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时间:2022-08-05 03:20:15

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为策应沿海大开发,彰显我县沿海特色优势,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更好地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农业工作新突破,现就全县2009年秋播和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积极构建外向、高效、优质、生态、集约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以特色化和外向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和农产品现代物流服务园区,努力将我县打造成为优势明显、市场完善、辐射力强、生态优美的外向型农业综合示范区。

(二)目标任务

1、高效农业。2010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其中设施种植5万亩、高效特色产业5万亩、高效蚕桑1万亩、高效林果1万亩、高效渔业3万亩、高效立体种植5万亩、高效新品种种植5万亩。

2、设施种养。2010年新增2000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7个、1000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10个、百万元纯效益规模养殖场17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

3、优质粮棉。秋播缩减麦子10万亩以上,重点建设20万亩双低油菜、30万亩优质啤麦、30万亩专用小麦、30万亩高品质棉和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4、畜禽养殖。2010年生猪饲养量新增15万头,家禽饲养量新增400万羽,新增500个规模养殖场(户)。

二、空间布局和推广品种

(一)空间布局

按照农业园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思路,依托现有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外向突出、特色鲜明、统筹发展,以“一心、四带、五园区、十基地”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一心”即立足我县耦耕、合德、海通现有设施农业,发展较大规模的综合型、研发型、生态型、观光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带”即沿我县四条交通干线,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化现代农业示范带,分别为沿海高速设施农业示范园、射阜淮线现代农业示范带、陈李线外向型农业示范带、海堤公路规模养殖业(畜牧、水产)示范带;“五园区”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农产品物流服务园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和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十基地”即建立粮油、棉花、中药材、蔬菜、林果、蚕桑、大蒜、食用菌、畜禽和水产十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推广品种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品种。设施蔬菜重点推广甜辣椒、西葫芦、西(甜)瓜、蕃茄、莴苣、紫茄、五彩椒等优新品种,露地蔬菜特经重点推广羊角椒、胡萝卜、白萝卜、洋蓟、马铃薯、黄秋葵、甜叶菊、紫甘薯等优新品种;小麦重点推广郑麦9023、宁麦11;大麦重点推广单二、苏啤4号;油菜重点推广秦优8号、秦优10号、秦优11号等秦优系列;水稻重点推广武陵粳1号;玉米重点推广济单7号、登海3号、蠡玉16。梨果重点推广三水、黄金、金花4号等优质品种。蚕桑重点推广金十、特山1号桑苗和春蕾锡桑蚕种新品种,棉花重点推广科棉6号、泗抗3号、旭杂3号高产优质品种。畜禽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猪、肉牛、罗曼蛋鸡、三黄鸡、樱桃谷肉鸭、獭兔、波杂山羊等优新品种。

三、工作重点

1、加快园区建设,突破高效产业。突出“一心、四带、五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一是突破设施种植。秋播定全年,各镇(区)要抓住秋播结构调整关键季节,未雨绸缪,确保规划到位、土地流转到位,为加快发展连片日光能温室和钢架大棚做好基础工作。2010年,沿海高速及其接线沿线的特庸、盘湾、兴桥、新坍、陈洋、阜余、海河等7个镇每镇新增成匡连片2000亩以上、其他镇新增成匡连片1000亩以上、各村(居)新增100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片),达到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片、组有示范点,确保全县设施农业新增5万亩以上。二是突破重点园区。全县重点实施的五大园区2009年要出形象、达规模、见成效。耦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耦耕镇为核心,建设总面积1万亩的集设施园艺、种苗供应、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苏台农业合作示范园以我县高登自然生态园为依托,以阜余镇为中心,创建5万亩的集观光鱼养殖、日光能温室和生态循环农业为一体的农业观光生态园。外向型出口农业示范园以洋马镇现有中药材产、加、销为基础,发展规模种植基地、园区化加工企业集中区和外向化交易市场,努力打造中药材出口综合示范园。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2010年力争引进企业达20家以上,实现销售30亿元以上,打造集食品加工、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产品物流服务园区通过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配送中心,争取用3-4年时间,将*沿海现代农产品物流区建设成区域农产品集散地和直接对外出口的平台。2010年重点加快县城富民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黄沙港华东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各镇同时分别建设一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2、调优区域布局,做强主导产业。一是调优粮油。粮油走“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工增值”的路子,重点建立10个万亩优质水稻、5个万亩优质啤麦、5个万亩双低油菜和10个万亩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二是调优棉花。棉花生产坚持走优化布局、轻简栽培、提高品质、立体种植、节本增效发展之路,建立万亩优质高产示范匡10个,早春棉田套种西(甜)瓜、马铃薯、青毛豆和玉米扩大到20万亩。三是调优特经蔬菜。大力推广高效新品种规模化种植,2010年扩大到每镇新发展3000亩以上,其中至少建成一个2000亩连片新品种示范基地,全县总面积突破5万亩。依托我县临海、千秋现有大蒜产业,通过轮作换茬、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等技术措施,建立20万亩优质大蒜生产基地。扩大以辣根为主的脱水蔬菜种植面积,培大育强外向型脱水蔬菜产业。四是调优规模畜禽。以万头商品猪、万只山羊、万头肉牛、10万只蛋禽、100万只肉禽等大型养殖场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大户,加快建立商品猪、肉牛、蛋禽和肉禽专业化生产基地。2010年每镇新增1个年纯效益百万元以上规模养殖场。

