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艺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4:17

茶道茶艺培训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1篇

茶学普及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学年制或短期学习、座谈、讲座、培训及参观茶博物馆、展览馆、茶厂、茶园、茶庄,欣赏茶艺、茶道表演,观看茶学教育影视,阅读茶学普及读物等进行。

系统化的来说茶教育是关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加工,茶叶的冲泡、品尝,质量的检测,品种的鉴别,茶叶营销,综合利用,茶具制作、考究,茶和茶叶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演变等有关知识的教育。

全国高校中设有茶学专业或茶文化专业的有10多所。如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武夷学院等。

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中致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茶文化是诸多文化的共同体,其“和”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在推广茶文化过程中相应传承、复活了许多文化事物。

2011-2012年度,

中国国内有哪些知名的茶文化培训机构,

在茶文化培训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举行了哪些重要的活动?

福建省天晟茶艺培训学校

天晟茶艺培训学校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茶艺师首先要了解茶、喜欢茶、珍惜茶,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能泡出泡好每壶好茶”的原则,受到了中外茶界的一致认可,并成为中国茶道国际交流协会唯一指定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培养基地。

天晟培养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艺师的同时,还以举办“创业型10天短期评茶茶艺培训班”而闻名茶行业,85%的学员自主创业,拥有自己的茶店、茶楼、茶馆、茶会所等事业。

天晟人坚信“专注成就专业”,只有专注于茶艺培训,才能做得更好更优秀。天晟坚持既不卖茶,也不卖茶具,让天晟的课堂成为没有利益的天堂。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员满意度达99%,成为茶艺培训行业的最佳品牌,成就了“最具实用型茶艺培训”的良好口碑,得到茶行业“世界茶叶看中国,茶艺培训看天晟”的高度赞誉。

陆羽茶艺中心

陆羽茶艺中心是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茶文化推广中心,与天仁、天福茗茶为关系企业,总部设于台北市,在北京、成都、漳州相继成立陆羽茶道教室。

陆羽茶艺中心成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在茶道教学上和茶文化推广上取得很大的推动作用。

茶道教学上成立茶道教室,开设初、中、高级各种茶学研究,循序渐进地进行茶学教育,每年并举行1~2届的“泡茶师检定考试”。茶文化推广上出版了《茶艺月刊》,《茶艺月刊》纪录着近代茶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有《茶学概论》、《茶道教室》、《茶艺大观教学影带》、《无我茶会180条》、《茶学研讨会论文集》、《中英茶学术语》等茶书出版。

另外,茶文化活动: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国际无我茶会,配合举办各种国内外茶文化活动,尤以两年一届的茶艺展、茶学研讨会会与每两年一次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无我茶会最受瞩目。

西安六如茶艺培训中心

“六如”是我国茶文化界的一个著名品牌,品牌的名称源于佛教的《金刚经》。“让好茶者喝到真正的好茶”,在大唐博相府六如茶苑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茶友们津津乐道的现实。

六如茶苑最经典的表演型茶艺:浪漫音乐红茶茶艺—梁祝,在2007年全国茶艺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2010年重庆国际茶艺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新奖;六如的客家擂茶茶艺,在福建安溪全国茶艺大赛中曾荣获最佳表演奖,并被选拔去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六如的东方美人茶艺、大红袍茶艺、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等也都入选到大学本科教材。

在生活待客型茶艺方面,“六如”原创的功夫茶茶艺是考高级茶艺师的必考内容,“六如”原创的黑茶茶艺、凤岗锌硒有机茶茶艺、龙井茶茶艺等,也都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受到茶人广泛赞誉。

杭州公刘子茶道苑

公刘子茶道苑位于杭州教工路59号内,处于杭州文化教育中心地区,专业从事茶艺、茶道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专业茶艺师培训、公刘子茶道(初、中高、师级)培训、茶艺馆经营管理培训、茶艺表演培训等,特聘茶界专家公刘子先生等为常务顾问。

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由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及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公刘子茶道聘任的主持人、聘任的各地公刘子茶道教师等组成。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是公刘子茶艺、茶道研修、教授服务的提供和运营机构,负责提供教材、资料、课程设置、证书颁发、授权指定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开展研修工作,并接受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的注册请求;各地公刘子茶道点是各地开展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人,提供当地的研修服务。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和遍布全国各地的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组成茶艺茶道研修产业联盟,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共同推进中国茶道文化。

2011-2012年度,

为茶文化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刘勤晋

刘勤晋教授,著名茶学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首任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校长,现任福建武夷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勤晋教授长期从事茶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为茶学奉献五十多载。主要研究方向是特产品加工、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及茶文化。主要为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专科生讲授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茶文化等课程。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一级核心刊物30多篇。编写教材与著作主要有《茶文化学》、《茶叶加工技术》、《名、优茶加工》、《茶、旅游、茶文化》、《改造古老的西南茶区》、《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茶、咖啡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竹叶青》、《普洱茶的鉴赏与冲泡》、《茶馆与茶艺》、《古道新风—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杨江帆

杨江帆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研究。

现任武夷学院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一级学术刊物《茶叶科学》编委。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协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之家联谊会福建理事会高级顾问、本刊杂志专家顾问。

杨江帆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经济学科研究,该学科研究方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茶叶经济研究方面的专著被浙江大学等许多高校列为博硕士生参考书。

杨江帆教授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多次在中国外交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7财富年会暨中小企业成长论坛、北京大学、闽台大学交流等论坛作主旨讲演,先后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孙威江

孙威江教授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长期致力于茶学和类茶植物的教学、科研和开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科带头人,任乌龙茶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有4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福建省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农学会理事、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主要承担的课程有本科生的茶叶食品安全、茶叶市场与贸易等;硕士研究生的茶叶优质高产理论、茶树生理生态、类茶植物专题和茶叶经贸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博士研究生的茶树栽培学研究进展和茶园生态与茶叶无公害生产等。

他主持参与的3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全部通过省部级鉴定或验收,居国内领先水平,如主持的国家发改委“闽台茶树优异品种及珍稀种质快繁与配套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目前在研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达10项。出版专著4本(2本主编,2本参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获奖4篇。2005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持的“茶树栽培育种学”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00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2001~2004年科研贡献奖。主持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优异珍稀茶树种质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分别荣获2008年、2010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武夷岩茶有机栽培及标准化加工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综合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荣获2009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参与的茶叶中农残降解技术研究与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建设研究项目分别获1997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研究的成果既有先进性,更有实用性,先后在约70家茶叶企业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技术依托,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茶文化培训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发展茶文化培训遇到的问题是哪些?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茶教育为茶产业提供相应的人才,另一方面,茶的社教功能得到妥善发扬与接受。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2篇

