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的“失真性”

时间:2022-08-04 01:37:22

【摘要】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贯穿着其“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原则,甚至于偏向华丽行文的修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和“失真”。一方面,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好用女性意象比拟...

论朱自清散文的“失真性”

摘 要: 五四以来,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对朱自清散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注重文章行文的华丽和感情宣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或“夸张”,存在散文情感“失真”现象,这对散文来说是另一种偏差。本文主要以散文需真情实感这一文体本质为基点,分析朱自清散文中出现的“失真”现象,以此对散文的情感真实性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失真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79-03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许多散文在二十年代就已经成为我国早期散文的代表,其中《背影》、《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还被收录于语文教材中,成为教学名篇。但在细读之下发现他的散文着意之处不太自然。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提到朱自清散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1]。叶兆言在《狷者朱自清》一文中提及“朱自清前期散文首先难免造作,譬如《匆匆》,譬如《荷塘月色》,都有堆砌词藻追求华丽的毛病”[2];钱理群在《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中也提到朱自清散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3]。着意为文,重在文章行文的华丽和感情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真情实感造成“虚升”或者“夸张”,这与散文来说是另一种偏差:五四以来,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朱自清的散文为了行文华丽和感情的丰韵,有时候放弃了这一原则,我们说,朱自清的散文有“失真”的现象。

一、华丽行文的修辞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贯穿着其“意在表现自己”的创作原则,甚至于偏向华丽行文的修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和“失真”。一方面,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好用女性意象比拟,就是对此的有力证明。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评价朱自清散文“好用女性意象”[4]不无道理。在《女人》中,朱自清借用朋友白水之口表达了自己推崇“艺术的女人”,“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的颜色和轮廓和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我圆满’的人”[5]39。正如朱自清自己所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5]37。对女性艺术美的执着使得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时将其不自觉地融入。

朱自清在文本中或直接塑造术女性的形象,或以女性意象设喻,或将所见之景物赋予女性色彩。这些女性意象的大量运用,集中出现在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如《温州的踪迹・绿》中,朱自清描写梅雨潭的水,“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5]18。在这里,朱自清将梅雨潭的水女性化为的裙幅、初恋少女的心跳甚至是最嫩的皮肤,为了将所见之景诗化而过于关注行文的修辞美,把水的动态描写转变为女性体态具象化的修辞,却造成了意境塑造与梅雨潭涟漪荡漾的动态情景有所偏离,在一定程度上“虚升”了真情实感,使得情感“失真”。在《看花》中,朱自清写到,“栀子花不是什么商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5]150在这里,朱自清将栀子花的韵味与卖花姑娘联系起来,并对爱花还是爱卖花姑娘的疑问含糊其辞,“存而不论”,给读者这样的感觉:表面上是在赞美栀子花,实际上赞美的却是有着栀子花似的自然韵味的卖花姑娘,只是将这份喜爱借对栀子花的欢喜表达出来。这里就明显地透露出朱自清对女性美的描写,以及对女性意象的追求,将其与艺术化等同起来,使得对栀子花的描摹已然转变为对卖花姑娘的倾慕,这样过度的修辞,流于对女性的“意恋”,造成了与真情实感表达的偏离。

朱自清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女性意象,将女性美的描写直接等同于艺术的创造,过于执着地追求艺术美,追求华丽行文的修辞,偶然流于情感的失控,造成情感上的“失真”。

二、“水”意象的追求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水”意象的过度追求也是体现其散文情感“失真”的另一特征。在朱自清的抒情性散文中,不难发现,“水”是其大多数作品直接或间接反复触及的意象,如《春晖的一月》《绿》《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从小生活在“小桥流水”的南方,对水的钟情使得水成为他笔下的主要审美对象。在朱自清看来,蓝蓝的天“仿佛一汪水似的”[5]11;嫩绿的叶“掐得出水似的”[5]16……这些景物在朱自清看来都拥有“水”的特点,给朱自清以感官上的审美享受。这种对“水”意象的塑造从水的具体形态到具有水感觉的物象,使得朱自清在文本中对“水”意象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在《春晖的一月》中,朱自清写到,白马湖“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6],“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6],“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6]在这里,朱自清笔下的白马湖拥有阴柔美的特质,符合朱自清的审美情调。初到春晖中学的陌生使得朱自清有点难以适从,但由于白马湖那软软的绿,给了朱自清感官上的审美享受,使得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满足了朱自清内心由于陌生而引发的诉求。朱自清为了表达出白马湖在自己眼中的美,追求行文的华丽,使每一个特点都染上朱自清的主观想象和体验,透露出朱自清追求“水”意象的偏向,为了行文华丽和感情的风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和“失真”。

