痫11例,精神异常1例,面部毛发脱落、皮肤溃疡3例。患者病史1~12年。

2影像学检查

本组95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见海绵窦区、横窦、乙状窦及上矢状窦等部位高密度影,25例可见增粗之眼上静脉。MRI检查74例,见颞底、顶枕部、小脑表面及头皮下等多部位血管流空现象,其中55例行MRA检查显示静脉窦早期显影,48例可见指向静脉窦区的颈外动脉分支。

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单纯颈外动脉供血26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12例,单纯椎动脉供血7例,颈内外动脉同时参与供血75例,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同时参与供血15例。静脉引流按Djindjian分型:Ⅰ型21例、Ⅱ型56例、Ⅲ型13例、Ⅳ型18例。

3治疗方法

本组单纯压迫颈动脉法治疗5例;经动脉途径NBCA胶栓塞69例,聚醋酸乙烯酯(PVA)及冻干硬膜等微粒栓塞13例,PVA或冻干硬膜与NBCA胶联合栓塞3例,可脱性球囊栓塞1例,弹簧圈栓塞5例;经静脉途径弹簧圈栓塞12例。

4结果判断方法

治愈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消失,DSA造影未发现动静脉分流及瘘口,颅内血液循环恢复正常。

好转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减轻,DSA造影提示动静脉分流减轻,瘘口减少,颅内血液循环部分恢复正常。

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进行性加重,DSA造影提示仍存在大量的动静脉分流,瘘口无减少甚至进一步增加,颅内血液循环无改善甚至更加恶化。

5结果

单纯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供血24例,压迫颈动脉法治疗5例,3例治愈,2例好转;15例用NBCA或弹簧圈1次栓塞治愈;4例经2次或2次以上栓塞治愈。单纯椎动脉脑膜支供血6例,3例用NBCA或弹簧圈1次栓塞治愈,3例经2次或2次以上栓塞治愈。颈内外动脉分支同时供血的67例中,38例采用颈外动脉栓塞结合颈动脉压迫法治疗,18例治愈,20例症状明显好转;15例采用颈外动脉栓塞结合颈内动脉栓塞,7例治愈,8例症状明显好转;14例经静脉途径治疗,8例治愈,6例好转。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同时参与供血11例,5例经动脉内栓塞症状改善;2例经静脉途径栓塞好转;4例双侧多发复杂性DAVF,患者栓塞前后症状、体征无显著变化,其中1例因病情危重死于颅内出血。

82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8年,平均17个月。其中DSA造影随访57例,包括治愈24例,好转31例,无效2例。治愈的患者3例复发,经再次栓塞后痊愈;好转的患者12例复发或病情加重,经再次栓塞后7例痊愈,5例明显好转;无效的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再次栓塞治疗后症状仍无改善。

6讨论

其病因包括:①静脉窦炎或栓塞。该病的病变基础是在硬膜动脉与扩张的小静脉之间存在一种直接交通,并将其命名为裂隙样血管,而通常在动静脉之间存在的毛细血管网在上述结构中没有发现。这提示在硬膜上存在一种动静脉直捷通路,正常情况下该血管完全闭合,而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静脉窦炎或栓塞时,静脉回流受阻,静脉窦压力升高,使这一通道开放,形成DAVF。②该病似有女性多发的倾向,Tayal等报道的24例DAVF中,21例为女性;由于没有进行多中心联合的大宗病例观察,这一观点尚有待证实。本组男:女为1:1.51。③外伤、手术等可诱发DAVF形成,其原因在于静脉窦高压或闭塞。Rezende等从实验上证实了静脉窦高压可诱发DAVF的观点。④也有少数新生儿和婴幼儿出现DAVF的报道,占全部病例的1%~3%,故该病也可能与先天性的颅内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有关。

DAVF的分型及诊断:该病可根据瘘口所在位置分为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天幕、上矢状窦、窦汇、岩上窦、岩下窦、蝶顶窦、前颅窝、枕大孔等多种类型,其中侵犯横窦、乙状窦的又称为侧窦型;也可根据引流静脉的类型进行分类,以Djindjian分型与Cognard分型最佳。根据我们的经验,引流静脉分型对了解DAVF的临床表现、制订适合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更有益。

