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20 18:05:12

理工科专业

理工科专业篇1

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应掌握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和卷烟等的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获得实验操作技能、工艺设计、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生产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基本训练。

二、纺织服装类。

纺织专业包括纺织贸易和纺织服装两个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纺织工程基本理论和技术适应纺织服装贸易和生产市场的需要,掌握纺织服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能从事纺织品贸易及纺织服装设计与产品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食品加工技术。

每个任务以典型食品的加工生产为例,介绍食品加工生产的方法。内容包括各种食品的原辅料选择、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产品质量标准等知识。

理工科专业篇2

Abstract: At present, students' employment of mathematics professional i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limit, employability skills lack,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increas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professional i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blems in employmen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ir employability skill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ir employment.

关键词: 理工科;数学;本科;就业;对策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thematics; undergraduate course; employ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20-02

0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快,国内各个高校在创办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力增加在校的本科专业数量。作为创办综合性大学的产物,数学本科专业在全国各理工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但是数学本科专业在理工科院校的受重视程度和发展支持程度远远落后于其它的强势专业,这就导致了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理工科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就业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成为理工科院校毕业生中就业弱势群体。因此,正确分析新形势下理工科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采取有效措施,是理工科院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理工科院校数学本科专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1999年颁布),目前的理工科院校本科数学专业主要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绝大多数院校均将这两个专业定位为非师范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理工科院校本科数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就业市场已经渐行渐远,比如说:高校数学教师、高中数学教师等行业已经对理工科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关上的大门,全国各理工科院校数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面向经济金融、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培养应用性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数学专业学生又很难与经济金融、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这就导致了理工科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2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1 用人单位对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足调查发现,理工科院校数学本科专业每年大部分的已就业学生集中在软件行业,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内容可以看出,这两个数学本科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软件工程师的职位要求,但是大部分的软件公司招聘的时候只是写到计算机相关专业,对数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不了解,误以为数学专业不能够胜任软件行业的工作要求,这就导致招聘现场的专业误解,最终导致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难,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现状亦是如此。

2.2 理工科院校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投入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也呈现出了市场特征,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供求关系,即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理工科院校根据自身发展,形成了其相对较强的学科领域,学校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优势学科,而对数学学科等弱势基础学科投入不足,导致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2.2.1 资金投入不足相对于其它工科专业来说,数学本科专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的资金普遍紧张,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基础学科,导致数学本科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在实验室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校友资源建设等方面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欠缺。

2.2.2 课程安排不成熟学校所开设课程是否适应职业需要,是决定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课程建设应随着社会的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依据数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数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可谓种类繁多,但是多而不精。原本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开设了几个大的方向专业选修课,但是因为毕业总学分限制、教师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偏向计算机、金融、管理类的专业选修课开设较少,或者不能开设质量较高的专业选修课,最终导致课程多而不精,学生学的不扎实,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

2.3 理工科数学专业本科生自身就业问题突出

2.3.1 “硬”素质缺乏。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一些“硬件”必不可少,即学历、成绩、动手能力等。而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实践经验缺失,直接导致笔试面试技能缺失。

2.3.2 “软”素质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培养。

2.3.3 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3提高数学本科专业就业率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对数学专业的认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依旧处在经济危机恢复期,面对每年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应加大对数学本科专业的宣传力度,促使用人单位对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就业工作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的宣传材料对数学本科专业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软件等相关用人单位,并与用人单位及历届校友座谈,通过座谈访问宣传数学本课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并在访问座谈中发现专业培养过程种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培养出更适合当今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从而提高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3.2 准确定位,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肯尼迪曾说:“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然后才是技术”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发展总是靠一些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来推动的[1],高校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市场中的表现,它是毕业生质量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数学专业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准确定位由于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实行课改,数学专业开设了计算机方面的诸多课程,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就必须准确地定位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正是缺乏对准确定位,十年未得到社会认可。因此,学校每年应作相关方面的调研,不断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②培养人才应逐步由学术专业型转向技术应用型。经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数学专业本科生为了避开当前的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是,但是随着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慢慢增加,并且能够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也很少,大部分还是要走向就业市场。因此,学生的培养必须由学术专业型转向技术应用型,在本科阶段就培养出具有很高的技术应用水平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③实施模块化教学,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3.2.1 知识模块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应用知识模块、拓展知识模块[2]。基础知识模块的设定主要是以满足各个专业对数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所涉及的内容是本科数学的最基本的知识,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和思维能力,要做到“精”和“细”;应用知识模块,主要以应用为目的,正对学科特点和教学计划对课程的不同要求确立,体现数学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在现有阶段实现数学与计算机的知识交汇;拓展知识模块,根据学生自身特长与爱好的学生而设立。