中国茶道自唐代开始形成,以煮饮法为主,自晚唐入宋发展成以点茶法为主的品饮方式,元亡明兴,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又演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泡茶法。这一嬗变过程。历历千年。而日本茶道的发展则深受中国茶道的影响。从全盘照抄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到成熟,相对固定,相对“明晰”。因而正如仓泽行洋所言,“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然而,中国茶道在发展过程中虽在不断变化,但终因历朝历代政局的动荡、民族的融合以及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多种思潮的激荡导致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发展之路分道扬镳,终究无法向日本茶道那样有“连续性”。且有固定的形式,而是断断续续,直至式微、模糊不清。若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出了中国茶道的多样性,又另当别论。因此,范增平还从两国的历史以及两国茶道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之异:“中国从唐至清,每个朝代的更迭,不是内乱就是外族入侵,如南宋末年元朝灭了南宋,游牧民族的饮茶方式不同于汉族,原本盛行的点茶法因改朝换代而渐渐被淡化,进而中断。而日本是个岛国,相对封闭,受外族的入侵较少,使传统茶道得以延续,并发展得越来越精致。”此外,“日本茶道遵循‘家元制度’,采取师徒秘传的授道方式,如表千家、里千家等,中国茶道则无,而武术却有,如太极拳有陈氏、杨氏等。”他说。

很显然,日本茶道与日本的花道、柔道、剑道一样,业已成为日本的国粹。近年来,以里千家代表的日本茶道表演团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的正式场合亮相,甚至还到发祥地――中国的家门口表演。其精洁的茶道用具、中规中矩的动作。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与此同时。有一些茶文化学者、茶人因中国茶道的式微而感到忧虑,怀疑中国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国茶道的辉煌毕竟早已属于过去,当代的中国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选择性地借鉴

有部分学者、茶人认为。既然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而且不论是抹茶道也好,还是煎茶道也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不少古代中国茶道的遗风,至少在日本茶道身上能找到一点关于中国茶道的历史记忆。那么,如果去日本学习茶道,然后再反哺中国茶道,也就是说,试图从作为“流”的日本茶道着手来恢复作为“源”的中国茶道。基于这一观点,一些学者、茶人如同当年来华的日本留学生一样东渡日本,拜师学茶道,但是回国以后发现。学日本茶道只学到其“末”而没学到其“本”,而“本”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对于想要通过学习日本茶道而重拾中国茶道的想法与做法。范增平直截了当地视为“错误的心态”、“本末倒置之举”。“晚清时期,中国也曾向西方学习,发展‘洋务运动’,学习国外先进的‘船坚炮利’,而且装备、武器并不比落后于世界,那为何还是老打败仗?其中的原因除了中国社会政治本身固有的顽疾之外。还因为我们没有学到‘精神’。一个在国外看似很完美的制度,不一定就适合中国。茶道也是一样。”他举例说,“日本茶道已经融入了日本的本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而且国情、生活习惯也迥异于中国,这种做法(借日本茶道恢复中国茶道)不太实际。”丁以寿也指出,尽管中国是茶道的源头,但中日两国茶道发展却殊途。由于近二三百年来中国茶道的衰落,在当前的形势下欲复兴中国茶道,可以学习、借鉴日本茶道的一些形式,但并非是简单地复制后再输回中国,而是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特别是日本的煎茶道,很值得当代中国茶道去学习、借鉴。重构中国茶道

既然两岸的茶文化学者都不赞同借日本茶道的反哺来重拾中国茶道。而且因两国国情、文化、茶道发展路向的差异使得这条路行不通,那么,中国茶道的复兴就需要去寻找一条新路――重新建构。“从中国茶道发展的脉络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角度来看,茶艺可以看作是对中国茶道的一种重构。”范增平说。

据丁以寿考证,“茶艺”一词是中国茶学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胡浩川在1940年为傅宏镇《中外茶业艺文志》一书所作的序里最先创提,但一经提出。便成空谷足音。直到上世纪70年代,“茶艺”才被重新提起。范增平回忆说,当时台湾兴起了一阵复兴中华茶文化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倡导弘扬中华茶文化的学者、茶人,曾就中华茶文化的代名词一一选用“茶道”还是“茶艺”进行过一番讨论。有人提议,既然有“茶道”一词就继续沿用。而也有人认为“茶道”虽来自中国,但已被日本人“捷足先登”,且受到世人的认可,若再用“茶道”恐怕会被人视为亦步亦趋,而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道”是非常崇高的,不轻易言道,要推广开来让大众普遍接受也非易事。于是,台湾茶文化界接受了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了“茶艺”一词,并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中华茶艺学会”等民间团体,茶艺馆亦如雨后春笋般勃兴。此后,茶艺在中国大陆、港澳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迅速传播、铺展开来。由是观之,茶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重构。“日本茶道发展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很成熟了,我们已无法超越。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并配合高科技,在茶艺编创中体现民族特色,体现创意。”他说。“比如,就像随手泡就是现代科技与创意的产物,烧水泡茶很方便,日本还没有这样的器具,近来就有一些日本人来中国购买。”他指着面前的随手泡说道。

丁以寿也认为。时过境迁。时代毕竟不同了,简单的恢复(重拾)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理应重构。不过,在他看来,重构有两种形式:重续与新建。重续,即重新接续中国茶道发展过程中的“断点”,而距今最近的“断点”即明代的“泡茶道”。这就需要认真地梳理明代以来中国茶道的源流,从而继承中国茶道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不偏废唐代的煮茶道、五代两宋的点茶道。新建,则是立足当代中国茶道的现实,广泛吸收日本茶道以及韩国茶礼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创造性地新建中国茶道的形式与内容,譬如,从茶席设计入手,营造良好的品茗环境。建立专属茶道的茶室。创新茶艺。建立当代茶道礼法,修持践行,修心为己。