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确诊本病的唯一可靠手段,有时还需行甲状颈干、肋颈干造影。通过造影可以明确瘘口的部位、类型、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有无危险吻合及静脉窦情况,并据此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该病自愈者少见,治疗原则为永久、完全地闭塞硬脑膜静脉窦壁上的动静脉瘘口。治疗方法包括观察、颈动脉压迫法、血管内栓塞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治疗。

本组患者主要采用颈动脉压迫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①颈动脉压迫法:Halbach等报道压迫枕动脉可治愈侧窦型DAVF。我们认为发病早期或症状较轻、单一动脉供血者,可试用此法。本组中,单纯颈外或颈内动脉供血者有8例试用此法,5例治愈,3例好转。压迫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脑缺血引起的偏瘫及意识改变。其机理为压迫颈总动脉,减少或阻断瘘口供血,使瘘口处动静脉压力梯度减小,促进血栓的形成。对于海绵窦区的DAVF也有提倡压迫内眦外上方眼上静脉与头皮静脉交界处,提高眼上静脉压,以降低瘘口动静脉梯度。但多数DAVF存在多根动脉供血,使该方法的临床使用受限。②血管内栓塞法:超选择动脉和静脉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DAVF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适应证为:有出血史者;有局部压迫症状,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者;难以耐受颅内血管杂音者;颅内压增高者。本组血管内栓塞治疗100例中,治愈54例,治愈率达54%。

栓塞治疗的原则是:单一动脉供血的瘘口,如供血动脉较粗大,可应用可脱性球囊或高浓度NBCA,如供血动脉较细,则用不吸收性固体栓子或NBCA;多个瘘口位于硬膜窦壁,而供血动脉在接近瘘口处又分成数个细小分支者,可用PVA或冻干硬膜等微粒,靠血流冲击将栓子送到各瘘口前的小分支内。

不管用哪种方法,栓塞材料越接近瘘口越好。栓塞途径包括动脉入路和静脉入路。动脉入路适应证为: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无(或可避开)危险吻合;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的脑膜支供血,栓塞时可避开正常脑组织的供血动脉。静脉入路适应证为:无法由动脉入路到达供血动脉瘘口处;供血动脉极为复杂,难以将所有供血动脉闭塞;静脉窦阻塞且不参与正常脑组织引流者;可耐受静脉窦球囊阻塞试验者;Djindjian分型Ⅲ、Ⅳ型或Cognard分型Ⅲ、Ⅳ型者。

参考文献

[1]周良辅.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屡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5)

动静脉瘘范文第6篇

动静脉瘘为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异常短路通道,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因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可造成局部血管及组织器官的改变,严重者可引起全身血液循环的改变。我科2011年5月收治1例左下肢肿胀病人,检查后发现髂动静脉瘘,有深静脉血栓病史,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患者女,78岁,因“反复左下肢肿胀半年”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左下肢肿胀,于当地医院经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器置放及口服华法林片治疗,肿胀减轻。近1月,左下肢肿胀进一步加重,伴胀痛不适,影响活动,为进一步检查治疗来我科。患者无左下腹开放及钝性外伤史。查体:左下肢全程肿胀,浅表血管扩张,皮温高于右侧,左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末梢血运良好,左侧腹股沟上方可闻及粗糙连续血管杂音,未扪及震颤,右下肢皮温、皮色正常,活动自如。血液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为阴性。左下肢血管彩超示左侧髂外及股总静脉频谱异常,呈搏动性改变。左下肢动脉造影示:左髂动静脉瘘,髂内动脉起始与髂静脉存在交通,髂外动脉与髂静脉有两处存在交通。

2.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通过导引导丝将Cobral2导管输送至左侧髂总动脉内,造影确定动静脉瘘口,应用微导管技术,顺利植入栓塞弹簧圈,封堵后再次造影,瘘管未显影。术后常规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3. 结果:患者左侧腹股沟上方未闻及血管杂音,术后3天左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皮温正常,皮肤出现皱褶,术后10天肿胀缓解。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

