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探索

时间:2022-08-05 12:22:56

对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探索

摘要: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过于强调教育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渐趋衰微并逐步边缘化。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只有把眼光放远,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在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良性互哺,高职院校才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36-02

高职院校由于其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性,所以,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必须按照人文教育的自身要求并真正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律和特色进行,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通过营造积极的内外环境以及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途径,全方位地展开和推进,使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人文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撑、职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的良性互哺,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是实现二者整合的前提

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不断升级,不仅要求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对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等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但由于就业压力和市场短期需求的变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创新、发展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虽然以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但是它仍旧属于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主要的功能,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职业人”。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实现其办学价值的主要途径,服务社会的形式和内容尽管是多样的,但是不外乎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而职业教育如果遵循此项要求,也就意味着既要重视受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提高,也不放松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双优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现代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系统立体的教学观,形成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要求。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内环境

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而积极营造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内环境。

1.构建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教育份额极其有限,加强了职业教育,就必然会忽视人文教育,而加强人文教育又会挖了职业教育的墙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0.5+0.5=1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容纳、相互支持的关系。必要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升华为人文精神的前提,所以人文课程的设置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对人文课程实行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以养成学生全面、综合的人文素质为目的。同时,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职业院校可根据师资状况,尽可能多地开设多个人文学科的课程及交叉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到几门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课程知识,促进良好人文精神的养成。

2.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实现整合的重要方式。人文教育不能也不应该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实现二者整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就充满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所以完全可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的专业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这个角度说,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之意。正是由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

人文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在专业课程中同样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专业教学同样可以进行人文教育:一是在专业课程中处处渗透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二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着环保和自然和谐精神;三是专业课程中处处渗透着美的因素。这些都是值得挖掘提炼的人文教育内容。因此,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进行二者整合并进而产生良性互哺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

3.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是实现整合的有效方式。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强化。正是由于职业院校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所以,实践教学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工科类的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工人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明的工作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对学生都是良好的人文教育范本,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的树立与形成需要这种有形的、可以感知的教育方式。农科学生在田野实习,能够学习农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勤俭质朴的个人品格,同时也能够体味他们艰辛的生活道路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效果,也成为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早日全面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人才,毕业后大多都要直接走上社会,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在走出校门之前,社会实践是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必要途径。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质,磨炼意志。在与广大工人、农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中,人民群众诚实、善良、刚毅、正直、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传统美德,像雨露一样,慢慢地滋润青年学生的心田。原本在课堂上容易理解却难以认同的空洞的思想道德理论,变成了真实的道德榜样和道德情感,从思想深处加以接受,并逐渐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隐性文化的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所需要的外环境

1.创设良好的静态环境,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校园的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建筑、优美高雅的静态环境,都可以为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充满了美。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应强化现代意识,并融人典雅的格调,给学生以活泼、清新、积极的感受,陶冶学生性情,愉悦学生心理。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校园景观的合理设计有时就可以同时承载起对学生进行职业追求与人文熏陶的双重意义。

校园文化氛围就像一种文化的“颜料”和一种文化的“味

道”,溶于水中,使水有色有味,人“浸染”在这样的“水”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文化陶冶。不过,这一文化陶冶的过程不是自动产生的。校园路旁的绿荫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文景观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但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业绩,再伫立在像前就会被陶行知先生所感动、所启悟。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沟通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内容,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塑造人格。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学生施展才华、增强文化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在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格修养,让学生体验到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学生党团活动周、艺术节、科技节、技艺技能竞赛、演讲比赛、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

技能比赛,不仅可以使学生强化技能、深化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样,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顽强意志和集体荣誉感。而且,体育运动还是美的创造,高水平运动表演和比赛能够让人领略到强健、柔韧与技巧之美,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保障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优良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语言、洒脱的举止及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潜移默化中会影响着学生对人格导向的选择。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教师所拥有的推陈出新的知识底蕴和理念,将知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的能力,是教师激化学生对学问追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充分达到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其人格的培养不仅是自己的修养问题,而且关乎受教育者的品德养成。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身的,能真正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因此,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提高是实施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的一个重要保障。

上一篇:论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师资团队建设 下一篇:适应终身的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