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 两翼齐飞

时间:2022-09-12 06:40:16

人民日报在做好办报工作的同时,历来重视评报工作,并将此作为办好报纸的重要一环。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现在人民日报不仅将内部评报制度化、规范化,而且积极开辟多种途径开展读者评报活动,最大限度地收集读者意见和反馈。从实践来看,读者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内部评报形成了有力的互动与配合,直接服务于办报工作。

内部评报

1.编前会评报

编前会评报是根据编委会的意见,在编委会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开展起来的。早在1991年,人民日报制定的《人民日报编前会制度》中就规定“会议参加者对当日报纸发表意见”。1998年4月,总编办公会通过了《人民日报关于编前会评报工作的暂行规定》,评报任务由参加编前会的各部门值班主任轮流承担,同时,编前会上的评报意见及时刊登在报社内部《编采信息》上,供各级领导和记者编辑参考。2004年7月至今,编前会评报工作交由新闻研究中心具体负责。

编前会评报是目前最直接、最经常的评报方式,每个工作日都在进行,具体操作方式是:每天上午新闻研究中心新闻报道与创新研究室的同志各自分版看报,然后对当日报纸整体展开集中讨论,讨论意见由当天下午参加编前会的同志收集汇总,进一步整理成文后带到编前会上进行评报。编前会评报内容不局限于检查、评点文章的语法、文字、标点符号等硬伤,更重要的是对舆论导向、选题策划等方面进行点评,站在一定的高度评各版头条,评重点言论,评典型报道,评图片安排,评版面布局,评创新意识,评文字文风,评存在的问题。不但充分肯定好的方面,总结经验,表扬成绩,同时及时指出差错,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

2.新闻阅评文章

为了更好地办好报纸,加强业务交流,1999年,人民日报成立了报社阅评小组,由部分离退休老同志组成,主要工作是撰写有关人民日报及所属报刊新闻报道的阅评文章。2004年,为适应编采分开等新闻业务改革和创新的需要,编委会决定新闻阅评工作由新闻研究中心统一负责,具体由新闻报道与创新研究室承担。

目前,新闻报道与创新研究室每周编发一期《新闻传媒阅评》,对近期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思考和评点,阅评文章点面结合,有的是专题性阅评,有的是阶段性阅评,有的是对版面的阅评,有的是对单篇文章的阅评,有的是对重点战役性报道的阅评,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编采部门及其主办的专版和周刊,同时也关注到了部分社属报刊。为提高《新闻传媒阅评》的水平和质量,吸引更多优质阅评稿件,在主要由新闻报道与创新研究室人员撰写的基础上,还约请报社各部门采编人员及社外专家和读者进行阅评。

3.编采部门内部评报

人民日报很多编采部门都有内部评报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编委会领导带头,每月值班总编辑以值班手记的形式对当月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进行总体评价。各编采部门则开展多种形式发动记者编辑积极评报,如有的部门将当天出版的报纸挂到阅报栏,请编辑记者就稿件选用、文章写作、版面安排、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发表意见,评报者可以在报纸上直接勾画,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张贴阅评意见。还有的部门设立专门的业务研讨小组,就一段时期的报道、某天的报纸、某个专题、某个栏目、某篇文章等展开研讨阅评等。

读者评报

人民日报向来重视读者的意见和要求,经常采取多种形式与读者互动,收集读者反馈,并用来指导办报。

1.读者座谈会

读者座谈会使办报人员与各方读者面对面直接交流、真诚沟通,对进一步办好报纸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7月1日起,人民日报由每天16版扩至20版(周六、周日仍为8个版),为了解和征求读者意见和建议,2009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召开扩版读者座谈会,邀请了三方面的读者:一是在中直机关、政府部门、外宣部门、国有企业等从事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二是从事媒体研究特别是党报研究的专家学者;三是各界读者代表。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在充分肯定扩版改革成效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新期待、新愿望。对人民日报而言,这既增强了扩版改革的信心,又更加明确了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的方向和目标。