茶艺或为出路

经过海峡两岸茶人30多年的推广,茶艺在中国广为传播,甚至影响到周边的一些国家、地区,茶艺表演、茶艺培训、茶艺师资格认证、茶艺比赛、茶艺研究亦是方兴未艾,而且两岸四地的大多数学者、茶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推广着中华茶艺。茶艺的兴盛。也许会让中国人看到中国茶道复兴的希望。

关于“中华茶艺”与“中国茶道”的关系,范增平与丁以寿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范增平:荼道是无形的,茶艺是有形的,若无茶艺的表现形式,茶道精神就无法呈现。茶道与茶艺,其实是一体的,茶道在“内”,茶艺在“外”。中国茶道精神可归结为:仁、智、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勇者乐茶。因此,中华茶人是君子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通过列具、鉴水、泡茶、品茶,修身养性,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由外而内”。而茶人又通过自身的修行,推已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由内而外”。

丁以寿: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之艺,给人以美的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3篇

从典雅的木门推进,茶色的各式装饰、古朴的红木桌椅、镂空的精致格窗立即让来者沉浸于古色古香的情调之中,遵劲有力的书法楹联、袅袅飘溢的茶香、缠眠多情的乐律,让人舒心悦性。中华民族数千年浩瀚的传统文化尽浓缩于此。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氛围中,熏陶一份独特的心情。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屏风两侧这句耳熟能详的联句富有哲理。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奔波劳累的人们,难有心思打理心情,日常工作的繁杂,每每让情绪多一些波澜。静坐于“别有天”雅座一角,在缕缕茶香之中,听一曲幽婉的琵琶乐章,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定会让你所有的疲劳烟消云散。

初次来到“别有天”,就被她两个分别位于茶座两旁的庭院式花园吸引。推开落地窗。玲珑多姿的翠竹园、浪漫小巧的秋千、可爱的榕树、青青的小草印入眼帘。想像一下吧!入夜时分,月色如水,翠竹随风婆姿起舞,同伴二三人,荡着秋千,乘轻风邀明月,徜徉于榕树下,细数繁星点点,静坐亭中,倾听涓涓流水。尘世之外的仙境莫若如此,平常来这儿消费的大部分都是白领阶层,不少社会知名人士、海外友人也常常聚在这里把茶聊天。来这儿的消费者,讲究的都是两个字――品味,许多老客人因为品味而喜欢“别有天”,在这儿喝茶一喝就是十几年。

自1993年创立至今,“别有天”的招牌已经挂了十七年了。十数年悠悠茶香的濡染,“别有天”的花草器具更加古朴典雅,十数岁月洗礼,“别有天”的传统气氛越发和善清静,十数年客人进进出出,“别有天”依然以淡淡的茶香慰籍着都市焦躁疲惫的心灵,用茶道表演艺术体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别有天”是一个集品茗、茶道表演、茶艺欣赏于一体的优雅之外。这儿的茶艺小姐,个个身怀绝技,能表演一套娴熟的茶道表演艺术,这是吴雅真一手调教出来的。吴雅真不仅把茶道表演艺术亲手教给茶艺小姐,还经常开设茶艺师培训班,让茶艺走进千家万户,用茶道诠释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别有天”在福州创建了多个“第一”:第一家茶艺居,第一家庭院式茶艺居、第一家茶艺旅游定点单位、第一家茶膳馆、第一家茶艺培训基地。

近年来越多的茶艺馆纷纷变样一一茶馆内开设室、麻将馆。茶馆原本安静幽雅的环境因为“哗哗”的麻将声音开始变得极不和谐。茶馆的娱乐性似乎背离了它传承文化的理念,有人惊呼:茶味不见了,茶馆在堕落,茶文化的净土在沦陷!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别有天”开始做茶膳和素食。并因此独树一帜,成为“别有天”的一大特色。“别有天”服务内容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坚持着“再变也不能离开茶文化”的原则,不图赚钱,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稳稳地树立着弘扬茶文化的品牌。坚持着自己高雅、脱俗不凡的风格,真正成为传播、普及茶文化的载体。

别有天茶艺居

别有天茶艺居成立于1993年。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福州众多茶馆中的知名品牌。

别有天的出色在于它的先驱性,在福州它创下五个第一:福州第一家室外庭院式茶馆;第一家既能品到全国各地名茶又能品尝吴家独创茶膳、素食私房美食的茶馆;第一家将饮茶文化与饮食文化融为一体的茶艺馆;福州第一家旅游定点茶艺馆;更是福州面积第一大的茶艺馆。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4篇

【人物简介】

【廖子芳女士,祖籍广东南海,是世界著名茶道家及行为艺术家叶惠民教授之入门弟子。学习茶道之前从事美容培训行业,后转入从事茶文化艺术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教授学生逾八千人,为推广茶文化艺术取得不俗成绩,人称“香港第一女茶人”。担任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香港茶艺中心高级讲师及研究员、香港茶道制服团队秘书长、雅博茶坊负责人、香港茶人联合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香江茶道讲师、《香港茶艺小百科》编辑等。】

告别美容业学习茶文化

人往往会因某个偶然的机遇,在其爱好的指引下进入陌生的领域。优秀者将在他喜爱的这片领域里发挥出惊人的天分,完成漂亮的答卷,收获鲜花与掌声。可以说,廖子芳女士也是成就于偶然与必然之间。

原本,廖子芳女士任职于香港一家高级美容院的管理层,专门负责培训。有一天,她因要写一份计划书,需要一个适合思考与写作的环境。她的一位朋友碰巧在雅博茶坊里工作,便极力推荐她过去坐一坐。当她到来后,雅博茶坊简单自然的竹砌布景,轻柔悠扬的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茶香,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雅博茶坊清幽雅致的环境,使我觉得很舒服。我的大脑得以放松,当时的计划书完成得非常顺利。”

有了那次亲身体验后,廖子芳女士慢慢地关注和学习茶道。其实,她自小喜欢喝茶,是伴随着茶的味道长大的。茶对她来说,有一种无法言喻的魔力,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如同潜伏她生命中的小精灵,在适当的机会溜出来,使她体会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而说到她与茶真正有所交集,那是在十六年前。

1994年,利用空余时间在雅博茶坊学习茶道的廖子芳女士,非常专注且特别有天赋,世界著名茶道家叶惠民教授便盛情地邀请她去雅博茶坊帮忙,“你过来帮忙吧,我收你为入门弟子”。恰好,从事美容行业已有十几个年头的廖子芳女士,萌发了换一个行业,换一种生活方式的想法。