讨论

动静脉瘘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先天性因血管发育异常,常多发,瘘口小。后天性常因外伤、肿瘤、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常单发,瘘口较大。有报道深静脉血栓后导致动静脉瘘形成[1]。该患者左下腹及左下肢无外伤及手术史,有深静脉血栓病史,并且存在多处动静脉瘘,我们分析病人动静脉瘘形成与深静脉血栓有一定关系。可能机制:①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内压力增高,使潜在的动静脉交通开放[1];②静脉血栓机化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侵蚀血管壁,导致动静脉之间出现异常交通[2,3]。③炎性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血管新生有可能参与动静脉瘘的形成[2,3]。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动静脉瘘诊断并不困难,彩色多普勒能够显示血流的方向、流速,为动静脉瘘提供线索,但髂血管位置深在,显示困难,临床医师应积极和超声科医师沟通,提高对该病的认识。MRA是一种无创、不需要造影剂便能显示血管及分支形态、结构的方法,尤其对肾功能不全者应以考虑,但其影像非动态显示,不利于确定瘘口的部位。增强CTA对明确病变的范围有较大帮助。选择性动脉造影(DSA)静脉可显影,静脉最早显影的位置为瘘口的位置,DSA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口部位、大小,明确流入道及流出道的通畅程度,清晰显示周围血管分支情况。治疗动静脉瘘主要根据DSA的显影结果。

动静脉瘘难以自行闭合,应积极治疗。以往多是通过手术结扎或切除瘘口,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并且动静脉瘘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周围毗邻复杂,手术过程中可能找不到或找不完全动静脉瘘口,致手术失败或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器械及技术迅速发展,血管腔内治疗日趋成熟,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和外科手术相当。罗涛等[4] 曾用覆膜支架治疗深静脉血栓后髂动静脉瘘,本例患者属于复杂性动静脉瘘,及存在不止1个瘘口,我们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疗效满意。因此动静脉瘘病人可以选择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较小的动静脉瘘可通过介入栓塞治疗,对于大的动静脉瘘可以应用覆膜支架封堵瘘口。

[关键词] 动静脉瘘 介入栓塞

参考文献

1. Tumura M. Neovascularization in experimental retinal venous obstruction in rabbits. Jpn J Ophthalmol,2001,45:144-150.

2. Modarai B,Burnand KG,Humphries J,et al. The role of neovascularization in the resolution of venous thrombus. Thromb Haemost,2005,93:801-809

3. Kubis N, Levy BI. Understanding angiogenesis : a clue for understanding vascular malformations. J Neuroradiol,2004,31: 365-368

动静脉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治方式;临床特点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067

硬脊膜动静脉瘘属于椎管内血管畸形的一种, 其约占据了脊髓血管畸形的30%左右,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本院为探讨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 对接收的23例 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且效果显著, 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的2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18例, 女5例, 年龄最小30岁, 最大49岁, 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最短6个月, 最长4年, 平均病程(1.2±0.5)年。

1. 2 临床特征 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起病自6个月~2年时患者伴有胸腰段水平以下进行性从下向上的感觉障碍, 且在发病2~4年时可发生瘫痪现象。起初伴有单一的感觉、运动或括约肌功能障碍, 比如蚁走感、间歇性跛行等。入院时双下肢肌力:本组23例患者中9例患者为Ⅳ~Ⅴ级、11例患者为Ⅱ~Ⅲ级, 3例患者为0~Ⅰ级。本组23例患者以病情进展方式为依据可分为三种形式:①6例患者为急性起病并加重;②4例患者为急性起病后症状缓解, 之后又加重双峰型;③13例患者为缓慢进行性加重。以病变部分主要为:其中6例患者为颈胸段, 7例患者为腰段, 10例患者为胸段。

