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读者评报机制很迫切吗

时间:2022-08-05 12:47:58

而今,从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媒体上获知新闻资讯已经成为不少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这个时代,一份报纸有何存在价值?它如何保持对于读者的吸引力?这确实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这还进一步引发一个话题,在进行内部评报以求提升报纸质量的同时,是否应设置读者评报机制,建立媒体与读者的制度性沟通渠道,以更好地掌握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资讯需求?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迄今没有设置专门的读者评报机制,据笔者所知,近期似乎也没有这个打算。这是为什么?笔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下面是几年前笔者负责南都珠三角新闻编辑部时提出的主要评报要求:

1.每一位编辑讲述自己版面上发生的问题和建议(这是必修课),包括以下内容:

*每一版面先自评,说问题,说困难。

*和广州媒体、各地市级媒体对比,谈优势,谈劣势。

*对新闻追踪或者深挖提出建议和意见――一经采纳,将考虑提高版面等级。

*当天本报版面有没有重要漏稿?

*记者站有没有对版面处理提出建议意见?

2.对本部门的其余版面提出问题和建议,包括以下内容:

*内容处理:是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见报稿是否有毛病?对新闻追踪或者深挖提出建议和意见。

*标题制作:新闻点提炼是否注意准确性、贴近性、实用性?同题对比,推荐学习好标题。

*版式是否美观,版面语言是否丰富?比如图表,让记者补充图片和相关文字、示意图、柱状图。推荐学习好版面。

3.对整个采编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提出问题和建议。

其实,这些要求多数至今仍在执行。其中有几条可以看出编辑部对于外部信息的重视。具体来说,其一,关注本埠媒体报道,这可以了解同一新闻题材的报道方式的异同。多角度、多层面观察本地社会,了解地方舆情。其二,关注前方记者的意见,他们直接和新闻当事人打交道,从记者那里可以获知新闻刊出后利益相关方的反应,从而对报道的公正准确与否做出判断。

南都拥有强大的报料热线,其实,不仅仅是报料,围绕报纸内容、广告、发行、活动等问题,都有大量的读者来电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一报料热线也可看出读者关注的重心。比如,有一次,每日都有的彩票信息漏登了,大量读者致电询问是什么原因;有篇稿子,因记者受到蒙蔽,详细报道一方意见,总体不够均衡,有读者致电指出稿件可能存在问题。报料热线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读者评报的一个平台。如果有多名乃至几十名、上百名读者致电就某一篇稿子发表意见,那么,这篇报道就注定是热门话题,就会引起报社的高度重视,在进一步的采编中或予以锐意跟进,或予以纠偏处理。

随着南都的官网――南都网逐渐完善,通过新闻的点击、回帖,读者的所思所想、意见建议就有了通往采编部门的更为便捷的渠道。点击数字、回帖量都可自动统计,热门新闻排位自动靠前,每日新闻哪些最为读者关注、哪些最为读者冷落,一目了然。网友对新闻内容加以评议,时不时还可见到他们对报道形式的意见。

此外,对于人们当下关注的焦点话题,通过阅读同行的报道,我们也会增强新闻的判断力。比如2009年度的网络调查显示,国内民众关心的主要问题包括:a.反腐倡廉,严惩腐败;b.重视,解民疾苦;c.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d.政务公开,政府信息不再保密,保障公民知情权等。通过这些资讯,一家媒体对当下的舆情热点会有切实把握,在处理相关新闻现象或个案时,更能知其轻重。

以上种种显示,南都对于采编之外的读者意见有着明确的获知渠道,而且不止一条。尤其是南都官网的建成,使读者对每日新闻的信息反馈更为及时而直观。

有多种途径了解读者,可以使报纸不至于脱离群众、闭门造车,更为重要的是南都采编人员具有的专业自信。

在数年之前的一次改版会上,一位南都前负责人曾说:“就办报来说,我们是专业人士,也是普通市民,根本不必搞市场调查征询读者意见。”这话听起来过于自负,但报纸后来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一观点也有相当的合理性。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一个领域浸淫甚久,就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具备了一般人士所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一个食客能辨出何种菜式口味上佳,何种菜式难以下咽,但未必能成为一位优秀厨师,未必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一个住客能分辨出一栋建筑是否舒适华贵,是否蹩脚俗气,但未必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未必能规划出品位不俗而合乎实用的房舍。同样,记者编辑比普通读者在办好一份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上更具有话语权。

总体而言,对同样一个事件,采写、编排得更打动人心、更惹人眼球、更引起公众兴味和引发公共话题、更能发掘真相力保客观,显然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采编人员更能胜任。对于新闻事件的时效性、争议性、奇特性,对于新闻人物的显要性、影响力,显然新闻专业人士更具判断力。

要办好报纸,上面所述的对于新闻采编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一方面;以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新闻理念做好报道,似更为重要。