3.2.2 能力模块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基本能力,就是通过学习,是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数学软件应用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方面获得提升;专业能力,这一方面集中体现数学专业特色,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专业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综合能力,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3.2.3 素质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综合素质模块。基本素质主要是指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模块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包括校园活动,校外实习等。

3.3 建设全方位就业服务网络,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理工科院校要把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开展,将就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调动一切力量为学生就业服务,建设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网络。

3.3.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培训,并能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支队伍不仅包括“就业指导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包括主管就业的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和众多的学生辅导员。这支队伍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3]。

3.3.2 加强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就业网站的作用就是服务同学,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可以建立完整的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根据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学院分专业将其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便于学生查询。就业网站还应该分类整理汇总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及时向学生,以便学生能够很容易了解到就业的各种信息。

3.3.3 加强企业与学校对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为数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尤其是加强同上海、北京、苏州、合肥、大连等软件行业集中的地区开展专场宣讲等活动,广泛宣传,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继欢.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商业.

[2]黄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理工科专业篇3

关键词:公安教育;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归属;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拥堵、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虽然交通管理中的传统问题逐步得到破解,但新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交警队伍专业素养,以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国公安院校纷纷开设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历层次也由原来的专科提升为本科。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二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判别该专业的学科归属,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及教学重点;二是构建起逻辑严密、符合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

(一)学科归属上存在的争议。学科归属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影响很大。普通高等院校都将交通相关专业归入工学门类,但它属于机械汽车类还是土木道路类,不同高校曾有不同认识,这给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带来了不少困扰,导致其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调整①。因此,必须慎重考察专业归属问题。1998年,教育部将原有交通相关专业统一于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交通运输类,原有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在专业目录中被取消。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将其分别列入法学和工学门类,同时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但事实上,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到底归属于管理学、法学还是工学门类的争议②仍然存在着,且仍需要进行讨论。

(二)行业知识需求和学科属性分析。分析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应从交通管理工作对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求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管理,参与道路交通规划与组织。做好交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新闻传播乃至法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核心需要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其对知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是基础。交通管理对象是人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尽管人是交通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③因此,从研究和实践来看,干预交通行为最经济也最符合人本精神的措施仍然是针对交通设施的工程措施。从系统角度看,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与否,深受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设计好坏的影响。大量实践证明,不科学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严重制约着交通管理水平,且无法通过路面执勤执法加以改善。由此可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和开展交通管理工作,必须掌握交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与其他部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为交通有序出行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工程学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安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主要是承担社会管理任务,与工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具体技术。以智能交通系统为例,公安院校毕业生侧重系统规划和设计,需要对城市交通管理宏观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而工科院校毕业生更侧重系统建设,需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术,如计算机编程技术等。

2.管理是统领。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基本定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驾驶人、车辆的管理,还包括对交通安全、执法活动、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这些工作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学知识为指导和统领。当然,这种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对法律特别是工程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是空中楼阁、无水之源。

3.执法是职责。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责。对于交通警察来说,其执法任务主要是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但“法律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社会”的,因此,执法必须建立在对交通出行行为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以交通出行行为和道路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为统领、法学知识为重要内容,以信息技术等其他知识为支撑或补充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由于工学的基础性地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门类之下,并置于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之下,体现了公安学和法学特色,而以交通管理工程为专业名称,正是对本专业学科属性的准确描述。

