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视角与专业视角的结合

时间:2022-10-08 10:46:52

读者视角与专业视角的结合

2009年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读研究生后,笔者开始给华西都市报评报。这基于该报持续多年的一项制度。1999年,华西都市报开始聘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的研究生为其评报。目前,笔者已经写了上百篇报评,有些得到报社的采用。让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写报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避免普通读者评报时的肤浅和偏激,也能矫正内部评报过于温和甚至不够客观的现象。按照规定,研究生的报评每天下午3点左右发到指定邮箱,报社有专人负责接收和筛选。评报的内容,大部分情况下是研究生自己确定的。

读者视角:评自己偏好的报道

评报一年来,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评报是读者视角与专业视角的结合。首先笔者是一个读者,对于报纸的内容有自己的偏好,所评内容也多与自己的偏好有关。具体来说,笔者最关注那些影响力大、具有一定持续性的新闻事件,比如户籍调查、奥数问题、本地出台的政策等。11月8日,华西都市报在关于人口普查报道中,讲述了一个人口普查员10年前做普查的经历,包括如何联系“吊脚户”(一些失地农民对自己的戏称)等细节。这样的报道容易让读者对人口普查员产生好感和同情。对此,笔者就写了篇《温柔的侧击》的报评,指出这种侧面的、比较“软”的故事报道有助于推动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对于娱乐和财经新闻,笔者基本没有兴趣,对这两类新闻也基本没有写过报评。

读者视角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于笔者偏好的报道内容,笔者的第一意识是要看懂新闻事件,然后才可能去评价其写得好不好。如果看都看不懂,或者看得一知半解,要么是笔者认知水平有限,要么是报道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是后者的话,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评报话题。比如华西都市报今年10月14日报道了一条制作了66年豆瓣酱的老人、年老之后手艺无人接手的新闻。从报道中可以看到,这个手艺之所以没有人接手,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赚钱。同时,报道还提到老人制作的豆瓣酱无添加剂,食用起来比较安全。但为什么没有销路、为什么不赚钱,文中没有交代。而这恰恰是笔者比较困惑和不解的地方,笔者就写了《把主题讲透,把问题摆清》的报评。

专业视角的五个层面

普通读者看到一篇报道好或者不好的时候,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而很少去理性地、具体地分析其原因,提出对记者和编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恰恰是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从专业视角要做的。专业视角要求评报者不能局限于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的判断中,而是要多从报道整体的传播效果来考虑。具体来看,评报的专业视角主要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尽可能评报社认为重要的新闻。二是评报时要考虑到记者和编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三是较多地比较本地其他媒体对于同一题材的报道。四是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进行新闻解读。五是重视“开药方”。

华西都市报是地方性报纸,四川本地的新闻事件是报社最重视的内容,这其中成都市的新闻受重视的程度往往更大。报社当然希望评报者多来评其认为重要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笔者对全国新闻也非常关注,但评报的绝大部分内容还是集中在本地新闻上。

单纯从读者的角度看,报道写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其一般不会考虑记者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但从专业评报的角度看,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所评的内容对记者的参考价值可能不大,甚至会引起记者的反感。比如笔者在评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报道得不够充分、解释得不够明白的新闻。在评报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报社的截稿时间、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版面大小的限制等因素。一些本地的监督新闻,报道往往不够“硬”,这也要从记者的角度去考虑此类报道的难度,而不能不顾及这些因素指责记者报道不力。

评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新闻竞争力。在具体的评报过程中,专业评报在同城媒体间经常会就同类题材进行对比,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对手的长处。比如今年10月12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等对成都开通第一条夜间公交线路的新闻都进行了报道。对此,笔者写了篇《现场感、亲切感、美感》的报评,对三家报纸在这次报道中新闻图片的优劣进行了分析。这是专业评报与普通读者评报相比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普通读者一般不会同时阅读同城的几家报纸,然后再进行对比。

专业评报与一般读者评报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前者常常会借助一些新闻传播学知识,较为理性;而后者多是凭借生活常识来衡量,比较感性。2009年12月31日,华西都市报曾报道了两条法治新闻,对违法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图片曝光。对此,笔者以《法治新闻要尊重违法者重新参与社会的权利》为题,引用北欧一些国家新闻规范中比较重视违法者重新参与社会的权利这一知识,指出违法者尽管应受法律的制裁,但他们经过改造出狱后还要重新参与社会。如果媒体当初对他们的报道尺度比较大的话,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背负较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以良好的心态重新参与社会。

专业视角评报的最后一个层面是重视开“药方”,即所评的报道如果存在不足,要指出记者或编辑应该如何改进,而不是纯粹地批评。如今年9月15日,笔者对华西都市报几篇报道的导语写的报评《导语要短,突出重点》中,在指出其导语太长、新闻价值比较大的新闻点没有突出后,还就这几条新闻的导语具体应该怎么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读者视角与专业视角的结合

绝大部分情况下,笔者评报时的读者视角与专业视角是结合在一起的。笔者会首先选择自己偏好而报社重视的内容去评。在评报过程中,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读者的视角来审视报道的内容:新闻是否把事实说清楚了?是否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内容的表达形式、版面设计是否让读者感到舒服?

另外,许多评报的主题,笔者与普通读者一样,最初也只有一个非常感性的判断。但在报评的写作中,就需要更多地从专业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提出对记者和编辑有益的建议。以上文提到的制作了66年豆瓣酱的老人、年老之后手艺无人接手的新闻为例,笔者在报评中指出,这条新闻反映了一个值得媒体关注的现象:成都有许多老手艺人面临手艺失传的问题,如果媒体从这个角度入手探究一下如何拯救本地的老手艺,可能会提高报道的层次。

偶尔报社还让研究生为特定的内容写报评。比如,今年8月华西都市报成功举办了城市发展市(州)长峰会并在该报做了大量报道。该报负责评报的人员就与研究生联系,希望写一下对这方面报道的报评。在今年8月特大暴雨和泥石流袭击四川多个地区时,华西都市报在及时报道各类信息的同时,还在头版配发了4篇《大灾考验四川》系列评论,报社评报负责人也请研究生写一下对这一组评论的报评。这种情况下,笔者更多地是从专业视角写报评。

总之,利用新闻专业的研究生进行评报,既有助于避免一般读者在评报时的粗浅和偏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评报的客观性。对于报社而言,此举除了直接地促进评报工作的改进外,也可借此为未来储备和挑选人才。对研究生而言,则有助于其提高对新闻业务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毕业后会更快地融入新闻实践。

笔者以为,要利用好这一制度,加强报社与研究生的交流和沟通十分必要,因为目前许多新闻专业的研究生缺乏甚至没有新闻实践经验,对媒体的运作缺乏了解,单纯依靠新闻传播学知识来评报比较吃力。另外,二者的交流还能让一些业务问题的探讨和争论越来越清晰,有助于报社报道水平的提高。最后,加强这种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研究生及时了解自己评报过程中的不足,促进评报质量,进而提高报社的业务水平。

(作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1月下

上一篇:建立读者评报机制很迫切吗 下一篇:评报面临的现实尴尬与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