1. 3 影像学特点 本组23例患者均行MRI诊断, 经MRI检查显示患者脊髓前后方有迂曲的血管流空影, 其以后方为主, T2加权显示脊髓呈高信号改变。本组23例患者经均脑血管造影证实, 且可见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通过瘘口直接交通, 瘘口部位:5例患者为颈段, 8例患者为腰段, 10例患者为胸段。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瘘口为多支动脉供血, 其余19例患者为均为单支动脉供血。且引流静脉扩张迂曲, 可贯穿全部脊髓, 且多为脊髓背侧向上引流。

1. 4 术中情况 术前进行定位, 切除半椎板, 对病变瘘口部位进行暴露。本组23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存在多支供血动脉。术中广泛打开椎间孔, 对引流静脉穿硬模、神经根及供血动脉进行充分暴露。对引流静脉穿硬膜部位及扩张的冠状静脉从之间进行灼烧, 并将其切断, 然后再对瘘口进行灼烧清除。可见引流静脉逐渐变紫, 压力逐渐降低。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患者复发。

3 讨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髓血管畸形现象, 其主要是指供应脊膜或神经根的细小动脉在椎间孔附件和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直接交通, 使得压力传递至冠状静脉丛, 导致动静脉压力梯度降低的现象[2, 3]。而血管内压力的改变则极易传递到邻近的脊髓实质, 进而可导致患者脊髓水肿现象加重,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脊髓脱髓鞘或坏死现象[4]。因此,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脊髓静脉高压及低灌注压是诱发脊髓病变的主要因素。

由于该病患者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病诊断的难度, 极易误诊为前列腺肥大、脊髓脱髓鞘病变、椎间盘突出、椎管内某些肿瘤等疾病[5]。因此, 临床上通常采用MRI联合血管造影方式进行确诊。现阶段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为静脉高压, 因而临床上通常将阻断动静脉交通、解除椎管内静脉高压, 并对正常脊髓供血及引流进行保护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6]。其中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栓塞则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两种常用治疗方式。本组23例患者均采用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者认为有效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瘤的治疗效果, 术前应认真对患者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的肌肉剖结构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瘘口有多支动脉供血的患者术中应将供血动脉全部切除, 以避免术后复发现象发生。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小面积椎板切除治疗, 其有效的降低了术后椎体不稳现象发生的几率, 且不会对病灶暴露产生影响, 但术前必须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此外, 作者认为有效的避免引流静脉血栓形成, 术中应认真止血, 术后24~48 h内可行抗凝处理;同时为预防术后出血现象发生, 术后医护人员还应认真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若有出血现象发生则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 MRI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常用方式, 而经全脊髓血管造影则可对瘘口位置进行明确, 并可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因而临床上通常将MRI联合血管造影作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 而微创半椎板切除显微镜手术则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牛胤, 蒋周阳, 缪洪平, 等.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18): 1998-2000.

[2] 张颖, 金涛, 邓晖.特殊起病形式的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2例报道.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8(9):846-847.

[3] 傅传经, 张鸿祺, 高觉民, 等.经半椎板入路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江苏医药, 2010(24):2971-2972.

[4] 赵志鸿, 胡珏, 陈海.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附3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2):139-141.

[5] 张鸿祺, 柳江, 王建生, 等.介入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2013, 51(3):216-220.

[6] 苏伟, 冯恩山, 王贵怀, 等.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1): 40-43.

动静脉瘘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双侧肺动静脉瘘;肺叶切除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9-01

【Key words】Bilateral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Lobectomy;Nursing care