(三)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群设置。按照实战部门人才需求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其培养对象应具有如下四种能力:一线执勤执法能力——掌握法律和交通管理基本知识,能够完成一线执勤执法工作,确保规范、理性执法;事故处理能力——掌握交通安全原理和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事故勘查、鉴定、处理、追逃的能力,确保事故得到公正、规范处理;交通工程设计能力——掌握道路交通运行基本原理,能够开展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以推动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有序、畅通;交通管理能力——掌握管理学、系统科学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交通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完成交通管理辅助决策任务,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鉴于上述能力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着“通专结合”的原则,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后期,以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为发展方向,将若干门课程设置为一个课程群,进行适度有区别的培养,这也符合一线实战部门存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专业化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涉及心理学、工程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各不相同,给学生认知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必须要构建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框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学科知识框架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框架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一是研究个体驾驶行为,以规范出行、保证安全为目的;二是研究群体特征(即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用于指导交通工程设计,确保点段交通出行的安全、有序和畅通;三是研究道路交通系统状态及影响因素,以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结构,提升系统运行效果。上述理论框架是课程设置的基础,但课程体系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原则。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目标,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层次递进性,④结合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特征,提出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五点原则和方法。

1.分层次构建体系。通常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修完理论课程后再修应用课程,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按照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尽管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组成群体,群体构成系统”的规律,但不同层次的理论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支撑关系。如研究个体特征的驾驶行为理论虽然为研究点段交通运行的交通流理论提供了部分知识基础,但后者更多地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层次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构建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上述特征,分为三个层次,且每一层次有相应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

2.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必须紧密衔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同一学科不同知识点在不同时间点介入形成若干门课程,但必须注重这若干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先修课程为信息系统,有的学校将这种关系紧密的课程分割安排在第二个学期和第七个学期,这就破坏了学习的连贯性。因此,构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尽量将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紧密衔接起来,前后相隔最多不应超过两个学期。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研究并解决对象抽象问题。人、车、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并不是以单个元素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它们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并非交通系统元素的物理特征,而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抽象的研究内容,给学生认知带来了困难。为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断提升认知深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应置于理论指导之下。如为深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首先,学习驾驶技能,形成对安全驾驶的感性认识;其次,学习交通心理学、道路工程、车辆构造等理论课程,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再次,学习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管理等应用课程,掌握事故处理、秩序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后,参加交通管理一线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区别实务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确保教学中认知的系统性。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主干课程,并逐步延伸至支撑课程。如在设置事故处理系列课程时,一种安排是借鉴事故处理的实务流程,先安排事故勘查课程,后安排事故处理与调解课程;另一种安排是先讲授事故处理与调解一般原理,后讲授事故勘查课程。前者虽然符合实践工作流程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但由于事故勘查课程距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较远,容易造成认知碎片化。而后者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先对事故处理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学习事故处理相关技术细节,符合“由面到点”和“由易而难”的认知科学规律。事实上,实务知识体系是面向工作流程而非认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警惕业务知识体系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干扰,即实务知识体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干扰。

5.强化方法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对应用知识的理解。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多是通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具体交通实践问题而获得的。如交通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交通行为的。由此可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课程中的方法论部分,而不仅仅是应用知识部分,否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会因未能深入理解掌握方法论而增加对应用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还会因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不能妥善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尽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应用型”不等于“操作型”,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如实战部门要求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够执法,更要能够做好说理执法,这就需要执法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课程和各学期课程安排。根据上述分析,应结合不同阶段学习目标,安排相关专业课程(见表2)。大一两学期基本不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表中不涉及大一的课程安排。

三、结语

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公安高等教育的一大突破,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为公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顶层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全国公安教育者为公安学科的丰富、完善添砖加瓦。通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对一线实战部门繁杂的知识需求进行梳理概括的基础上,笔者论证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归属工科门类的理由,并描述了多学科交叉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四个能力培养目标,并建议按照三个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群,以“通专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五点原则,特别是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交通管理工程和交通工程”“教学知识体系和实务知识体系”的区别,并希望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课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满足一线实战部门知识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宁乐然:《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龚鹏飞:《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④傅树京:《高等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理工科专业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6]王波.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论丛,2013(2):174.