“美容业是青春行业,最高的职位是老板,它没有我发展所需要的广阔空间,当老板也不是我愿意的。茶艺不同,这是一个永远的行业。一个茶艺专家,在茶行业里做得越久就越有经验。我年纪大了以后不能没有工作,既然喜欢喝茶,也受到叶惠民教授的青睐,那么就试一试,搏一搏吧!”基于这样的思考,廖子芳女士决定转行,也就是带着这种试一试、搏一搏的态度和决心,开启了她在人生中第二个行业里的成功之门。

接着,廖子芳女士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著名茶道家叶惠民教授仅有的三位入门弟子之一,其它二位分别是一位日本人和一位新加坡人。在叶惠民教授的培养下,廖子芳女士获得了许多难得的学习机会,成就了她如今在香港茶界的地位。“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叶惠民教授的门下品尝了许多香港老茶,那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经验,使我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方便和顺利。”

经过许多年在茶道上的潜心修为,廖子芳女士从以往纯粹的茶爱好者,成为了香港茶艺中心高级讲师及研究员,组织和筹备了多场与茶有关的推广活动,培养了逾八千位茶道接班人。

弘扬茶艺继承传统

立足于茶,廖子芳女士付诸了全身心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至今仍不遗余力,旨在为了像叶惠民教授一样:负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在不违背茶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赋予茶现代气息,打造富有香港本土特色茶文化道统。

“雅博茶坊、香港茶艺中心、香港茶道总会等都是由叶惠民教授创办的。其中,雅博茶坊是叶惠民教授于1989年1月创办的茶艺商业机构,我于20世纪90年代参与协助其发展;同期创办了香港茶艺中心,主要以培训为主;而香港茶道总会除弘扬茶艺文化外,结合慈善事业,多元发展。”目前,廖子芳女士帮着打理叶惠民先生在茶方面的业务,她非常尊重师傅叶惠民教授,两人交情也挺不错。“我是叶惠民教授的徒弟,有什么发展和想法都会跟老师商量,这是一个茶人应有的态度和尊重。”

1994年,廖子芳女士开始巡游日本、台湾、上海、浙江等地,进行访问、讲学及推广茶文化艺术。现在的她身兼多职,“我的身份不单单是一个商人,更多的是一位茶艺高级讲师。当我带着学生们外出考察茶叶种植地时,我就是一名导游。”说完,她爽快地笑了。

1995年,她开始教授学生,至今学生已逾8000人。

“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自然会学得轻松,进步得快。”廖子芳女士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需要分别设有:基础班、初级、中班和高班,还有兴趣班,以满足空余时间少的学生;教授内容为:茶文化艺术、茶经济贸易、茶的农业科学,三者缺一不可。“茶人希望学习茶文化艺术知识,茶商希望能在茶行业盈利,茶友希望学会如何辨别茶叶的真伪优劣。”她把接受培训的学生分成三种人:茶人、茶商、茶友,分门别类地安排相应的课程进行教授。

在茶艺方面有着较深造诣的她,常被邀请到各地进行讲座和教授。“内地茶的发展,相比国际市场要慢一些。邀请我过去就是帮助他们培训一些工作人员,譬如培训销售人员如何识别客人的心理,教他们如何辨别和提供客人所需的茶叶商品。”

1999年,廖子芳女士应邀担任“香港特区政府临时市政局”与“临时区域市政局”联合主办之“儿童综合嘉年华――儿童茶艺工作坊”主讲讲师。2004年,雅博茶园举办首次“儿童茶叶制作学习营”。

随着茶道在香港的盛行,茶艺班备受追捧,近来年,廖子芳女士的学生年龄趋向年轻化。使人感到新奇的是,廖子芳女士年龄最小的学生年仅三岁,谈及给年纪如此小的孩子培训能否真正收到效果时,她说出其中的目的,“茶道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训练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责任心和独立性,教导孩子尊敬长辈。同时,在孩子泡茶给父母的时间里,是最优质的亲子时间,可增加家庭的和睦、凝聚力。”

2006年,廖子芳女士担任《香港经济日报》生活副刊“食名GUIDE”的专栏作家,撰写与茶相关的文章,基中一篇涉及到炒作普洱茶的问题。针对当年普洱茶愈炒愈烈的趋势,她提出了看法,“茶文化是一种包装,但过分炒作是不正常的,而作为一名茶艺教授者的我,希望能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教他们懂得如何挑选高品质普洱,不要买伪劣的、质差的。”

2007年,她带领“香江茶道制服团队”参与多项“香港七一迎回归”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大巡游、深圳香港万名青年庆回归。

茶艺生活平淡是真

“茶文化就是生活的文化。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活,许多事情都与茶有关系。每一位茶艺老师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我能成为茶艺的高级讲师,也是边学、边研究、边借鉴他人经验,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最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推广给他人。”进入茶行业以后,廖子芳女士不断地学习进取、提升自我,并在思想和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品味上更趋向于平和、淡定。

“从事茶艺行业以后,我很高兴自己这十几年收获的东西,比我上学时学到的更多。我在港英政府统治下长大,以前了解祖国的事情很少。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当我从事茶文化以后,借此机会我接触到许多老领导,原来他们也不是那么可怕。我认为:一个国家好不好,不是个人所能断定的,历史将会作为见证人。每个人站在不同的山峰,将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因此,看待事物要更理性、淡定。”

“我们是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国更加强大、富足,而祖国的美好明天在于我们的下一代。以往港英政府统治下的人们,了解祖国的事情少之又少,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迅猛地发展,我们的子女更应该了解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与许多家长把子女送去国外就读的不同,廖子芳女士把女儿送到广州的暨南大学学习中医。“她在内地上学以后,人生经验丰富了许多,也懂事了许多。特别是暨南大学的学习氛围非常好,使我自己都希望能回到大学时代。”

在十几年与茶打交道的时间里,廖子芳女士体会到:茶是和文化。“茶是一个和物,这个很重要。以茶会友、以茶敬宾、以茶陶情,都讲究一个‘和’字。因为茶道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间的芥蒂,以达到和睦、和敬相处的目的。”诚然,继承与发扬茶道“和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从美容到茶行业,从外在的美到内在美,廖子芳女士内外兼修。生活上,她崇尚自然,以朴实为美,喜欢自然的事物;精神上,“自己的心灵能随茶香而弥漫,得到清静、恬淡。虽然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但可在后天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懂得如何更恰当地处理事情。”

除了喝茶,廖子芳女士还喜欢画画、弹琴、书法等。她还特别锺意美食,2003年被聘为香港特区政府职业训练局中华厨艺学院(大师级中厨课程――茶及茶宴)助理讲师,教授他人以茶为佐料的菜式。

此外,她还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为一些病痛患者减轻痛苦。对此,她并无所求,“人家受惠,自己开心,为什么不做?”

