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品格教育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05 05:37:36

【前言】美国品格教育研究综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按照题名检索方式,以“美国”和“品格教育”为检索词,在CNKI数据库通过精确匹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发表了26篇对美国品格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其中包括24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和2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美国品格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品格教育是美国重要的道德教育理论,目前我国国内对美国品格教育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内容涉及美国品格教育的现状及历史发展进程、理论探究、实践、启示及评价等方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文献数量不足、存在研究薄弱区和研究方法有待丰富等问题。

关键词:美国;品格教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110904

Character education是美国的重要道德教育理论,其在国内的译法主要有“品格教育”、“品德教育”、“品质教育”“品性教育”等几种,但“品格教育”这一译法使用最为广泛。美国品格教育作为美国的传统道德教育自殖民地时期至20世纪早期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进步主义、道德认知和价值澄清等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先后占了上风,品格教育处于衰落境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以及道德认知和价值澄清理论暴露出本身的缺点等原因,美国的品格教育以新的姿态回归到美国的道德教育中来。美国品格教育的回归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本文对国内学者有关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美国品格教育研究状况

按照题名检索方式,以“美国”和“品格教育”为检索词,在CNKI数据库通过精确匹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发表了26篇对美国品格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其中包括24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和2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硕士论文。以同样的方式,以“美国” 和“品德教育”为检索词,检索到10篇相关的期刊论文;以“美国” 和“品质教育”为检索词,共检索出5篇相关期刊论文;以“美国”和“品性教育”为检索词则只检索出了一篇期刊论文。以“美国”再分别加上“品格教育”、“ 品德教育”、“品质教育”、“品性教育”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去除与CNKI相同的文献,又检索出相关文献62篇。经整理,目前我国有关美国品格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年代及其数量分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便逐渐开始了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相关探索,到2003年开始以后,我国学者对于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力度明显增加,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见随着美国品格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我国对于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兴盛。

经笔者进一步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发现,目前我国对美国品格教育研究的论文主题分布不均衡,对美国品格教育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描述和理论介绍性论文相对较多,约28篇,占论文总数的27.7%,而关于美国品格教育的启示类文献最多,约55篇,占论文总数的54.5%。关于美国品格教育的个案研究以及美国品格教育的代表人物、组织和项目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而对于美国品格教育的评价及其与中国道德教育的比较的相关文献数量也较少。

二、美国品格教育研究取得的成就

目前我国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从多个角度涉及了多个层面,较为客观的对美国的品格教育进行了客观描述,对我国的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研究美国品格教育的现状及历史发展进程方面,国内学者的观点较为统一,大多认同,美同的品格教育运动在反复的消沉与浮起中向前发展,目前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品格教育的兴盛时期(20世纪初期之前),品格教育的衰落时期(20世纪初期至70年代),品格教育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袁慧芳(2009)等研究了美国品格教育的立法历程,将美国品格教育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宗教化时期(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末),世俗化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初)和当代品格的立法阶段(80年代末至今)[1]。晏妮(2008)将新品格教育思想的沿革过程总结为: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沿革,对价值澄清理论的反思,关怀体谅学派为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2]。还有学者描述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的现状,如李旭(2003)指出美国品格教育已经回归的表现在于各种品格教育机构纷纷成立,形式多样的品格教育研讨会令人目不暇接;有关品格教育的论著大量涌现以及品格教育运动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3]。

在美国品格教育的理论探究中,许多学者都在文章中指出目前美国品格教育的内涵尚无定论,并列举了美国国内品格教育领域中一些代表性人物的定义。如徐爱杰(2006)介绍了阿兰・罗克伍德和“品格教育伙伴”的定义[4];唐汉卫(2010)以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倡导者托马斯・里考纳的思想为切入点对品格教育的基本理论作了阐述[5]。朱维霞(2005)则指出美国的品格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民主公民,围绕这一目标,民主教育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政治人格的培养;二是道德品性的养成[6]。美国品格教育的内涵虽尚有模糊性,但许多学者都认为美国的品格教育主张回归传统,让学生形成一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郑航(2005)指出美国品格教育的各种理论或主张之间存在明显分歧,这种分歧既包括非广义品格教育内部的分歧,也包括非广义品格教育与广义品格教育的各种理论或主张之间的分歧[7]。

在研究美国品格教育的实践方面,戚万学(2001)详细介绍和探讨了美国“品格教育伙伴”组织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实施的11条原则[8],其他学者的相关论文中也有涉及。杨韶刚(2002)概括介绍了约翰・坦普里顿基金会资助的一项名为“在品格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的研究中总结出的在学校里有效地促进品格发展的8个因素,即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积极的角色榜、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机会、提供思考、争论与合作的机会、使命和标准、提供社会技能训练、提供参与道德行为的机会和父母和社区的参与[9]。施铁如(2001)则介绍了美国品格教育联盟、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第4和第5R中心等组织的品格教育实践策略,以及华盛顿杰弗逊初级中学,乔治亚州的西点小学的成功案例[10]。姬会然(2007)将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实践策略解读为:全方位立体化的规范引导、主体间“对话”式的价值植入、“善行”强化中的习惯培养[11]。

郑富兴(2004)指出从核心价值和美德的确定、传统方法的运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到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可以看出,新品格教育的措施实质就是建构一种道德社群[12]。另外郑富兴(2002)还对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中的故事法做了详细探讨,包括其教育价值、理论基础、具体举措和效果评价[13]。