3、提质扩量增效,放大特色产业。多年来,我县已形成多个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高效农业总规模的主要依托。2010年,各镇要新建成一个连片5000亩的高效特色产业基地。一是做特中药材。以洋马镇为核心,向特庸、盘湾、兴桥、黄沙港及新洋农场等周边地区辐射,巩固提高、丹参等中药材主导品种,发展名贵长线品种,建立集药用与食用于一体的花卉生产基地,注重中药材深度加工和专业销售市场的建立,打造外向型中药材产、加、销产业基地,2010年全县中药材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二是做优梨果。以海河、陈洋、兴桥等镇为主产区,放大国家级无公害梨果示范基地效应,新拓果园5000亩,打造10万亩优质梨果生产基地和1万亩棚架梨果栽培示范园。三是做大蚕桑。以特庸、盘湾两镇为重点,依托“全国无病桑苗生产基地”品牌,通过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发展桑园立体套种和林下养殖,2010年新拓桑园1.5万亩,全县桑园发展到8万亩,年产优质桑苗2亿株。四是做深食用菌。积极推广优新品种,大力培植设施化、工厂化食用菌栽培,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重点在主产区通洋等镇,建立万亩食用菌设施栽培基地,2010年全县食用菌投料达25万吨以上。五是做强啤麦。依托全县现有40万吨麦芽加工能力,推广高品质、高产量专用啤麦品种,在千秋、海河、阜余、陈洋等镇建立30万亩优质啤麦生产基地。

4、依托资源优势,开发新兴产业。一是开发盐土农业。启动沿海以蓖麻为主的万亩耐盐油料生产基地,开发沿海生物质产业。成片成匡开发海蓬子、盐蒿菜等耐盐蔬菜示范种植区5000亩。二是开发沿海林业。大力推广耐盐树种,发展生态与长效、景观与效益相结合的沿海林业,重点建设2000亩抗风耐盐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和50公里海堤生态林。三是开发观光农业。依托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和*河口风景区,加快沿海湿地观光公园和苏台高登自然休闲农园建设,大力发展沿海湿地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园。

四、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农口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指导,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每个园区要建立专门的园区服务中心,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园区的服务管理和指导。

2、坚持多元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外资、外智参与沿海现代农业开发。深入发动本地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投资创办设施农业园区。涉农各类项目资金要倾斜用于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县级财政奖补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以奖代补”资金激励政策。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优先安排专项贷款,探索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落实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龙头企业各项退税政策。

3、强化指导服务。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组装和配套粮棉油、蔬菜和大宗畜禽主导产业的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积极开发中药材、优质梨果、食用菌、大蒜、耐盐蔬菜等特色产业优新栽培模式和精深加工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植物保护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营销协会、为农服务社和农民经纪人“四类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积极培育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连锁超市、配送专卖和冷链物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构建农产品促销平台。

4、严格督查考核。各镇区要把相关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组、田块和农户。县政府将加大对今年秋播和明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采取月观摩推进、季督查通报、年考核排名等措施,扎实组织推进园区建设、高效农业发展和优质产业基地建立等重点工作。

上一篇: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下一篇:金融职业道德修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