理工科专业篇5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课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学生来。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无法引领学生投身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一种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育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2.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象在《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课中,付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把法国数学家付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付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和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我把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时地引入到专业课课堂中来,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的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借此机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试验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验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课环节种增加了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四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认真做试验,而有的同学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还是一样,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一项,得失体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4.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后答疑以及作业批改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答疑及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与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要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三、结论

理工科专业篇6

一、理论学习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对于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我科室人员都进行认真学习并作了学习记录。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通〔XX年〕38号)、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5号),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卫发〔XX年〕128号),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共2页,当前第1页1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

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大学、师大、医学院、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市人事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市、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口活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局党组的安排,组织开展好科室业务学习.在培养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的工作中,协调指导各部门做好工作,使我市科技队伍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方面,还需常抓不懈,继续搞好农民技术职称等评定工作。切实搞好人才资源整体性工作,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理工科专业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培养; 科学意识; 工程意识

收稿日期:2007―10―25

项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刘晓光(1976―),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在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的第19次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特别是文理学科的交叉,他明确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同样道理,没有足够的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一、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校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它是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培养的新模式。时代潮流已清楚显示出:在人才培养中,在教育中,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文化、人文教育的交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它有利于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增长、人类知识积累和更新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求。

2.它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广,素质、知识、技能有机构成的新型人才。

3.它有利于改造、更新学科专业,搞好学科建设。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纷纷实施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计划。例如,美国实施通才教育,改变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割,文科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局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用人才。还有许多国家实行了不同学科分段培养或不同学科课程交叉配合的改革,改变过去单纯以科目为本位或以经验为本位的专业模式和课程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集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尽管各国改革的具体做法各异,但在打通专业界限,造就通晓多学科专业知识人才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构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新型人才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科学意识培养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理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应该具有什么特色及怎样的实用性和发展前景,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色素质才能与外语学院与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竞争并且适应社会的市场需求呢?谈到其实用性,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进入纯语言研究领域,大多数人会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服务行业,这样,英语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如何赋予理工科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工具同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理工科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科学与工程行业的机会会更多,在科技与工程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一)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工程意识的培养重要而迫切

人们都明白为什么要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意识,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很少有人清楚为什么要培养人文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尤其是工程意识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才能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避免主观武断和刚愎自用,才能立于世上。2.科学与工程教育启迪灵性,增长智慧,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与工程是指赋予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避免迷信崇拜和唯心主义倾向。4.科学与工程知识能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和富有逻辑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避免疏漏和少犯错误。

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二)对任何教育体系来说,培养学生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含量与素质特色

当代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应着重抓好科学理论学习、科学实验教育、科学文化熏陶和自我科学教育。理工科院校可以在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对英语专业学生注入科学与工程意识教育,可以利用理工科院校独特的工程视角环境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具有工程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1.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为英语专业学生安排一些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知识选修课程,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工程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必须跨学科选课学习,如规定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修完6门科学课程,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微积分和生物。

2.在教学管理上,突出科学与工程实用性的管理策略,做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效结合,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科学与工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3.在实践环节上,安排英语专业学生参观理工科学生的试验和实践课,对于部分基础的试验和实践课也可以安排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4.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文化熏陶。激发学生自发追求科学与工程意识的热情,从而进行自我科学教育。

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与工程意识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满足市场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培养的英语人才才能具有竞争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经历恰当的工程实践锻炼,我们称其具有工程特色。而具有工程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一定会成为理工科院校向社会奉献的独特“产品”,必将在科学知识及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说,培养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人们对于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必要性有很深的认识,也能达成共识。理工科院校可以做到为理工学生开设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能为人文学科的学生开设工程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院校并不多,即使开设这样的课程,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强调人才的全面素质时,文理交叉始终是一个热门课题,其中对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得比较多,教学实践中步子迈得也比较大。相对而言,对文科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与实践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显得比较薄弱。难道人文学科的学生天生就具有科学素质吗? 因此就不需要实践吗? 当然不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更特别是生物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人周围的世界,改变着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改变着人的本身。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里,人文学科的学生必须要了解这种变化,也必须要了解带来这种变化的科技,要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因此我们说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教育是顺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旨在强化学生培养的实用性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人才培养对社会有更强的实用性。是对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意识继续教育的有利保障,是继续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必将引起教育同仁的广泛重视,一定会拥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Revision Team 1999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for Students of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增冬梅,曹国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 《外语界》 (4).

[3] 秦晓晴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探讨《外语教育》 (2).