肺动静脉瘘多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1939年Smith应用心血管造影证实本病。肺、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分隔动脉和静脉丛的血管隔发育不完全或肺末梢毛细血管神经缺陷,形成动静脉之间短路,短路血管受动脉压力负荷的作用逐渐扩张,形成囊瘘,肺动脉低氧血通过瘘道不经氧合直接回流左心进入体循环,从而形成右向左分流.分流量大者可引起紫绀、气促、胸痛、头晕、晕厥等症状。本病容易误诊,并可引起咯血、胸内大出血及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尤为重要。现将1例双侧肺动静脉瘘肺叶切除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性,50岁,入院日期:2011-2-28.入院情况:患者主因“发现肺动静脉瘘”10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月因胃部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同时发现患者存在有低氧血症。经治疗后患者胃部症状逐渐好转。入院前10天在邯郸市医院行造影检查诊断为“肺动静脉瘘”,未特殊处理。入院前3天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持续十分钟左右,自行缓解,但患者仍有言语不利并伴有饮水呛咳,到当地医院治疗,言语不利及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好转。现患者为治疗动静脉瘘来我院。入院后完善检查,于2011-3-1在局麻下行肺动脉造影,术中见患者双肺曲奇血管畸形,畸形血管较宽,且畸形处血流速度较快,单纯行血管封堵风险高,难度大。2011-3-21在手术室全麻下行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切除术。术中见右肺中叶表面及左肺上叶宽大迂曲畸形血管。予以切除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带左右双侧胸管返病房,予抗炎、止痛治疗。术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13.3kPa,于2011-3-28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有较强的分析思考能力,且患者的性格较内向,因而对疾病本身及手术均存在较大的思想压力;存在着较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的风险和疗效。为此,需耐心详细地做好术前宣教,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手术预后,护理工作主动、诚恳,并表示关心,使患者产生温暖、安全、亲切感。以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行为,消除他们的心理疑虑,产生信赖感。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增加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2.1.2 完善检查 完善常规检查和血气分析、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血常规等,进行药敏试验和术前备血、备皮等。

2.1.3 术前指导 术前禁食禁水6-8h,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和腹式呼吸,向家属和患者讲解呼吸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从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由于开胸,全麻手术的创伤,加之此患者手术复杂。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多功能重症监测,包括心电监测、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每30min测量并记录1次,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常规给予面罩吸氧平稳后改为鼻导管吸氧。尤其是要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及呼吸音情况,注意患者有无气急、发绀等缺氧征象,注意有无呼吸窘迫现象,若有异常,及时处理。如果脉搏超过140次/min,常提示血容量不足使心脏代偿性加速[1],必要时调整输液速度。另外,血压的波动,结合胸腔引流液的改变也是观察术后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的重要指征。认真听取患者有无胸痛、胸闷等不适主诉,做好预防性护理。

2.2.2 术后呼吸道的护理 由于手术破坏了胸部的正常结构,损害了其呼吸生理机制,使胸壁弹性下降,胸壁顺应性下降,从而使潮气量和肺活量较术前下降,最高达50%[2];另外,气管插管、心胸手术后的病人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而呼吸系统的急性感染则是引发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4]。因此除合理应用抗生素外,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是防止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也是术后护理的重点。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肺泡分泌增加,纤毛运动受抑制,分泌物排出受阻,术后伤口疼痛抑制患者的呼吸和咳嗽[5]。咳痰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咳痰方法,协助排痰方法有叩背法:患者取坐位,护理人员站在床边,将手成杯状,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动。从患者肺底部开始。在胸部或背部行有力叩击,应自下而上,从边缘到中间,同时嘱患者咳嗽并用手按压手术侧胸廓,吸气时及时放松,咳嗽时加压,以减轻伤口疼痛。必要时给予气管外指压方法:即护士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的方法,刺激患者将痰液咳出。另外雾化吸入也可以协助排痰:术后常规雾化吸入5天左右,每次15-20分钟,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当患者咽干口渴而影响了咳嗽时,可酌情含漱或饮少量温开水。

2.2.3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肺叶切除术后留置引流管在于及时将患者胸腔内积气、积液、积血引流至体外,使余肺得以及时复张,有助于胸内残腔的消灭。因此,术后平卧6小时后则改半坐卧位,以利于引流。妥善固定好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和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及时记录。因患者双侧肺叶切除故带有左右两侧胸腔闭式引流管,教会患者如何正确带胸管活动尤为重要。更换引流瓶时,严格无菌操作及保持胸腔的生理性负压。待引流液减少,24h少于10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患者无呼吸困难可拔除胸管。患者与术后第3天拔除左侧引流管,第5天拔出右侧引流管。