“希望我的儿女和学生,能够拥有快乐的人生,做一些惠及社会、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我认为社会多一个好人,肯定比多一个坏人好。”作为一名女性,她克服生活中的不易,拥有事业的圆满,实属不易。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5篇

丽江首届“茶马古道杯”茶艺之星大赛已经结束,然而留下的感触却一直在心里久久不能散去。这是一场以茶传情,以茶增谊,以茶会友,以茶觅商的茶界盛会,通过茶知识、茶礼仪、茶艺术等方面展示丽江茶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丽江作为茶马古道重镇,自古便有饮茶的风俗,然而成为一种文化却还只是贵族文人的专利,一般的百姓则更喜欢围坐在火塘边,边煮边喝大碗茶。到20年前大家对茶文化的理解到了认为在杯子里放一撮茶叶,倒上热水,那就是饮茶,殊不知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已被人们简化到如此地步,陆羽若见,必定悲痛欲绝。作为茶文化“学生”的日本却将茶文化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所幸国人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条件下,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今林林总总的茶艺馆推出的茶艺表演,无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导人们如何领悟中国茶道的最佳载体。

丽江作为一个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更是成为了滇茶文化传播的对外窗口,在丽江,茶是活的,可品、可论、更可以学习。丽江市茶叶商会茶艺职业技能培训站作为本次茶艺之星大赛的承办单位与参赛单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的内涵,以及丽江茶艺界的精神风貌。

培训站站长马建英老师温婉含蓄,她带领茶艺师们所作表演举手投足问古韵十足,优雅而闲适,令观者折服。“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茶艺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外观来追逐内在美,其内在美即“物我两忘”、“自然和谐”的茶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茶艺师的技艺、解说员的茶艺说明以及茶室的意境共同传达的是一种人生表达。

茶艺培训站依托丽江“茶马古道重镇”历史文化,以保护和弘扬优秀世界文化遗产为己任,结合省内、外众多院校的办学方式,聘请省内众多的茶学专家与教授、民间高手、营销大师作为教学师资,以茶树种植、茶叶加工与茶叶包装设计、茶叶市场营销、茶叶品牌塑造、茶叶企业管理、茶叶售后服务等涵盖茶文化与旅游、茶叶连锁管理、茶叶深加工、茶饮料茶食品等为核心的茶行业高水平专业教育。培训站的成立填补了丽江普洱茶茶艺文化的空白,必定在不久的将来为丰富丽江茶文化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6篇

从典雅的木门推进,茶色的各式装饰、古朴的红木桌椅、镂空的精致格窗立即让来者沉浸于古色古香的情调之中,遵劲有力的书法楹联、袅袅飘溢的茶香、缠眠多情的乐律,让人舒心悦性,中华民族数千年浩瀚的传统文化尽浓缩于此,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氛围中。熏陶一份独特的心情。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屏风两侧这句耳熟能详的联句富有哲理。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奔波劳累的人们,难有心思打理心情,日常工作的繁杂,每每让情绪多一些波澜。静坐于“别有天”雅座一角,在缕缕茶香之中,听一曲幽婉的琵琶乐章,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定会让你所有的疲劳烟消云散。

初次来到“别有天”。就被她两个分别位于茶座两旁的庭院式花园吸引。推开落地窗,玲珑多姿的翠竹园、浪漫小巧的秋千、可爱的榕树、青青的小草印八眼帘。想像一下吧!入夜时分,月色如水,翠竹随风婆娑起舞,同伴二三人,荡着秋千,乘轻风邀明月,徜徉于榕树下,细数繁星点点。静坐亭中,倾听涓涓流水,尘世之外的仙境莫若如此,平常来这儿消费的大部分都是白领阶层,不少社会知名人士、海外友人也常常聚在这里把茶聊天。来这儿的消费者,讲究的都是两个字――品味,许多老客人因为品味而喜欢“别有天”,在这儿喝茶一喝就是十几年。

自1993年创立至今,“别有天”的招牌已经挂了十七年了。十数年悠悠茶香的濡染。“别有天”的花草器具更加古朴典雅,十数岁月洗礼。“别有天”的传统气氛越发和善清静,十数年客人进进出出,“别有天”依然以淡淡的茶香慰籍着都市焦躁疲惫的心灵,用茶道表演艺术体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别有天”是一个集品茗、茶道表演、茶艺欣赏于一体的优雅之外。这儿的茶艺小姐,个个身怀绝技,能表演一套娴熟的茶道表演艺术,这是吴雅真一手调教出来的。吴雅真不仅把茶道表演艺术亲手教给茶艺小姐,还经常开设茶艺师培训班,让茶艺走进千家万户,用茶道诠释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别有天”在福州创建了多个“第一”:第一家茶艺居,第一家庭院式茶艺居、第一家茶艺旅游定点单位、第一家茶膳馆、第一家茶艺培训基地。

近年来越多的茶艺馆纷纷变样――茶馆内开设室、麻将馆。茶馆原本安静幽雅的环境因为“哗哗”的麻将声音开始变得极不和谐。茶馆的娱乐性似乎背离了它传承文化的理念,有人惊呼:茶味不见了,茶馆在堕落,茶文化的净土在沦陷!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别有天”开始做茶膳和素食,并因此独树一帜,成为“别有天”的一大特色。“别有天”服务内容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坚持着“再变也不能离开茶文化”的原则,不图赚钱。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稳稳地树立着弘扬茶文化的品牌,坚持着自己高雅、脱俗不凡的风格,真正成为传播、普及茶文化的载体。

