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 服务安徽经济建设

时间:2022-08-05 04:48:00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 服务安徽经济建设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瞄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应用学科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坚定不移地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不断创新科技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科研规模,凝练科研特色。通过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培育大项目,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为龙头,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以工科类为主,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电子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土木力学及建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物机电工程、人文经济与管理工程等7大学科群,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大学,学校的优势在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召开了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修订和完善了科技工作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推动了科研特色和定位的形成。学校以国家、地方、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优势学科为基础,重点围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汽车技术与装备、微电子设计与测试、农产品生物化工、太阳能光伏技术、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决策、安全关键技术检测与控制、新型材料与制备、现代测试及制造质量工程、光电技术特种显示、土木建筑与资源环境11个领域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持续产生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对行业和企业有带动作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彰显了学校工科优势和特色。学校还重点建设了光伏工程研究中心、光电技术研究院、摩擦学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院等若干专职科研机构,努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可持续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和工程项目的科技创新基地。在科学规划和制定学科、科研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引导个人融入团队,组织联合攻关、开展战略预研、增强技术储备、孵化科技成果,通过重大项目预研、专利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专项计划的实施,增强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竞争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十五”期间,在安徽省科技攻关工业类项目中,合肥工业大学承担的项目约占1/3,参与企业承担项目约占1/3。

学校充分发挥工科门类齐全、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积极倡导自主创新,重点走以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为主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之路,提升科技产出能力。注重科研成果的培育和集成,保持获奖成果和授权发明专利总数不断增长,提高获奖数量和级别。学校自主研制的“汽车变速器及车桥柔性装配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目前已在江汽、奇瑞、华菱等16家大中型企业成功应用。学校的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在与德国等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进行了光伏系统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产品研发,在太阳能电池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配套装置及其生产工艺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以服务安徽“861”行动计划为核心,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不断研究在直接服务安徽经济建设方面具备的优势、潜力和对接点及切入点,把支持安徽实施“861”行动计划作为学校融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平台。学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平台的工作条件和运行经费提供基本保障,做到场地、人员、责任三落实,先后获准组建了34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并以此为依托,结合安徽省“861”行动计划的相关内容,与建设“重点产业基地”、构筑“六大基础工程”紧密对接,以此来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如:为了更好地服务安徽加工制造业,学校建设了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NV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等学校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6个创新平台,与安徽的支柱产业,与汽车、制造业紧密对接。在这些平台上,学校研发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热加工、检测与控制、汽车设计与制造等一批科研成果已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整合创新资源,集成创新力量,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促进安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如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成果评价、职称岗位的聘任以及目标管理都以科技创新导向为核心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2004年开始,强调教师应具有“出国进修、国内访问、到大中型企业挂职”的三种经历。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直接为企业服务,而且通过这种服务使学校和企业的对接更加紧密,使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着力点。学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成才环境,通过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人才专项基金、创新群体资助计划的支持,加大对青年教师、科研领军人物的培养与支持力度,使青年教师普遍具有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能力,同时,学校持续资助了16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培育创新人才,催生创新成果。

大力实施产学研工程,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长期以来,合肥工业大学坚持以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把为安徽经济发展做贡献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需求开展研究和攻关,着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务实求合作,努力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针对高校存在闭门搞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响亮地提出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到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口号。这样的提法,就是为了把科研工作的主阵地前移,让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直接在企业里得到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使科研成果价值得以最大的体现,同时也使学校自身实现价值,扩大影响,提高形象。根据学校的内在品质、客观需要、社会需求,学校努力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产学研有效合作的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共建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和研发机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园区,经营知识产权,以高新技术入股,实现学校科技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等,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层次、质量和效益,实现由短期合作到长期合作、由专项合作到全面合作、由分散合作到战略联盟的转变,产学研合作蓬勃开展。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2008年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超过1亿元,并承担1项经费超千万的大型工程项目,其中与安徽地方企业的合作项目数与科研经费均达到了70%。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学校产学研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学校立足安徽,已形成了四个层面的产学研合作。第一个层面是与安徽省地市人民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已与安徽省13个地市建立了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第二个层面是与安徽的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信息产业厅、交通厅、建设厅、国防科工办等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全面的产学研合作;第三个层面就是与年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学校与销售额超百亿的企业都有产学研合作关系;第四个层面是与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学校还通过增强自我的可持续发展与“借船出海”的跨越式发展途径,积极促进校内各学院、重点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内容、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承担重大项目、产生重大成果,为企业发展持续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学校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上一篇:绘制高安全锂铁电池鎏恒色 下一篇:转变观念 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