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8-03 01:56:09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在生物教学中要利用学科特点,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近几年来,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的规定:“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什么呢?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人们常常把自信比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我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克,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对于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没有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和调查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能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明确了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激励其发奋读书。

2.结合“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明白性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性不是为一时之乐,而是为永久幸福;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要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基础,任何教育都是无本之木。青少年是成长变化的个体,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发展,性生理逐渐成熟,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在社会文化中黄毒泛滥,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导致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歧视、同性恋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生殖与发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机。我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中,从而避免了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爱。对别人友爱,对世界关注,这本身就是道德品质发展的一种标志。

3.结合“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类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对社会既要有索取,又要有奉献。“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在“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调整自己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4.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企业工厂辛勤工作的员工,无论是知名学者教授,还是在经济浪潮中呼风唤雨的弄潮儿,都会经历挫折的考验,有些还是频繁又长久的痛苦考验。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致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他发现并揭示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孟德尔的发现又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实验中予以证实,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很快发展起来。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多么重要。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可有意识地创设逆境,进行耐挫力训练和坚韧性格的培养。

5.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四大支柱”里就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课桌排列看,一律面向老师;从课堂活动看,强调的是教师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缺少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人际互动,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将研究性学习有机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例如,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之后,我开展了“牛场河污染情况的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实施时,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6―8名能力、性别、成绩不同的学生构成,并选出组长。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查阅资料、访问、实地调查取样、实验分析等环节,写出调查报告。最后,举办成果交流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从中学到了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得到了不断内化,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

参考文献:

[1]陈丽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蒋光清.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导.

上一篇: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生物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