别有天茶艺居

别有天茶艺居成立于1993年,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福州众多茶馆中的知名品牌。别有天的出色在于它的先驱性,在福州它创下五个第一:福州第一家室外庭院式茶馆;第一家既能品到全国各地名茶又能品尝吴家独创茶膳、素食私房美食的茶馆;第一家将饮茶文化与饮食文化融为一体的茶艺馆;福州第一家旅游定点茶艺馆;更是福州面积第一大的茶艺馆。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7篇

一群稚龄小孩约5至12岁,是吉隆坡Ideonic Kids安亲班的20多位学生,被他们老师安排来茶艺教室体验泡茶是怎么一回事;星洲日报槟、吉、玻、北霹雳区的中学生记者队40多人,安排“茶艺之旅”来到茶艺教室认识茶叶和泡茶;Sri Garden Kuala LumpurSchool International每年学校假期前就会安排各国学生过来上泡茶课,每次约有中学生50至80人不等;国民大学吉隆坡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将茶艺课程列为必学,工委们会按照既定时间表来茶艺教室上课;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有成人班的茶艺课程,我们茶艺教室的老师定期开讲,从2006年至今,每年至少有三个学期;全国华小校长职工会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分会及霹州分会的校长们分别在吉隆坡和怡保安排上过密集培训的茶艺课程班;Malaysia Culture Group由定居在马国的各国外籍人士组成的志愿文化团体。每年会有20多人来茶艺教室上泡茶课及茶文化观摩;TheRotary Club of Kelana Jaya、The Japanese Women'sAssociation等机构,都有不定期的来茶艺教室举办茶艺讲座和茶艺交流会。

以上都是我们常年举办的茶艺课程,这些来自四面八方都是只知道有“茶叶”这回事的人,为什么不约而同都来学茶道?不外乎是因为社会大众都懂得茶是一个特殊的文化项目。所以欲进一步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论被动或主动安排来参加上述茶活动,尽管各各有不同的理由,从茶友的多样化、多阶层来看,我们知道大家得到有关茶资讯的来源必定是多元的,有受到东方如中国、日本,西方如英国的影响,他们并不偏执于单一地域或单一民族的茶。

在这里,大家学茶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建构的,他们并没有带着任何特别基础而来。所谓零基础,就是马来西亚的基础,他们包括老师与学生都还没有真正受到所谓茶道流派的影响。因此在马来西亚这样的时间空间,我们要来喝我们自己的茶,这包括:我们喜欢的茶,我们喜欢的喝茶器具,我们喜欢的泡茶方法,以及我们喜欢的茶道美感与思想。

如果大家认为这样的喝茶生活很好。一直继续下去,这就是马来西亚当代的喝茶生活;如果加上一些对茶道精神、茶道美学有所追求的茶友参与,那么大家的喝茶方式、喝茶理念就会被发展成为一种丰富的、精致的文化,这就是马来西亚当代的茶文化;如果大家认为他需要茶文化,而这就是他要的茶文化,那么在这样的从零基础开始的茶文化,在这样的时空建立起来的茶文化就是属于我们的马来西亚茶文化,不是日本的色彩。不是英国的色彩,不是中国、韩国的色彩,是真正的马来西亚的本色。我们熟悉自己生长的这个地方,我们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茶叶,这样的茶叶必须用哪种泡茶器,如何冲泡才好,不必模仿或特意要制造什么风格,这样就会产生属于这里当代时空的茶文化。

有人会问:我们喝的茶都不产自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茶文化又如何成立?大家不必迟疑,虽然我们用的大部分茶是别地产的茶,我们用的茶具是别人做的,但茶叶与泡茶器那是既有元素、既有材料,我们可以用它来表现自己的泡茶艺术,说自己的茶话,开创自己的茶道思想,建构我们要的茶文化。难道非要全新创造一种茶出来不可吗?这就像作家,他们用的笔是别人做的,他们也许使用华文或英文书写,但它的内容是写我们本土的故事,我们的思想,把马来西亚当代人的感情描述得很好,所以这些作品就属于是马来西亚文学,它不会因为作家用华文或英文写,就变成是中国文学或英国文学这样,也没有必要先去创造一种文字出来。茶文化也如此。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8篇

小孙在新加坡留学期间,课余时间在茶馆里打工,深感茶道之高深。于是暑假期间回到北京,专程到东方国艺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充电”,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又返回新加坡。她开始对周围的人“吹”自己会中国茶,并在大学里表演、讲课,教身边的人学习茶道。小孙的茶道表演不仅让同学和老师对她刮目相看,而且“捎带着”挣够了她的留学费用。

在东方国艺总部,一位准备近期回到日本的女士对笔者说:“你们在茶的故乡,这么好的条件,没有学习茶道太可惜了。”

茶文化跨越国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道,一定是源于中国,原汁原味的。东方国艺的熊志惠女士介绍时这样说。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也就成了茶源自于中国最早的记录与凭证。据说,唐朝时,日本寺院的和尚来到中国,开始学习茶道,而后带回茶的种子和中国的茶文化并加以繁衍。而英国人喜爱喝茶的习惯,则传说是当年中国的红茶在厦门港易,带到荷兰,又转给欧洲某个国家的公主,公主很喜欢喝中国的红茶。后来公主嫁给了英国的王子,将茶带到了英国的皇室,于是英国皇室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英国皇室的“楷模”作用推动了英国人喝茶的习俗,并讲究起喝茶的“繁文缛节”来:英国人早上起床,习惯空着肚子喝茶,并命名为“床茶”;上午8时还要喝一次“晨茶”;午饭后,还有一次“午后茶”;而到了下午4点半左右,就是饮“下午茶”的时间;到了晚饭后他们还要喝一次“晚饭茶”。

喝茶,就要懂茶。熊女士介绍说,做茶道和茶艺师最初级的也要知道中国有多少茶类、各类茶有什么特点?学会基本的、规范化的泡茶:一种是表演型的,一种是实用型的。根据茶的绿、红、黄、白、黑五种分类,又根据不同产地形成各自特点,掌握不同的茶叶、不同的水温、不同的时间、茶与水的不同比例等等,才能把茶泡得好。比如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其中产自福建武夷山的水仙,属于乌龙茶的一个种类。这样的茶与水的比例是1:20,即1克茶20毫升水,就它而言,第一泡的时间是40秒。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第一泡就要50秒。

