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元末回回诗人丁鹤年诗歌的忧患思想比较

时间:2022-08-03 01:00:50

杜甫与元末回回诗人丁鹤年诗歌的忧患思想比较

摘 要: 杜甫和丁鹤年留存的诗歌中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的生平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杜甫和丁鹤年诗歌的主体思想的对比,揭示了他们在爱国思想、忠君意识、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抱负上的异同之处,探讨了他们具有这些共同之处的原因,以及杜甫对丁鹤年在文学思想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 杜甫 丁鹤年 忧患思想 相似之处

杜甫(公元712―771年),一生正好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时期相始终,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位皇帝的统治,亲身感受到统治阶级的日益骄奢淫逸,朝中权奸当道使朝政渐趋黑暗,以及边塞战乱频仍,荼毒生灵,给百姓带来的民生之苦,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丁鹤年(公元1335―1424年),一位历经元明两个王朝、很有影响的回回诗人。由于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战乱使他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大半生,理想和抱负均无法实现,一生饱经沧桑。

一、杜甫与丁鹤年在诗歌创作中忧患思想方面的相似之处

“忧患,作为人类本体性的哲学意识,是生命目的向生命过程提出的设问”。①忧患意识源自人类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诚。春秋战国时期,最深沉地体现了时代忧患意识的当属儒家,儒学经典中字里行间那种沉重的忧患感总是伴随始终。忧患意识虽然来源于儒学传统,但把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用文学方式表达出来,却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传统。深深浸染在中国传统儒学和文化思想中的杜甫,其作品中具有很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样,丁鹤年的诗作中也清晰而深刻地贯穿着这一意识。在杜甫和丁鹤年两人作品中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和政治忧患,忧患感也使两人的诗歌都具有极其难得的深刻性。

1.忧国忧民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杜甫虽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但就整体倾向而言,他的思想较之于儒家思想境界更高。这是因为儒家的“爱”对各类对象而言是有差别的,而不是一视同仁平等的爱。但杜甫的仁爱精神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感情,他以其广阔的胸怀将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苍生乃至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从而形成了博大深沉的仁爱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杜甫能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天下苍生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这一点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所以,杜诗因其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而被誉为“诗史”。而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也是丁鹤年最主要的思想倾向。在此分别举例加以对比。

(1)杜甫。杜甫的忧患意识非常深广,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除了名垂千古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外,其他作品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诸将五首》等也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痛切之情。忧国忧民意识已深深渗入杜甫的血脉之中,即使在写景咏物等看似与国家时事无关的题材作品中也具有相当的人民性,如《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在饮酒时,诗人写道:“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中,题画时,诗人想到:“时危惨淡来悲风。”;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观看舞剑表演时,诗人感叹:“风尘苟椿柰跏摇!闭如宋人对杜诗的评价:“少陵有句皆忧国。”

(2)丁鹤年。对现实的忧虑在丁鹤年的诗作中也体现得非常突出。《寄胡敬文县尹》和《登北固山多景楼》等一系列诗作是诗人忧国忧民之情的代表性体现。在《寄胡敬文县尹》中,开篇“湖北衣冠蔼士林,十年兵革尽消沉”描绘了人才兴盛如林的大好局面被“十年兵革”所付之一炬的悲惨现实,继而诗人以“无裳度曲月宫深”暗讽元统治者在天下大乱时仍荒淫无道的丑陋行径。《钱塘怀古》中“龙虎已消王霸气,江山空锁古今愁”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感伤和萧条景象。《咏雪三十韵》中“自从宇宙纵横乱,顿使闾阎苦乐偏”则揭示了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对人民群众“何路告颠连”的苦难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题莺》中以“当年百啭上林苑”的安乐升平景象与“兵火十年乔木尽”的凄婉相对,指出国家时局的恶化。《幽期》中以“何处赴幽期”的问句,抒发了“谋身良自足,何补国安危”的忧国之情。

2.政治忧患

政治忧患的根源在于两人都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政治忧患也是两人所共有的。

(1)杜甫。杜甫具有强烈的忠君意识,这一点在他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恋主寸心明”(《柳司马至》)中均可以明显看出。但杜甫并非愚忠,他对皇帝的荒淫无道强烈不满,对朝政的批评也非常深刻。杜甫在政治上主张“君臣修德”,期望贤明的君主施行仁政,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减少战争,让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减少徭役,降低赋税,从而减轻农民负担。例如《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武帝为喻,批判当朝的边疆征策。

(2)丁鹤年。丁鹤年在其一生中,前期看到的是元朝廷的腐朽所导致的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战争,以及贵族、军阀及地主武装之间争权夺利的混斗,在此情况下,诗人的政治理想是战争结束,国家大统和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但残酷的现实却是“茫茫东海皆鱼鳖,何处堪容鲁仲连”(《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在《寄胡敬文县尹》中,诗人以姜子牙垂钓渭滨遇文王而被重用的历史反衬即使自己怀才不遇也要“去国长悬万里心”的坚定政治信念。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丁鹤年在创作中表现出了政治抱负受挫的苦闷与不得志的惆怅。他的《雨中寄浙河杨彦常先生》中“九天驭日力已竭,两地看云愁倍增”等诗句就表达了这种无奈的伤感。诗人感慨自己力量的渺小,不能帮助皇帝治理国家。

政治忧患来自入世精神,杜、丁两人都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关注国家和社会。

二、杜甫与丁鹤年诗歌皆有忧患思想

1.文化传承

杜、丁两人的生活年代相差六百多年。自唐代后期开始,杜甫早已声名远扬,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丁鹤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作为“诗史”的杜甫作品的影响。戴良在《鹤年先生诗集序》中说:“其措辞命意,多出杜子美,而音节格调则又兼得我朝诸阁老之所长。”

2.文学传统

杜、丁两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浸染,在艺术构思、选题、看问题的角度、表现手法上有相同点也是理所应当的。

3.相似的经历

杜、丁两人都生活在战乱年代,饱经沧桑,命运多舛,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国家的衰亡和人民的疾苦有切身的感受。相似的经历使他们的作品中体现着相似的忧虑和感伤。

4.性格因素

杜甫一生勤勉多思,由于生活在国家日渐衰落的时代,看到的大都是权奸当道,人民生活的困苦,所以愁绪总是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而丁鹤年也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愁绪”在丁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三、结语

杜甫和丁鹤年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杜甫被后人公认为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既对前朝的诗歌遗产进行了总结,又为后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杜甫的诗作,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都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珍品。而丁鹤年对元代诗歌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他改变了元初诗歌思想性较为薄弱的缺点,在元代由元曲一统天下的格局中为诗歌谋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注释:

①宋耀良.艺术家生命向力.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45.

②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陕西人民出版社:138.

参考文献:

[1]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2007.

[2]杜甫.杜工部集[M].

[3]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第1版.

[4]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C].重庆出版社,2005.4,第2版.

[5]丁鹤年.丁鹤年集・鹤年先生诗集[M].

[6]李树江.回族文学纵与横[C].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8,第1版.

[7]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文学史[C].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7,第1版.

上一篇:晚唐皮\陆唱和诗略论 下一篇:红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