南都作为一家媒体,其核心价值观可表述为:政治上赞同民主和法治的方向,经济上赞同市场导向、自由竞争的秩序,文化上赞同多元共同繁荣的格局。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可表述为: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看护者和代言人,媒体通过给读者提供资讯服务,满足其知情权而获得市场回报。因此,报纸时刻要警惕一种倾向,即谄媚――谄媚拥有权力的人,拥有财富的人,拥有荣誉和名气的人。长期坚持固有的操守,也就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对于读者来说,一家媒体是否有吸引力,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一是价值观的认同,二是对公信力的认可。这也是报媒在现阶段仍能抗衡网络媒体的一大资本。在价值观这一层面,报纸和读者达成了共识,它提供的报道就会以客观公正、揭示真相而与读者声息相通。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读者评报机制,读者的样本选择,至关重要。其一,读者的数量,对于一个拥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读者的报纸而言,只选取几十名或百来名读者代表评报,似乎不大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受邀读者达几百上千,会不会使报社的人力财力投入过于巨大?其二,如何在众多的读者中科学遴选,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均衡性,这其中有很大的学问,这会成为另一个“考”人的事情。

即便解决了上述的读者数量和质量问题,依然有困难在前面等着呢。我们如何能获得这些读者的信任,从而获得真实的回答,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这里讲述一个不太贴切的事件作一类比。近期“警方花钱买监督”一事被公众视为笑话。湖北省安陆市为推进警方规范化建设,引进“第三方监督”机制,出资8万元请调查公司,对该局全体民警执法办案等进行监督。调查公司人员通过明察暗访、秘密录音录像、匿名电话查询等方式,对该局上至局长政委,下至普通民警进行监督。有媒体就此评论:“买来的监督”,却只揪出“上班吃东西”、“卫生差”、“不穿警服”一类的小错。耗费数万元只为纠正“鸡毛蒜皮”式过错,何尝不是“奢侈的冷幽默”?还有媒体质疑:被聘请的公司如果监督过于认真,揭出黑幕一堆,那它下次还能接到这种美差挣到这笔钱吗?这也注定了监督只能流于表面。

花钱请读者评报,就算读者真心并卖力地讲出了真实想法,如何分析读者的意见,根据反馈的信息改进采编质量,其实也并不容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都市报投入重兵进行报道,版面也有相当规模。此长彼消,普通的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比重则大为降低。

以今年3月8日南都官网新闻点击排行榜为例,看看读者的阅读倾向。这一天的两会报道进入高潮,好料迭出,有不少是独家的。但从南都网新闻点击率来看,依然抵不上日常新闻的关注度。下面是当日点击前10位的新闻:

1.性生活是女工心中的痛当男工的“被窝子”需求一再进入公众视野,女工们面对性问题时仍然难以启齿

2.夜色中 有人叹息走进东莞的普通打工妹

3.商场起冲突乱中被? 女租户与商城的防损员发生冲突

4.大学毕业生租40平米结婚生子就挺“尊严”

5.俞正声:我的个人财产已申报

6.这颗头颅曾遭黑道悬赏200万脑癌也摧毁不了它

7.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8.浙江省长逼问教育厅长:你想不想改敢不敢改?

9.局长坠楼亡硬盘被删将获殉职补偿

10.说四万亿没进楼市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对上面的“读者兴趣”进行解读,要闻部编辑们读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点击量显示:前10位中两会新闻占了5条,分别为4、5、7、8、10,排位不高。两会新闻虽然已经力争出彩,依旧没能“战胜”普通社会新闻。

其二,这种大篇幅的时政新闻,竟能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平分秋色,坐拥半壁江山,委实不易。这似乎证明了南都两会报道的成功之处:不要认为两会报道没搞头,不要以为读者对时局新闻兴趣不大,关键在于报道什么、如何报道。

对于这一天的新闻排行,就产生了两种大不相同的结论。不管如何解读,依据这一天的新闻排行榜,分析读者的阅读倾向,一定可以得到这个观点:读者最热读的是与性相关的新闻、感情类新闻、打黑题材类新闻等。事实上,只要我们关注各门户网站的新闻排行榜,几乎每一天都能得到同一结论。

作为一家报纸,我们会不会完全根据这种结论,来布置采访、安排版面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有些新闻,阅读的门槛低,比如车祸、感情纠纷、明星八卦、艳照门之类。有些新闻阅读的门槛高,比如环保、教育等,关心的人群较少,他们或者是利益相关者,或者是视野开阔关注公共事务者。以立法为例,这可能涉及社会利益如何公正公开分配,更值得人们关注,但由于其专业性,一般民众对此类新闻不太感兴趣,但一些乐于深入思考的读者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能读出微言大义、社会动向。

一家有新闻追求的综合性日报,自然不会过于迎合读者的兴趣,以低端新闻压倒严肃新闻,而需兼顾多种新闻品类,以报纸秉持的价值观来决定新闻编排的轻重与大小。

可见,邀请多少读者评报,邀请哪些读者评报,评报意见如何分析,得出何种结论,是否要根据某一结论对采编方向进行调整,这些都是建立有效的读者评报体系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新闻报道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总会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选择问题。对于报社来说,建立一个有效的读者评报体系,及时获得读者的信息反馈,以求报道更贴近读者、满足读者,当然不会白费工夫。但实际上,在当前,报纸报道的不少领域,不少题材,还受到来自权力与商业等不同层面的种种限制。对于读者明确的信息需求,媒体尚不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新闻采编人员坚持先进的价值观,开拓某些报道空间,触及社会焦点问题,及时提供真相,向读者提供更多切合民众利益的报道,似乎比设置读者评报机制更为迫切,也更容易提升读者的满意度。

(作者为南方都市报要闻部副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1月下

上一篇:内外结合 两翼齐飞 下一篇:读者视角与专业视角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