在研究美国品格教育的启示方面,有学者谈到了美国品格教育的历史轨迹的启示,还有许多学者都涉及了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如张香兰(2003)提出应从美国品格教育的兴起―回落―复兴的历史轨迹中,辩证地看待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重构我国道德教育内容新体系[14]。何期(2007)认为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历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迁而变化,这就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调整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甚至是指导思想[15]。对于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许多学者都提到了要重视挖掘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教育资源和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力量这两点。此外,许瑞芳(2010)提出美国当代品格教育复兴运动及品格教育理沦的发展都反映了美国对道德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因而我国应加强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的相互联系,以理论的发展带动德育实践[16]。彭虹斌(2010)认为美国有半数左右的州将品格教育的具体内容写进了法案,我国应借鉴他们的经验,将具体的、符合中国国情,或被世界广泛认可的品格或美德规范写进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法案[17]。杨海艳(2007)指出美国品格教育提出“要发展品格,学生必须有进行道德行动的机会”值得借鉴,我国高校德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中,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18]。

在研究美国品格教育的评价方面,一些学者主要论述了美国品格教育的成就,一些学者则重点分析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质疑。张美(2007)介绍了一些美国品格教育方案的成就如“儿童发展计划”、“一周一词”计划、杰弗逊初级中学、“蓝带学校”计划等[19]。林洁(2006)指出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的教育思想是对强硬派和温和派的超越并采用一些数据指出美国品格教育卓有成效[20]。关于美国品格教育面临的问题,檀传宝(2003)指出品格教育概念的界定问题实际上就是品格教育运动目前面临的最大尴尬之一,并指出了一系列品格教育运动目前仍然难以回答的问题,诸如品格教育的许多做法是否违背教育的民主原则,如何能够有效防止过去曾经有过的价值教育上的“灌输”等[21]。丁锦宏(2003)指出美国品格教育面临五个方面的批评:如何看待普遍出现的社会问题?――学校功能的世纪聚焦;如何看待人的本性?――道德教育逻辑起点的论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教育目标的天平在“人”与“社会”之间的两难抉择;什么价值、谁的价值?――教育内容合法性质询;是灌输,还是建构?――“外铄”与“内发”模式的世纪对立[22]。丁道勇(2008)对美国品格教育的质疑是:应对社会问题的思路存在问题;价值与行动没有直接联系;把教育当成训练;榜样法应用不当;品格教育的效果值得怀疑[23]。陈洁(2010)认为美国品格教育缺少统一的理论指导和统一的组织领导,内涵和外延均含混不清,而且来自学校内外部的阻力影响了品格教育的开展[24]。

对美国品格教育的其它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美国品格教育的部分杰出人物的思想作了探讨,特别是托马斯・里克纳的思想(蒋建微2008,陈慧铭2009,王越霞2009,孙蓉2010,李惠2010),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美国品格教育组织(安钰峰2005,金传宝2010)。有学者比较了中美两国品格教育的异同点(张艳霞2003,刘冬梅2008)还有学者以对哈丁大学计划取得教师资格证本科生取样研究为例进行了美国预备教师对于品格教育态度的研究(刘波2010)

三、美国品格教育研究中的不足与

展望我国对于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要正视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利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对于美国品格的研究在数量上还十分不足,同时研究以客观描述居多,许多研究都花大量篇幅介绍了美国品格教育的内涵、特点、历史发展及现状、实践并提出了启示,但纵深研究不足,并存在非常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对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主题分布非常不均,存在研究的薄弱区,如目前介绍美国品格教育相关人物和组织的文献数量不足且主要集中在对里考纳及品格教育联盟等组织;对比美国品格教育与中国思想品德教育的异同的研究目前还十分稀少;在研究美国品格教育的实践领域,目前主要集中于对实践原则和策略的介绍,但相关成功个案的引入还较为欠缺;在对美国品格教育的启示中多以借鉴为主,在研究美国品格教育本身面临的问题与质疑的基础上分析其引以为戒的方面还有待加强。

基于我国对于美国品格教育的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议相关机构规划课题时有意向这方面倾斜。第二,建议研究者深入考查我国目前对美国品格教育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做出相应调整,避免同质化研究,重点关注研究的薄弱区甚至及盲区,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参考文献:

[1]袁慧芳,彭虹斌.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立法沿革与现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7):30-31.

[2]晏妮.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历史与思想沿革[J].当代教育论,2008,(13):113-115.

[3]李旭.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3(1):62-63

[4]徐爱杰.美国品德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及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4):31.

[5]唐汉卫.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10-114.

[6]朱维霞.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唯实,2005,(4):58.

[7]郑航.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中的理论分歧及其整合[J].比较教育研究,2005,(6):57-59.

[8]戚万学.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1,(4):45-49.

[9]杨韶刚.品格教育: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2,(5):24-25.

[10]施铁如.美国品格教育实践与研究[J].教育导刊,2001,(7):11-12.

[11]姬会然.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实践策略解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48-50.

[12]郑富兴.论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化"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88.

[13]郑富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中的故事法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42-45.

[14]张香兰.简析美国的品格教育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迪[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3):33.

[15]何期.美国品德教育的复兴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07,(1):194.

[16]许瑞芳.美国当代品格教育运动概览及启示[J].基础教育,2010,(1):30-31.

[17]彭虹斌.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对我国品格教育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6.

[18]杨海艳.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兼论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J].职业技术教育,2007,(8):87.

[19]张美.二战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35-36.

[20]林洁.当代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述评[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29-30.

[21]檀传宝.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6.

[22]丁锦宏.品格教育:向右摆动的“钟摆”――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与面临问题的探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1):119-120.

[23]丁道勇.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76.

[24]陈洁.美国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35-136.

上一篇:对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商业模式创新的网络金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