2.2.4 早期活动 开胸手术、长期卧床等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6]。为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告知患者早期活动的意义。患者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切口疼痛剧烈,适当给予镇痛,常用的止痛方法有镇痛泵,肌注杜冷丁等。本患者术后第1天生命体征平稳,先协助患者床边活动,进行床边站立,原地踏步等运动,每次1-10分钟,每次活动间隔两小时以上。床边活动后患者无不适感,可协助患者进行室内及室外的活动,每次约100-200米,每日2-4次。双侧胸管拔出后患者可自主活动,未诉不适。

2.2.5 做好饮食护理 术后清醒后6小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利于提高机体组织修复力及防御能力。术后第一天改为普食。

2.2.6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自行用双上肢轮流梳头、端碗,漱口。胸管拔除后练习手指爬墙运动和从头顶触摸对侧耳廓等动作,其目的是锻炼患侧的胸大肌,预防患侧上肢费用性瘫痪。

3 小结

肺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血管发育异常。手术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行双侧肺切除术后的患者,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相关疾病知识,做好术前宣教,重视心理护理,消除患者顾虑,并指导患者呼吸功能的锻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的护理,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注意饮食护理,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黄杰,周新明.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中华心血管外科 杂志,2005,21(1):2-4.

[2] 法宪恩,赵松,王改非.胸心外科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91-100.

[3] 谢正福,刘唐威,施焕中.内科重症监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7.

[4]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0-65.

[5] 辛明珠,周菊梅,张小萍.胸部肿瘤切除术后低氧血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1,8(6):17.

动静脉瘘范文第9篇

68岁的贾先生,一年前出现了头昏、耳鸣等症状,脑子里如同开火车那样轰轰响,难以入睡,痛苦异常。在当地医院耳鼻喉科、中医科反复治疗,毫无效果,医生推荐到省城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就诊时,专家听诊发现其双侧颞部可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于是建议做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其右侧颈外动脉分支枕动脉、耳后动脉与横窦、乙状窦形成交通,确诊为“硬脑膜动静脉窦”。征得家属同意后,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即通过动脉血管将栓塞剂输入动静脉瘘部位,将瘘口封闭。手术后其双侧颞部杂音消失,自感头昏症状明显减轻,耳内不再有轰鸣声,能睡个安稳觉了。

耳鸣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包括生理性耳鸣、传导性耳鸣和神经性耳鸣,没有明确的声源,是患者自己的主观感觉,别人听不到;客观性耳鸣,又叫搏动性耳鸣,医生听诊时可在耳部附近找到体内的声源。硬脑膜动静脉瘘就是引起搏动性耳鸣的疾病之一,其原因是颅内外的供血动脉不经毛细血管,直接与颅内静脉或静脉窦沟通,形成一处或多处动静脉瘘,瘘口位于颅内硬脑膜上或静脉窦壁上,因此出现相关症状。如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可引起眼部肿胀、充血、耳朵听到杂音。脑内的静脉压力升高,甚至会发生静脉血倒流,引起头痛、智力下降、抽筋,严重时发生脑出血等。

硬脑膜动静脉瘘多见于成年人,确切原因不明,有的属于先天性,有的与头外伤、颅脑手术和可致高凝状态的疾病有关。曾见到有人骑摩托车时不戴头盔,因躲车时头碰在电线杆上,当时只觉得头晕,不久就出现脑子里边轰轰响,双眼球突出,到眼科治疗无效,最后确诊为硬脑膜动静脉瘘。建筑工人有的不戴安全帽,如果脑部受伤,也容易导致这种疾病。

硬脑膜动静脉瘘很容易误诊,有的患者长期在眼科、耳鼻喉科就医,也查不清病因,延误治疗。其实,只要脑子有轰轰响症状,就要注意排查有无这种疾病。如果耳颞部听诊可听到吹风样怪异声音,建议做脑血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动静脉窦的情况。目前,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首选方法是介入栓塞,不必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