2.读者调查

早在1986年,人民日报就曾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开展全国读者抽样调查,以报纸发行量为抽样总体,采取多级抽样法,确保抽到的样本必定是人民日报的读者,规模为5100人,回收有效问卷5061份,回收率为99.2%,有55%的读者在问卷上写了书面意见。这次读者调查对当时的人民日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日报编委会根据读者意见认真调整版面,扩大了报道面,增大了信息量,重要的读者来信也上了头版头条,并开设“人民论坛”为读者提供讲话的机会,使读者大有“面貌一新”之感,印刷和发行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

今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再次推出“人民日报读者评报活动问卷”调查,通过刊登问卷及人民网同步推出在线调查两种方式收集读者意见,同时,对人民日报读者的阅读习惯开展了调查。在2月25日至3月16日20天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读者通过填写报纸问卷或网络问卷,踊跃参与调查。最终,编辑部收到纸质问卷26449份,在线问卷27114份,共计53563份,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根据读者的意见,最终评选出“2009读者最喜欢的新闻作品”30篇,“2009读者最喜欢的版面”5个,“2009读者最喜欢的栏目”10个。通过对调查结果及读者留言进行统计分析,人民日报汇总、归纳出十个方面、十余万字的读者问卷分析报告及读者意见建议,成为进一步办好报纸的重要参考。

3.网上评报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人民日报,人民网在首页上提供了“人民网上看报纸”的服务,将人民日报的内容全部上网,供读者免费浏览。同时,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和了解读者对报纸的评价,每篇文章后都有打分功能,还可以发表评论和留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读者网上评报比较积极踊跃,由于时效性强、方便快捷,读者的网上评报意见已经成了各版编辑记者的重要参考。

4.“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

青年学子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同时,青年学子也是人民日报潜在的读者。在当今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态势下,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有必要放下身段、主动出击,通过走进校园和青年学子面对面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感受和要求,对双方都有极大的益处。

为了让青年学生了解人民日报,了解党报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我国新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人民日报编委会决定开展“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从2009年底开始至今,已先后走进6家高校,分别是:2009年11月23日的北京大学行、2009年12月30日的中国传媒大学行、2010年5月7日的华中科技大学行、2010年5月8日的武汉大学行、2010年9月28日的清华大学行。

通过校园行活动,不仅青年学子进一步了解了人民日报,还对人民日报的办报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丰富了读者评报的内容,提高了读者评报的质量。

5.“人民日报金台行”活动

“人民日报金台行”系列活动是人民日报深入贯彻“三贴近”,继承和发扬“全党办报、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探索走进读者、服务读者,推广品牌形象、增强传播效果的新尝试。人民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金台行”活动,社领导多次在活动策划组织方案上提出具体要求。

“人民日报金台行”系列活动已举办三场。今年4月27日,北京市朝阳区各界读者代表60余人来到人民日报社,参加“人民日报金台行”首场活动――北京市朝阳区各界读者代表人民日报之行,与人民日报社职工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人民日报践行“三贴近”的办报理念,了解人民日报改革发展的进程,了解现代化的办报过程。人民日报社多名一线编辑记者,与来自基层的读者座谈,倾听基层读者对办好人民日报的意见和建议,并现场回答读者的提问,与读者对话交流。7月19日,天津今晚传媒小记者团40多名中小学生应人民日报社的邀请,参加了“人民日报金台行”的第二场活动“小记者访大报”。10月29日,“人民日报金台行”系列活动首次接待了来自台湾的中学生参访团――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的30多位师生。

“人民日报金台行”让读者切身感受和体验了新闻工作,也为集中读者智慧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进一步提升人民日报在群众中的形象,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新闻报道与创新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1月下

上一篇:好心办坏事,少些再少些 下一篇:读者视角与专业视角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