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阅读理论研究述略

时间:2022-08-03 11:12:29

先秦时期阅读理论研究述略

[摘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阅读研究和阅读理论的开创和奠基时期。先秦诸子代表人物在著作中对诸多阅读问题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大量经典阅读理论,尤其是儒家阅读理论在我国阅读理论发展史上起着奠基和开创作用。本文在参考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先秦时期的阅读研究史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先秦时期阅读研究特点重新进行了解读。旨在推动当今社会阅读推广和阅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期对民众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时期;阅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5-0016-04

1先秦时期阅读研究史概述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阅读理论研究的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史称“百家争鸣”。

我国重视阅读研究的历史悠久深厚,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阅读研究的萌芽,出自《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可视为我国古代阅读研究最原始的资料。《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公子季礼出使鲁国,通过对传统音乐和诗歌的鉴赏,阐述了自己对周朝及各诸侯的盛衰兴亡的看法,是先秦时期相对经典和完整的有关阅读的言论,也是我国最早的阅读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数量增多,阅读活动频繁,春秋时期,孔子编订《六经》,以《六经》作为教材进行知识传授和伦理教育。《六经》的编订,标志着先秦时期阅读研究的开创时期的到来。孔子运用《六经》推行教化,深入探讨了阅读活动的经验,包括阅读的意义、阅读的内容和阅读方法等。生活在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高度重视阅读活动,继承并丰富了孔子的阅读研究理论,对阅读的功用、阅读的原则、阅读的过程、阅读的品质的培养以及阅读的主客体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推崇“道法自然”,反对读书,对阅读持否定态度。老子认为“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庄子认为“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但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阅读品质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运用具有借鉴作用。以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认为“法治”是治国的唯一办法,反对读书,甚至视儒书为社会的“六虱”和“五蠹”,“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由于所处时代和代表各阶层利益的不同,阅读思想也有反动、进步之分。但他们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对阅读领域的研究促使人们对阅读的进一步思考探索,丰富了我国古代阅读理论库藏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古代阅读研究的发展以及奠定我国古代阅读研究基础,做出了贡献。流传下来的经典阅读理论和方法对当今社会阅读活动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2先秦时期阅读研究特点

2.1 阅读思想带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和阶级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动乱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这期间不同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针砭时弊,论辩政论,形成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和文学上的百花齐放局面。

在阅读观方面,矛盾最为尖锐的当属儒、道、法三家,在阅读功用和阅读意义上的争论最为激烈。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德治”和“礼治”的治国方略,所以儒家学派高度重视阅读活动并极大肯定《六经》的教化作用,孔子是我国古代阅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这一段话,表明孔子认为阅读“六经”不仅可以美化性格,净化心灵,培养良好作风,提高人的智力和才干,以实现作为“士”和“君子”的政治理想。墨子因早年师从儒者,学习儒家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后创立墨家学派,政治上主张“兼爱”“非攻”,在阅读的意义和功用方面也持肯定态度。在阅读方面,墨子首次提出了以“义”和“三表”为判断读物是非曲直的标准;以“传道”和“知其要”为阅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1]。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政治上主张推行“愚民政策”和“无为而治”,反对求知和读书。“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认为求学,知识和嗜欲会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知识和嗜欲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的庄子对阅读同样持否定态度,“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认为书不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并且所记载的内容是陈旧的知识,是糟粕,故不足贵。商鞅作为战国中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法治,在秦国推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在阅读上极力反对儒书,认为儒书都是些脱离社会实情的迂谈浮说,诗、书无益于治,如果靠“浮学”治理国家,“敌至必削,不至必贫”。韩非作为古代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认为书是过时的记录,用书上的知识来治理国家,后患无穷,正如《韩非子・奸劫弑臣》中记载的“听其言者危,用其计者乱,词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甚者也”,并且认为“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因此读书不可望文生义,必须透过文辞,掌握其实质。

2.2 对阅读的社会意义、阅读功用等阅读理论做了详尽阐述

2.2.1 儒家阅读理论高度评价阅读的社会意义和功用。1)阅读可以培养“士”“君子”,实现政治上的追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强调读书目的在致用,而致用主要在为政。2)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达到读以修身的目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读书不仅是从政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需要,“为己”“为人”是孔子读以致用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读书求学对保持和发展优良品性是必不可少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并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孟子指出了阅读者的道德修养和阅读者的活动之间的互为促进的关系问题。3)阅读可以增长才能,达到“知明白而行无过”的目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诗》可以激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侍奉父母,进谏君王,还可以知道鸟兽草木的名称。荀子也认为如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达到“知名而行无过矣”的效果。

上一篇:高校Human Library中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重庆市农村创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