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为桨 人文为舵

时间:2022-08-04 05:53:33

技术为桨 人文为舵

摘 要: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技术教育,也要重视人文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为桨,人文为舵,只有将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能利用技术造福自身和社会的人才。文章联系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并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作了探索。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素养;技术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55-0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版)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这就要求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还要挖掘技术背后蕴含的人文特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非功利性教育。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心理层面要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在思维层面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思维能动性的人;在伦理层面要培养学生成为向善的人;在审美层面使其成为有境界的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要挖掘技术背后蕴含的人文特征,利用和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心性完善,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并体现出人对信息技术的主导能动作用。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以及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一新生的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平等人文素质却令人堪忧。有的学生打开电脑就找游戏,有的学生到了机房就要插网线上网,有的学生喜欢在论坛上乱说一通甚至打“口水战”,有的学生喜欢将人像图片PS得“惨不忍睹”。近年来的开学第一堂课笔者都会调查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发现高一新生中的“网迷”、“网奴”还真不少,他们上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网络游戏、看八卦新闻和QQ聊天,很少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

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就垮。由此可见,技术与人文精神同样重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让学生既懂技术,又能合理、健康、安全地应用技术。而只有那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技术技能的人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理性选择。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人文教育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让学生顺利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教育为人文教育提供基本信息技术素养支持,让学生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轻松地、自然地提升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反过来又为技术的合理使用提供必要的人文素养保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两者在信息技术课中完全能够做到和谐发展。

再次,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提高自身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知识外,还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对社会问题有高度的敏感度,善于对课堂教学、对自我和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进行反思。当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魅力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有意识地实施人文教育。

2.精心设计,蕴含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渗透人文教育,那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人文因素。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与人文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充满人文色彩的情境中去学习技术。这样,一方面使得教学中有个“凝聚点”,教学内容不会松散;另一方面,学生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要本着“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开展教学。笔者在设计“网页制作”内容时,设计以“家乡美”为主题展开教学。请学生查阅家乡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制作网站,介绍自己的家乡。让学生在提高网页制作水平的同时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设计“音频信息加工”内容时,设计了“感恩”的主题。请学生先录制“父母的心声”、“我的心里话”,并查找合适的背景音乐,然后引导学生将相关音频进行加工、合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父母对自己沉甸甸的爱并懂得感恩,也让父母感受到孩子对他们的孝与爱。

其次,教师要挖掘教材、案例、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设计“IP地址”内容时,课文提及全球IP地址短缺以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民族的危机感,从而促使其努力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为网络技术进步做贡献。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在设计“文本信息加工”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传统节日”小报并进行作品交流。一方面提高学生word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以及祖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课件。人文教育要求在审美层面使学生成为有境界的人,因此,教师就要让学生更多地感受与体验美,进而去创造美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注重美感。小到PPT课件,大到专题网站,都要用心制作,做到色彩协调,布局合理,让人赏心悦目,并使之蕴含人文素养。

3.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首先,信息技术课堂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氛围。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多巡视,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帮助。教师的语言要凝聚对学生的爱与期望,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提出由衷的表扬,而学生有困难时要激励并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还应从一些小的细节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比如,在机房门口放几张凳子,学生可以坐着穿鞋套,下雨天也可以放雨具。学生身体不舒服时,多去关心、帮助他。充满人文情怀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科学技术,并有助于其成为向善的人。

其次,教师要坚持人文性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把科学与人文很好地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作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学中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吸纳他人的正确意见,达到学习的目的。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一般过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产生情感,发展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并能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组内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让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采用探究式教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采用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成为有思维能动性的人。

再次,教师要抓住点滴细节,捕获人文教育时机。面对课堂中的各种偶况,教师要沉着应对,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捕获人文教育的时机。有一次笔者在讲“利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时,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哈哈大笑。笔者不动声色地过去一看,原来是某学生将一男明星照片“PS”得“男变女”了,周围同学跟着起哄。笔者问那名学生:假如别人将你PS得面目全非,你的感觉怎样?那名学生低下了头。接下来笔者又以网络上“小沈阳被PS成车祸死亡”的案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知道了要尊重别人的肖像权,将别人的照片进行“恶搞”属于违法行为。

最后笔者展示了几组PS美化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们用技术去创造美。

4.科学评价,落实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应具有导向性。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技术和技能掌握情况”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还应检验学生们“怎样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用信息技术工具干什么”。在评价标准中包含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成长评价,能促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评价内容全面化。学习评价的内容要结合三维目标,充分体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除了要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个别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很高,但上机不穿鞋套,在机房里吃东西,搞恶作剧,不愿帮助他人甚至嘲讽他人,那么就可以给他“差评”。给他一两次“差评”后,他就会有所觉悟,有所改善。

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笔者除了采用笔试和上机测试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结合“课堂观测表”、“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等途径记录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和认知状态,及时、动态地记录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人文表现。

再次,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和评价有助于其更好地发现自我在学习、人文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自我觉悟和修正。同学之间的互评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评价目的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校外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来自不同评价者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技术为桨,人文为舵,技术之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人文之舵指挥着个体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技术掌握在具有人文素养的群体手中并利用技术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顾富金.信息技术课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0).

[2]李婷,王爱胜.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当侧重什么[J].信息技术教育,2008,(2).

[3]罗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时伟,薛天祥.论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9). (编辑:郭桂真)

上一篇:采访嘉宾傅岚 江西吉安美丽妈妈创始人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