理工科专业篇8

关键词:线性代数 计算机 密码学 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20-01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其在开课面之广、影响和重视程度上仅次于高等数学,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广泛的实用性。通过两年的线性代数教学工作,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学生普遍反映线性代数较之高等数学更抽象,内容更枯燥,不容易理解,更不清楚学习线性代数的目的。这导致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多数学生纯粹为了考试而勉强学习,学了那么多理论,考完试搁置不用,实在很浪费。当然,这也不能全归责于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从教材来考虑,大多线性代数教材均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少列举一些与实际生活或专业相联系的例子,也就是太数学化了。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考虑,讲授线性代数的老师大多来自数学专业,数学功底都不错,但由于一些工程背景、知识面及课时的限制,大多数老师也只是传授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这样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极探索总结一些与线性代数相关的应用实例。这样为不同专业讲授本门课程时,可以多列举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例子。例如可以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讲解一些生产成本投入产出的例子,为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多讲解信息编码、编程的例子。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线性代数的理论知识为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密码学、力学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该文主要以线性代数在计算机、密码学、力学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线性代数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线性代数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及应用线性代数的兴趣与意识。

1 线性代数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高教司曾用“用MATLAB和建模实践改造工科线性代数”项目的总目标就是推广线性代数与科学计算的结合,因此将线性代数与计算机计算结合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计算机可以解决线性代数的一些难题而线性代数可以为计算机编程。特别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数学软件――Matlab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例如把方程的阶次提高到3元以上时,计算步骤有可能会十分繁琐,如果将线性代数的计算应用到计算机里面则会节省很多时间。例如,Wassily Leontief教授把美国经济用500个变量的500个线性方程组描述,而后又把系统简化为42个变量的42个线性方程,经过几个月的编程,并利用当时的计算机运行了56个小时才求出其解。如果手算的话估计花费几倍的时间都不止,这体现了线性代数在计算机中强大的应用价值。将线性代数与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线性代数在密码学中的应用

在早期密码研究中,有直接利用矩阵作为密码表的,比如将26个字母放在以下5乘5的矩阵里

这样,每个字母就对应了两个字符――分别是其所在的行数和列数,如对应32,对应44等,如果接受的密文为32 15 42 42 54 13 23 42 24 43 44 32 11 43,则对应的明文即为Merry Christmas。该加密方法简单直接,但也容易攻破。现行的加密算法则是建立在早期加密算法基础之上,大致可以归结为对明文代表的数据进行变换,比如置换、轮换、线性变换等。这样经过变换之后的算法更复杂,不容易攻破。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把英文字母用一个整数来表示,然后传送这组整数。这种方法是很容易根据数字出现的频率来破译,例如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数字,很可能就对应于字母E。而我们可以用矩阵的乘法来进行加密。例如整数矩阵的行列式等于,则的元素也必定是整数。而经过如此变换过的消息,同样两个字母对应的数字不同,所以就较难破译。接收方只需将这个消息乘以就可以复原。当然还有在线性代数的基础上采用更复杂的加密算法,该文不再赘述。

3 线性代数在力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机械已成为代替和减轻人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而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经常会遇到复杂的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求解问题。例如机器人机构树状解和设计方案的多解问题等。并且线性方程可以作为一种定量尺度,广泛用于设计或选择钢种,制定或修订标准、控制熔炼成分等方面。这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与实践意识的培养,而线性代数作为理工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的。因此,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和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线性代数的知识更通俗易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数学系.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家,李援南.线性代数在密码学中的应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13,21(4):74-79.

[3] 李艳晓,邵玉丽.线性代数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1).

[4] 王海侠,孙和军,王青云.改进线性代数教学方法的几点想法[J].高等数学研究,2010,13(6):13-15.

[5] 王利东,刘婧.从应用实例出发的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3):83-85.

[6] 马朝忠,邓西云.突出应用背景知识介绍彰显线性代数实用特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13.

[7] 汤燕.矩阵在密码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8):83-84.

[8] 李尚志.线性代数精彩应用案例(之一)[J].大学数学,2006,22(3):1-8.

[9] 陈怀琛.线性代数要与科学计算结成好伙伴[J].大学数学,2010,26(1):28-34.

上一篇:时间管理培训范文 下一篇:备用金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