解渴是茶的基本功能,但是,饥渴的时候往往难以喝出好茶的味道。茶是需要品的,好茶好水好环境好音乐好朋友,是品茶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品的茶绝对是不一样的。茶,既可以大杯解渴式地喝,还可以小杯一个人独饮,静静地感受茶的魅力;既可以两人或三五知己斗茶,朋友聚会沟通;又可以用于会议招待、商务洽谈的场所。

喝茶本是很个人、即得即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对茶的独特喜爱和喝茶习惯,如泰国人喜欢饮冰茶,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埃及人则喜欢饮甜茶,茶中放入许多白糖,同时备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品茶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它可以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亦可品味文化,提高生活品质。

但是,茶又是一种媒介和载体,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人联系在一起,客人到家、朋友来访都先敬一杯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和酒相比,茶的功能更广、也更雅一些。酒桌上的合同不一定是理性的,但茶桌上的合同一定是理性化的结果。

难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熊女士说,现在有一种全民学茶的趋势,它不分职业、不分职位、不分年龄,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希望能够多掌握一项技能,而这种技能又和当代人所追求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茶道、茶艺就恰恰符合了市场和人们的这种需求。

茶艺师有国家标准

在学习茶艺的人中,有不少专程从日本、韩国来的人,他们组合成专门的“茶文化学习团”,来到北京进行至少一周的学习,也有的是全家几口人一起来的。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国外总是遇到别人问他们有关茶的各种问题,答不上来的就觉得很尴尬,有心者则出国前就把掌握茶道列入到国外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先学为快。

学习茶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我国制定的茶艺师职业标准,将茶艺师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并分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五个等级。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为基本起点,并根据这一岗位的特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

当然,仅有这些还只是个基本条件,还要经过初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高级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础知识方面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识,如:中国用茶的源流、饮茶方法的演变、茶文化的精神、中外饮茶风俗等;茶叶知识,包括茶树基本知识、茶叶种类、名茶及其它产地、茶叶品质鉴别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茶具知识,如茶具的种类及产地、瓷器茶具、紫砂茶具、其它茶具等;品茗用水,如品茶与用水的关系、品茗用水的分类、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还有茶艺基本知识,包括品饮要义、冲泡技巧、茶点选配;以及科学饮茶、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等。而技能方面,则涵盖了礼仪、接待、茶艺准备、茶艺演示、茶事服务和销售等。

获得茶艺师职业资格的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种。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由2至3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员按照技能考核规定各自分别打分,取平技师和高级技师还须进行综合评审。培训合格者即可获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全国通用《茶艺师》上岗职业资格认证书。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9篇

的确,无论是在一个个独具建筑特色的武夷茶楼,还是在一座座星际宾馆酒店的茶室里,欣赏武夷茶艺小姐们出水芙蓉般的典雅气质和娴熟的技艺,方能从中走进武夷茶文化所蕴含的博大意境――心灵的净化、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淡泊,在这一道道独具韵味的茶艺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一群端庄的茶艺表演者中间。“叶灿”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这是一个在武夷山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美女,从小就耳濡目染于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15岁便开始接触茶叶,成为武夷山最早开始茶艺茶事工作的从业者之一……今天,她和她创办的武夷山“止止茶道”文化传播公司,已经成为展示武夷山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叶灿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度假区――公馆村,在“山与茶”这个独特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时灿自小就跟“茶叶”打上了交道。看着长辈们在茶季挥汗如雨地制作茶叶,少年时代的叶灿就在思考,茶叶在这看似“刚硬”的背后,应该还有“柔美”的一面吧!于是,“怎么把武夷山的岩茶演绎出最女性、最典雅的景致”这样的想法,就在叶灿的心里萌芽着……

1995年,叶灿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武夷茶观”习茶、讲茶,那是武夷山最早开办茶艺培训的地方,而她也成为武夷山最早从事茶艺茶事工作的人员之一。从小有着灵山秀水的熏陶,加上天资聪慧,叶灿的茶艺表演水平进展得很快。

在中国的名茶中,武夷岩茶自古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武夷山又是世界“双世遗产地”,这样优越的对外窗口在让武夷岩茶蜚声海外的同时,却也从某些层面上限制了对武夷山茶叶正面、积极的宣传。怀揣着把武夷山最真实的茶叶和茶文化展现给世人的想法,在武夷茶观经过6年刻苦努力的研习和实践之后,叶灿决心走出去宣传武夷山茶艺。

从海南五指山探问“中华第一春”到云南勐海泡普洱,从湖南煮“茯砖”到四川寻“蒙顶”、“竹叶”,从梅家坞品龙井到祈门访红茶、安徽求瓜片和猴魁。叶灿的足迹踏遍中国各主要名茶原产区。

在与其它茶类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叶灿才见识到原来中国茶艺文化竟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自己原本对于茶艺文化的领悟太局限了,“六大茶类各自都有其自身的魅力与文化。那能不能各取其长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茶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叶灿脑海中形成。

就这样,叶灿一步步地摸索,也一步步地总结、开创出一系列的茶艺:待客型的乌龙茶茶艺、结合散文诗朗诵的花茶茶艺(自己编撰)以及禅茶、绿茶、红茶等等系列茶艺,包括正在整合的一套“唐煮宋斗明冲泡”的茶艺表演……

从茶艺的不被人所知到成为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叶灿一路走来,看着、经历着也总结着、完善着。在长期接触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叶灿渐渐感觉到,不管是哪种茶类、哪种寓意的茶艺表演大多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仅停留在茶艺表演本身,而没有上升到茶文化和历史的层面。因此,中国的茶艺表演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史来说,显得非常肤浅。但久而久之,文化可能就会断层、失传……作为一个内心热爱茶文化的工作者,叶灿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从仅仅停留在表演18道茶艺升华到结合茶历史传播茶文化,这才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于是,她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茶文化传播的工作!

