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

时间:2022-08-03 02:41:35

核心素养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

摘 要 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应通过梳理关键方法与能力目标,凸显核心素养旨归;实现从“教”到“学”的教学重点转移,聚焦学生学习;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探究,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学习方式;方法与能力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12-03

新课程改革以来,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直是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提高本课程教育的实效重在内化,关键在实践体验。本课程倡导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在教学中要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断深化认识,展开了新的探索。

一、梳理关键方法与能力目标,凸显素养旨归

毋庸置疑,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将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学科开设初期,人们往往简单地从“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名称出发,认为“品德”就要注重情感感受与价值观,“社会”就要注重社会常识和社会规范的学习。因而,许多教师忽视了方法与能力目标,教学偏重讲清知识、讲透道理,而缺少应有的学习训练。学生在教学中只是知识和道理的被动接受者,导致认知和明理往往停留在表面,既难以内化于心,也难以外化于行,也因此导致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容易流于形式。

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解决不可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学生才是真正形成了核心素养。[1]掌握方法与提升能力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素养最重要的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变革学习方式的第一步是要唤醒“育能”意识,将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制定与落实置于教学的关键位置。为此,我们重新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上教版、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方法与能力要求确定为:初步收集、处理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沟通交流与理解合作的方法与能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方法与能力,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的方法与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的方法与能力。同时,我们提出了这6种方法与能力在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5年级)的分层要求(见下表):

于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教师在教学中开始重视方法与能力目标,并尝试将其贯穿教学设计,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融合,从而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创造了有利的前提。

二、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聚焦学生学习

在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实践中,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出现了明显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例如,三年级《我家的双休日》一课,执教教师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1. 了解双休日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明白健康、有益的双休日活动可以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经验,增进亲情;2.辨析是非、行为选择,了解并遵守一些公共场所的基本规则,懂得遵守公共场所基本规则的重要性;3.合作交流与判断,感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产生参与健康有益的家庭休闲生活的愿望,积极制定家庭双休日活动规则,增强有计划安排生活的能力。教师虽然没有分条表述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三者都得到了明确体现,且相互融合。

其中,“辨析是非、行为选择”以及“合作交流与判断”便属于方法目标,它一方面与“懂得遵守公共场所基本规则的重要性”的知识目标,“感受c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的情感目标,以及“产生参与健康有益的家庭休闲生活的愿望”的态度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与“增强辨别是非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理解沟通的能力”紧密相连,并与“增强有计划安排生活的能力”的目标相呼应。方法与能力目标体现得相当充分和完整,对于三维目标的体现可谓全面、到位。

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积习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方法改进的重点放在教法上,较少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未能真正落实。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即“四多四少”即关注教案多,关注学生少;提出要求多,具体指导少;重视结果多,重视过程少;满足一课多,注重长效少。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将“学”放在首位。

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将学习活动设计作为备课的主要内容,将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作为教学的主体环节。由此,我们还提出了诸多细节要求,如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同时,要提示收集途径,指导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必要的分工与互助,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组织学生开展情境行为辨析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回答的结果,而要追问其操作方法;在布置学生课外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订好计划,找好对象,做好联系,学会技能;不能满足于完成一两次任务,而是要长期坚持,追求长效等。只有经过这样的引领和指导,学生才会把方法逐步转化为能力,进而转化为习惯。

从偏重教法到注重学法,教师们实现了品德与社会教学重点的转移。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从单向师对生的启发,转变为师生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互动探究;从主要靠教师为学生提供图像、实物、语言、故事等情境资源,转变为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在实践中获得真切体验。由此,老师们“创造”了具有品德与社会学科特色的活动作业。活动作业以综合活动的方式呈现,如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制作专题小报、写体验日记等。它可在课前或课后进行,并可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或作业交流、反馈指导,形成活动作业链,使活动体验持续、有序进行。这样的活动作业能与学校、班级、少先队组织的教育活动相衔接、相结合,从而拓展了学生活动体验、提升素养的天地,进一步激活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探... 下一篇:高效纤维束过滤器在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