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时间:2022-08-03 09:05:57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培养学生求真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介绍一些寻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人物,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这些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人物,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具有人文底蕴的科学精神。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主动地利用心理学来培养学生求真的人格。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轻松地说说自己会怎样去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可能已经有学生感到困惑。在学生不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中有关居里夫人的事迹的描写,来深刻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的追求。通过一些具体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点燃学生寻求真理、执著信念的火炬。当学生树立起这种求真的信念时,在困难的面前就不会轻易放弃,并引导他们前进。

另外,求真的内容还包括了对科学精神的体认,即对所学东西敢于质疑、批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否认、修正,进行不懈的思考与探索,最后能灵活运用,而不是为知识所奴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种科学精神,语文课本已不乏有这方面的好教材,如伽利略敢于否定老师的理论,敢于人们认定的事实来证明不同铁球在同一高处会同时着地。学完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在学生言谈内容上引导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对所学的课本、老师的教育、长辈的理论提出怀疑,经过自己不懈的思考与探索,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作家对人生、社会、道德、价值等问题的形象化的思考,它吸引着学生进入特定的矛盾情景,同人物一起悲欢,从而经历形象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在情感上取舍的痛苦,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自觉完成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在与形象达到情感共鸣的同时,完成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强化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中对善性的追求。语文课本中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等篇目,都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意识,“穷人”一课中描写了桑娜出于善良的本性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但同时又害怕丈夫不同意的那种犹豫矛盾的心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理解人物所处境况,就能使学生提高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体验人生的多种况味。

提升道德素养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宽容博大的胸怀,使学生关心社会、人生,对生命个体充满着关怀。语文教材中大多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生命状态的关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心态的揭露来思考社会、人生、生命,我们要教会学生在这体悟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的生活,关怀声明,深切地感受现实中他所遭遇的忧患喜乐,真诚地面对生活。如在十一册第五单元学习有关鲁迅作品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鲁迅的作品:“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不但包含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这是传统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我们更应该看到,鲁迅在批判的同时亦包含着对他生命状态的关怀,对个体生命命运的关注,由此获得生命感悟。“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描写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命运,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阅读时要把握好这个“文眼”,通过这个“文眼”看到这样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被摧残、被吞噬的生命个体,激起学生对这样一个生命个体的同情和关怀。

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美是人自由本性的显现,对美追求是人对自由人格建构的渴望。语文既有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征,更具有人文性特质。语文教育正要利用它所拥有的人文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情质素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使它具有健全人格,活泼的生命力。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佳作名篇是作者对人生、生活敏锐感受的诗意描绘。如教学:“山中访友”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教师从这句入手,就能使学生深入文章,用心去感受情感。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四、课堂教学,努力创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 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

总之,“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教材,结合课文的学习训练,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同时亦要补充课外内容,细致入微,使学生在和风细雨中得到教益,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单位:南靖县山城中心山边小学 福建】

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培养学生求真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介绍一些寻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人物,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这些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人物,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具有人文底蕴的科学精神。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主动地利用心理学来培养学生求真的人格。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轻松地说说自己会怎样去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可能已经有学生感到困惑。在学生不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中有关居里夫人的事迹的描写,来深刻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的追求。通过一些具体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点燃学生寻求真理、执著信念的火炬。当学生树立起这种求真的信念时,在困难的面前就不会轻易放弃,并引导他们前进。

另外,求真的内容还包括了对科学精神的体认,即对所学东西敢于质疑、批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否认、修正,进行不懈的思考与探索,最后能灵活运用,而不是为知识所奴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种科学精神,语文课本已不乏有这方面的好教材,如伽利略敢于否定老师的理论,敢于人们认定的事实来证明不同铁球在同一高处会同时着地。学完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在学生言谈内容上引导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对所学的课本、老师的教育、长辈的理论提出怀疑,经过自己不懈的思考与探索,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了。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作家对人生、社会、道德、价值等问题的形象化的思考,它吸引着学生进入特定的矛盾情景,同人物一起悲欢,从而经历形象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在情感上取舍的痛苦,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自觉完成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在与形象达到情感共鸣的同时,完成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强化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生命中对善性的追求。语文课本中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等篇目,都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意识,“穷人”一课中描写了桑娜出于善良的本性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但同时又害怕丈夫不同意的那种犹豫矛盾的心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理解人物所处境况,就能使学生提高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体验人生的多种况味。

提升道德素养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宽容博大的胸怀,使学生关心社会、人生,对生命个体充满着关怀。语文教材中大多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生命状态的关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心态的揭露来思考社会、人生、生命,我们要教会学生在这体悟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的生活,关怀声明,深切地感受现实中他所遭遇的忧患喜乐,真诚地面对生活。如在十一册第五单元学习有关鲁迅作品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鲁迅的作品:“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不但包含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这是传统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我们更应该看到,鲁迅在批判的同时亦包含着对他生命状态的关怀,对个体生命命运的关注,由此获得生命感悟。“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描写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命运,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阅读时要把握好这个“文眼”,通过这个“文眼”看到这样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被摧残、被吞噬的生命个体,激起学生对这样一个生命个体的同情和关怀。

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美是人自由本性的显现,对美追求是人对自由人格建构的渴望。语文既有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征,更具有人文性特质。语文教育正要利用它所拥有的人文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情质素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使它具有健全人格,活泼的生命力。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佳作名篇是作者对人生、生活敏锐感受的诗意描绘。如教学:“山中访友”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教师从这句入手,就能使学生深入文章,用心去感受情感。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四、课堂教学,努力创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 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

总之,“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教材,结合课文的学习训练,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同时亦要补充课外内容,细致入微,使学生在和风细雨中得到教益,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单位:南靖县山城中心山边小学 福建】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下一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