动静脉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剖腹产术后;动静脉瘘;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2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94-02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呈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剖宫产并发症也较多,术后子宫动静脉瘘也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若未处理得当,可能会导致晚期出血[1],下面就针对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1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动静脉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0位剖腹产术后动静脉瘘患者,其中6例剖宫产术后即时动静脉瘘,4例剖宫产术后1-2年,子宫动静脉瘘合并早期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3-39岁,平均年龄为(31.4±1.4)岁,怀孕次数为2-5次,平均孕次为2.5次,产次为1-3次,平均产次为1.5次,孕周为35-39周。剖宫产术后出血与诊断时间为术后28-65d,其中4例在我院手术,其余2例在外院手术。术后短期出现症状,产后20天阴道流血淋漓不净,腹部切口无压痛,抗炎治疗无效,超声及CT诊断。合并早期妊娠患者,终止妊娠前超声提示诊断2例。2例终止妊娠时阴道出血过多,外院转入。以上10例患者在入院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病灶位置血流丰富,子宫切口与宫腔不存在异常回声,与患者病史结合进行临床诊断,8例非急诊患者经盆腔CT血管造影诊断确定为动静脉瘘。

1.2手术方法10例使用Seldinger技术经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放置5F动脉鞘,插入5FCobra导管选择子宫动脉与双侧内动脉进行数字减影,在子宫动脉内部灌注50-100mg的哌替啶针,在明胶海绵颗粒透视条件下进行手推栓塞治疗,将导管放置于双侧髂内动脉中,进行血管造影下明确诊断的同时给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2]。2结果

手术完成后,所有患者阴道出血情况均停止,术后情况良好,部分患者伴轻微盆腔胀痛,无其他不良反应,术后24h均可正常活动,术后体温为37.2℃-38.6℃,无感染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6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阴道流血1周内止。4例早期妊娠栓塞术后再行宫腔镜下人工流产手术,出血少,阴道出血1周内止。3-5d后进行B超复查,无异常后出院,对本组10例患者进行6个月回访,月经均恢复正常。3讨论

动静脉瘘发生的病因包括先天与后天两种,后天原因主要由恶性肿瘤、宫腔操作损伤与剖宫产手术等因素,引起相邻动静脉发生相通,相邻的肌肉和软组织大量出血,在局部组织形成动静脉瘘的囊壁。子宫动静脉瘘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在近年来剖宫产率的提升之下,剖宫产术后动静脉瘘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4]。由于剖宫产手术导致的动静脉瘘诊断并不难,但是由于其发病率不高,常常被忽视,剖宫产出血最易想到的是组织感染、组织残留、子宫切口裂开等,随着彩色多普勒的广泛使用,剖宫产术后动静脉瘘诊断率也不断的提升。

子宫动静脉瘘的超声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的管状或囊状结构,血流方向各异和彩色混搭,呈五彩镶嵌信号,多普勒频谱显示低阻高速血流。但是超声漏诊率高。子宫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迂曲,可见管状或囊状扩张的血管,血流量异常增大,动脉期可见静脉提早显影,合并活动性出血时可见对比剂外溢。

随着介入性诊断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成为诊断子宫动静脉的金标准。栓塞术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2种,前者是在可能有子宫大出血的情况下预防性应用,后者应用于正在发生的子宫大出血。该种措施也有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以及止血效果理想的优势,能够准确阻断出血部位的血供,达到及时止血的效果。能够保留患者的子宫与生育功能,即使患者出现休克的状况,也能够在纠正凝血功能与抗休克基础上进行同时治疗。而明胶海绵栓塞剂有复通血管的功能,对于患者卵巢内分泌功能无影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5]。

对于本组10例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后,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随访6个月,患者月经情况均恢复正常,因此,对于剖腹产与流产术后发生动静脉瘘的患者,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参考文献

[1]周竞旭.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动静脉瘘1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3(25):163-164.

[2]唐华,郭瑞军,桑翠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动静脉瘘14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8,13(05):93-94.

[3]李梁瑜,巫朝君,梁玉婷,魏达友,黄友清,林艳,潘敏.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动静脉瘘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1,21(07):102-104.

[4]席梅,李欣,邢玲玲,寇海燕,苏金花.人流术后子宫动静脉瘘一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5(04):75-76.

上一篇:下肢静脉曲张范文 下一篇:静脉输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