十多年来,叶灿经常在工作之余带一套便携茶具,游历茶区,拜访交流。她从浩瀚的茶文化中汲取精华,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茶艺表演风格,也创办了一家名为“止止茶道”的文化传播公司。

从日本茶道的“焚香、插花、点茶、挂画”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俭、清、和、静”以及“怡情悦性”的茶艺境界来看,叶灿觉得,世人其实都是讲究从泡好茶的技术上升到享受茶的艺术,强调的是在浮华世道下静心陶冶情操,追求的是品行上的虔诚、忘怀与端庄。而这恰恰也是“生活与禅”的要义:追求的是平静的心理以及高妙的精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01年开始,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走出武夷山,先后打拼于北京、上海、深圳,负责过北京碧水丹山茶馆、上海慧宛茶会所、深圳名人茶会所的筹办、人员招募培训及开业初期的管理。因为茶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成功。这些茶馆(会所)开业不久都能领当地一时之风光,高端客户趋之若鹜,营业红火。

正因为有着这么一身强硬的“内功”,也正因为对“大红袍”,对武夷山茶文化、茶事业的由衷热爱,叶灿在武夷山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出来。近年来,叶灿负责接待过众多的海内外友人和文化名人,并多次圆满完成了茶事出访、茶艺表演及茶文化解说的接待工作。

当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把“大红袍”景区茶文化经营网点的经营权拿来公开招投标时,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认真制做了一份投标方案计划书,并且在招投标现场陈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设计视角以及对武夷山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由武夷山市领导、景区代表、茶叶专家、武夷学院旅游系教授等组成的评委团通过问答的形式,给予叶灿综合分最高分的充分肯定。获得该网点的经营权,叶灿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每有重要领导接待,“大红袍”这个景点是必到的,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第二。叶灿也看到“大红袍”景点每年200多万的客流量,这对于展现传达武夷山茶文化、茶历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窗口,经营方案能够得到专家评委团的通过,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肯定!

2009年,叶灿又有了新的想法,她觉得茶除了物质层面的解渴、在精神层面的释躁平矜之外,茶与养生的关联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于是。她整合止止茶道和名岩茶叶两个公司各自在生产销售与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以“茶・茶道・农禅・休闲・养生”为主题内容。向政府申报了“茶言精舍”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600万元人民币(现已完成前期投资300万元),力求从“生产”、“文化”、“科研”、“市场”4个方面向世人推广武夷山品种丰富的岩茶文化和历史。

茶道茶艺培训范文第10篇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茶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重要部分。城市里一家家茶叶店,也为城市增添了清新宁静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了清凉的去处。开好一家茶叶店,既要经营中国传统文化,也要运用现代市场理念,为茶叶店赢得“硬实力”。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品茗这一高雅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众多的茶叶店也正在发生着变化,除室内装修有所讲究外,茶叶店再不是不起眼的小型商店,使用面积从几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茶叶店向大中型或连锁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故加强茶叶店的软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茶叶店的硬、软件建设常常会失衡,以致削弱了茶叶店的生命力。许多人认为弘扬国饮、挖掘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重任应是茶馆或茶艺馆。其实,茶叶店应同样挑起推广茶文化的重担,它的作用重大,接触面更广,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只有茶叶科研机构、茶艺馆,茶叶店“三位一体”的同步推广。茶文化的普及才不会脱节,才会以更快速度发展,从而深入人心。以下是笔者在经营茶叶历程中的经验心得,愿与广大茶叶店、茶艺馆同仁商榷。

关于员工。员工上岗前全面进行初级茶艺培训,内容包括:茶史概况;茶的分类;部级名茶的产地以及品质特征,典故传说:茶的保健功能:茶具的运用;茶叶的保管;中国六大茶类的冲泡方法以及特种名茶的冲泡技巧等。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上岗学至三个月,通过实习期的有效积累。员工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加深,对茶叶的形、色、香、味、韵也有一定的掌握,可给予晋升茶艺员。再进行第二次培训(即中级茶艺培训)。培训内容加深,内容包含茶在社会中的功能;中国茶区的划分;茶的诗、词、歌、赋;民族茶俗;中国茶道的内涵;中国传统名茶;中国新名优茶;水与茶的关系等。茶艺员在实际工作中,成绩优异者通过重点培训,晋升为茶艺师。根据现在我国的国情,茶艺师只能通过内部培训或培训班来实现,但是这种学习和培训的地点极少,这就大大地制约了茶叶店、茶艺馆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培养一个茶艺师,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及销售、冲泡技巧,才算是合理的茶艺师。基于这一点,在员工培训方面采用分级培训实习生、茶艺员、茶艺师。高级课程包括学习和推广茶艺的重要意义、茶艺创意、茶叶制作、加工、栽培的相关基础知识、中国名泉等。茶艺师的茶艺之精将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人品茶、识茶、论茶、爱茶。这极有利于中国茶叶品牌的树立、巩固、创造。茶叶店、茶艺馆称呼负责销售、服务的员工不应称呼为“服务员”,而应根据该员工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和理解予以称为“茶艺员”、“茶艺师”以区别于一般性质的服务员。茶艺师的素质、内涵、形象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员所无法相比的。

关于管理。员工的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向酒店式管理靠拢,茶艺员、茶艺师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以达到爱岗敬业。当然,茶艺本身的魄力自然地会使茶艺员、茶艺师不想改行易业,这会使企业的凝聚力增强。茶艺员、茶艺师除制服统一之外,服务态度必须做到微笑、耐心、详尽,迎送鞠躬或点头示意,客来敬茶、免费试品等。应该说茶艺、茶道的礼仪、规范要比酒店更为细致入微,但现实中,茶叶店、茶艺馆的服务水准却未尽人意。

关于环境。茶叶店除有专业的茶具供客人试茶外,借助墙壁空间悬挂有关茶文化的照片,让客人在试茶的同时,对茶的了解加深,如:茶园照片、采茶照片、茶叶车间照片、茶艺师冲泡茶叶照片、紫砂壶照片等。悬挂与茶有关的书画艺术作品,与茶文化相得益彰。茶叶店装有音响设备,经营播放茶道音乐或古典音乐、轻音乐等,但切忌播放爵士乐、劲歌,有大煞风景之嫌。茶叶店移栽有部级茶树优良品种或摆设一些烘焙茶叶之工具,以便客人观赏认识。茶艺员、茶艺师在引导品茶时全部采用矿泉水、山泉水。水与茶的关系紧密相关,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质的发挥。一般茶叶店在泡茶时都不采用山泉水、矿泉水,从而影响茶性的发挥以致降低客人的品欲。笔者曾到过众多茶艺馆,规模宠大,茗茶众多,但在泡茶时无一使用山泉水、矿泉水,好茶配俗水,对于一些痴迷茶友来说,确属憾事,令人心酸。

上一篇:城市财政管理范文 下一篇:产品动效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