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养生谈

时间:2022-08-04 07:08:11

茶道养生谈

茶道不仅是摄取饮品的一种形式,也不单纯是一种烹茶饮茶的技术,而是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静心安神、保养生命的一种方法。

茶道的历史渊源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唐代以前,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荼草、等),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提到茶的名称有“一曰荼,二曰,三曰,四曰茗,五曰”,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茶字的形、音、义就固定下来了。

在远古时期,人们仅是将茶作为药品而并非饮品,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中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是东汉前历代中药学的经验积累,书中称茶为:“苦菜,一名荼草,一名选。味苦寒。生川谷。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可见当时的茶叶仅是作为解毒药或治疗药使用的。自东汉以后,人们发现饮用茶可以提神醒脑,消食化滞,所以茶叶逐渐由药品转化为饮品而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自唐代开始,饮茶不断受达官贵人的喜爱,如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也是文人墨客的普遍爱好,如白居易即有“药销日宴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的诗句,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温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见饮茶在唐代已经很普遍了。

唐代的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并编著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茶经》中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行为规范和道德高尚的人,将饮茶活动与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开创了茶道的先河。

《茶经》问世之后,有关茶文化专著相继出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如卢仝著有《茶谱》、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斐汶著有《茶述》、宋代蔡襄著有《茶录》,甚至宋代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也写了一本有关饮茶的书《大观茶论》。《大观茶论》不但对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而且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将饮茶与净化精神世界融为一体。明代张源所著的《茶录》和许次纾著的《茶疏》对烹茶、饮茶的宜忌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有关茶的著作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茶文化。

自唐代以后,饮茶已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成了一种精神方面的享受,故有“茶道”之称。所谓茶道,即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来表现精神。中国的茶道又融合了佛道儒三教的内容,与佛教、道教和儒教结合为一体,佛教的结合称“禅茶一味”,与道教的结合称“天人和一”,与儒家结合则称“文人茶道”。

茶艺与茶道

中国茶道分为四大流派,即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及世俗茶道,各流派茶道的理解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茶道是以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其核心意义是和谐,所谓“七艺一心”,通过饮茶的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人格完善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是茶艺的灵魂。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及品茶过程,重点在“艺”,即操作过程让人们获得美的感受,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而茶道必须以茶艺为载体,通过来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享受。茶艺可以通过动作来完成,而茶道却要通过心灵去体会,在茶事活动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艺分为北京盖碗茶艺、潮州工夫茶艺、杭州西湖龙井茶艺、台式乌龙茶艺等。一般来说,简单的茶艺分为八式:

白鹤沐浴(洗杯) 用开水洗净茶具以提高茶具温度;

乌龙入宫(落茶) 将茶叶放入壶中,茶与水的比例为1:20的比例;

悬壶高冲(冲茶) 用开水壶冲入茶具使茶叶在壶中转动;

春风拂面(刮沫) 用壶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洁净;

关公巡城(倒茶) 泡一二分钟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各茶杯;

韩信点兵(点茶) 茶水倒到壶底最浓部分,要一点一点滴到各杯里,达到浓淡一致;

赏色嗅香(嗅香) 拿起茶杯来嗅一嗅天然的茶香;

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杯细饮。

茶道与养生

茶道,是在饮茶时更注重文化氛围和情趣,并增加了琴、棋、书、画等内容,使人在饮茶时的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诗圣杜甫曾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诗人品茶时的愉快心情跃然纸上。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更是将茶当做美人来看待,称“从来佳茗似佳人”。古人还将烹茶会友作为人生的乐事之一,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仪,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古人对饮茶的推崇。

古人饮茶除了在烹茶、品茶上有许多讲究之外,对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饮茶最好是在幽雅清静的环境中,或山亭古寺、或蒲柳人家、或苍松翠柏之下,或清泉溪水之旁,在鸟语花香中静静地品茶,脱离人世间烦恼纷争,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使饮茶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精神享受。

从传统饮食养生学来讲,茶叶不同性质也有所不同,绿茶性寒,红茶性温,而花茶性平,所以有“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春秋两季喝花茶”之说。在炎热的夏季喝性质寒凉的绿茶有清热消暑的功效,在寒冷的冬季喝性质温热的红茶有温胃御寒功能,春秋两季不寒不热,则以喝性质平和的花茶最为适宜。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将茶列为上品,称茶“解毒,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又兼治解酒食之毒,使之神思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说明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作用已有所了解。

饮茶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故用打油诗一首作为结尾:“饮茶莫吸烟,喝酒莫贪婪;平生多善事,平安度百年”。

上一篇:美颜饮品――花草茶 下一篇:宝宝“疰夏”,调理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