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民事违法行为之分析

时间:2022-08-04 06:37:14

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民事违法行为之分析

摘 要:实践中,人们常常将治安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混淆,致使违法行为得不到正确地处理。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区分与认识这三种行为。

关键词: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治安违法行为

一、治安违法行为的内涵及特征

治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对国家、集体、公民造成危害或者可能造成危害,尚不够刑事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给予处罚的行为。①

治安违法行为的特征表现为:

第一,治安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该社会危害性既可能是侵害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也可能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既可以表现为对一定客体造成实际危害的实害性,也可以表现为虽未对一定客体造成实际危害,但对其有相当威胁的危险性。

第二,治安违法行为具有违法性,即治安违法行为必须是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首的治安行政法律规范所禁止的行为。

第三,治安违法行为具有应受惩罚性。治安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是对其社会危害性程度在量上的要求,它表明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达到了需要用国家强制力加以制裁的程度,因而实施治安违法行为的行为人必须受到惩罚。

二、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上述法条,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最本质、带有决定意义的特征。这种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依据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具有对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特性,对此应当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和辩证的观点来具体讨论。

第二,犯罪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这一特征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体现。

第三,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刑罚当罚性。这一特征是从严重危害社会性中派生出来的,但同时它又是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一)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1、调整的法律规范不同。调整治安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治安管理法律、法规;调整刑事违法行为的是《刑法》等刑事法律。

2、社会危害性大小和行为情节轻重不同。治安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较轻,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而刑事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大。

3、应当受到的处罚不同。治安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是行政法律责任,受到的是治安管理处罚,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以及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而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是刑事法律责任,受到的刑事处罚,处罚的种类包括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4、范围不同。比较《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可以明确的知道:一些违法行为就其本身性质而言,只能是治安违法行为,如以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行为等;一些违法行为就其本身性质而言,只能是刑事违法行为,如故意杀人、等。

(二)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

从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的定义和司法实践的事实来看,这两种行为存在一定的联系,表现为:

1、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形成的原因相似,它们都是社会、经济、文化等消极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2、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所侵犯的客体部分相同,如都侵害公民的私有财产,只是侵犯的严重程度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

3、治安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作案方法部分相同,如侵犯财产是都可以以秘密的方法窃取他人财物。

三、治安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②

(一)治安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1、侵害的客体不同。治安违法行为侵犯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所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民事违法行为侵犯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客观方面不同。多数治安违法行为都不以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为要件,只要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就可构成;而民事违法行为都是以实际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利造成了损害的行为,即必须存在实际的损害结果。

3、违法主体不同。虽然整体上治安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都可以由自然人或者单位作为主体,但是治安违法行为的自然人必须达到法定的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而民事违法行为的自然人没有此要求。

4、主观方面不同。治安违法行为采取的是过错原则,即主观上要求存在违法的故意;而民事违法行为不仅采取过错原则也采取无过错原则,即某些行为无论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都可以构成民事违法行为。

5、承担的后果不同。治安违法行为要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以及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而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是民事责任包括民事违约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主要的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6、国家公权力参与两种行为的方式不同。治安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法由公安机关主动对行为人进行处罚;而民事违法行为,则可以通过私力救济的方式进行,如当事人相互之间达成一致协议解决纠纷,也可以通过诉讼这种公力救济的方式是的国家司法机关参与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的关系中。

(二)治安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

治安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人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是对我国治安调解的明确规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情节较轻,既符合治安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又符合民事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的行为,能够通过能够公安机关调解达成协议而"转化"为单纯的民事违法行为。

四、结论

我们应当依据目前我国的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刑事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严格区分治安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并从实质上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上一篇:人身险适用代位求偿权问题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建国后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