而在《绿》中,朱自清在文章结尾赞叹道,“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5]18梅雨潭的绿是可爱的、奇异的,朱自清在前文已经描写具体,但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拍它、抚摩它、吻它,读来更多的是失却了对梅雨潭绿色的量度,使得对“水”意象的追求成为主体,代之以夸张的想象和华丽的行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有滥发感叹之嫌。

三、行文感情上的“失真”

朱自清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即在情感的浓厚。”[7]在他的早期散文中,朱自清常常注重情感的宣泄,将自己对社会黑暗的憎恨、对家庭情感的抱怨和感激、对山川风物的迷恋等倾诉而出,毫不掩饰自身的性格和情趣。而正因如此,使他在散文创作时更多的掺杂情感宣泄的成分,多发慨叹,有时候偏离了散文情感真实的本质,造成“失真”。

在《一封信》中,朱自清为表达对台州紫藤花的喜爱,感叹到“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数皲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5]75朱自清没有细写紫藤花的花瓣、颜色等的具体形态,而是抽象地运用了多个比喻来叙述紫藤花的美,把紫藤花直接喻为小姑娘、、胭脂,抒感丰盈满溢,偏于感情的宣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偏离了紫藤花美的展现,有“失真”现象。在《绿》一文中也有这样的“失真”之处:“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5]18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醉人和奇异大发慨叹,还要拥抱绿,抒感丰盈满溢,有“失真”之嫌。

另一方面,在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前期散文中,常弥漫着伤感沉郁的气息。在《匆匆》中,朱自清感慨时间的流逝“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5]3时间无情的流逝使得朱自清沉郁迷茫,陷入徘徊、陷入“匆匆”。在《荷塘月色》中,荷塘的美景使人心缟疋,虫鸣风吹一片祥和,但朱自清却因心头事产生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71的失落。《刹那》中,朱自清觉得“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横竖是寻不着的;”[6]126于是决定以带颓废意味的刹那主义应对。正因这极大的沉郁,使朱自清创作时摆脱不掉情绪的牵扯,抒感丰盈满溢,在创作时注重情感的宣泄,造成感情“失真”。在《松堂游记》中,淡云掩映下的新月给朱自清以美的享受和难得的片刻安宁,但他终不能忘怀于世,心里的烦恼郁闷被月无端招惹出来,“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临睡前,我们在堂中点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木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6]361字里行间渗透着朱自清的忧郁心境,景色中弥漫着伤感沉郁的气息,表面写景,实际上是为了忧郁情感的宣泄,这伤感情绪的牵扯摆脱不掉、萦绕心间,自然而然使文章染上了灰蒙蒙的情感宣泄的成分,使得忧郁情感的书法丰盈满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真情实感造成“虚升”,这对于散文的情感真实性本质来说是一种偏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而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时,为了行文修辞的华丽,多用女性意象比拟所写之景和所塑之象;为了寻求自我表达的途径,追求“水”意象,融合对“水”的主观想象和体验,追求行文修辞的精致华丽;为了行文感情的丰韵,在行文时常常注重情感的宣泄,在创作态度上不自我掩饰。这些都使得朱自清有时放弃了散文需要真情实感这一原则,造成情感“虚升”或“夸张”,存在“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佩弦先生[M]//叶圣陶散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52.

[2]叶兆言.狷者朱自清[J].中华活页文选,2014:26.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9.

[4]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J].名作欣赏,1992:24.

[5]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q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9.

[6]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q第四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21-122.

[7]黄济华.文学名篇选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3.

上一篇:临时班委转正记 下一篇:将衍纸艺术带进小学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