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时间:2022-08-03 10:31:15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既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路径的拓展和匡正。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或有的同志所认为的仅仅是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而是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涉及观念转变、产业转换、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等多方面。我们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贵阳实际,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的总抓手和切入点。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贵阳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是执政理念的升华。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强化“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对我省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明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调整。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具体行动。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贵阳也于2000年提出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决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次,我们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内涵有很大的丰富,层次有明显的提升,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贵阳多年来一直力图赶超发达城市,虽然目标未能实现,在有的方面包括经济总量上的差距逐步扩大,但贵阳空气清新,是地球上喀斯特地区植被保持较好的中心城市;夏季气候凉爽,凉风习习,令人极其舒适;纬度合适,海拔适中,几千年来没有发生过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非常适合人居,等等。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最大的本钱、最大的希望。我们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借鉴成功经验,集中力量把贵阳打造成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的生态文明城市,世界上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的人,就会到贵阳投资、旅游、居住,贵阳一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个城市好不好,不能只看城市的GDP,还要看城市居民生活得是否幸福。一个人要幸福,当然要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但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国际上幸福指数高的国家,并不一定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要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和生产环境、生态环境。贵阳老百姓尽管收入赶不上其他许多城市,但也能生活得很幸福。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从定性上讲,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就是要始终保持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二是生态产业发达,就是要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是文化特色鲜明,就是有突出的城市个性,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凝聚力强的城市精神;四是生态观念浓厚,就是公众生态伦理意识普及,生态化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五是市民和谐幸福,就是居住舒适安全,出行方便快捷,公共服务质量良好;六是政府廉洁高效,就是党政责任体系完善,执行力明显加强,市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明显提高。从定量上讲,要建立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指标、环境质量指标、民生改善指标、生态文化指标、政府责任指标等,以此衡量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度和成效。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

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中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理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

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关键的是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定位。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绿地、湿地、公园、森林、湖泊等连接各片区,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要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贵阳的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包括招商引资项目,都必须服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功能分区。与此相应,要改革对各区(市、县)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各地实际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不以GDP、投资、工业、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强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交通基础设施仍是制约贵阳发展的重大瓶颈,要素流通不畅,经济生态系统与交通循环系统没有有效对接,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割裂。要大力推进城市交通建设,重中之重是建好贵阳环城高速公路,真正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了系统解决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贵阳启动了“畅通工程”,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成“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结构。届时,贵阳的交通将会有很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将会发生很大变化。所有这些,都是打基础、利长远、惠及人民群众的事,看准了就要义无反顾、强力推进。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手段;贵阳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作为建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健全领导体制,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能逾越工业化阶段,但走传统的老路,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靠拼资源、拼消耗,肯定走不通。要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即生态文明的工业化路子。一方面,要做大增量,建好高新技术生态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来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目前,一些高污染企业正在向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转移,不管这些企业能提供多少GDP和税收,凡是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不符合环保要求,一律不得引进。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

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在措施上,要适应新的形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创新法律手段,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防治大气污染、保护水源和森林、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强化执法,做到有法必依,真正在贵阳形成“破坏环境就是犯罪”的浓厚氛围。贵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受理了涉及环境保护的多起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引起了强烈反响。要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强化行政职能。我们将原来的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三个管理处进行了整合,成立了“两湖一库”管理局,切实履行起“两湖一库”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不再搞旅游创收在内的各类经营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尽心竭力解决民生问题。我们认真贯彻十七大“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结合贵阳实际,提出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对象上,格外关注弱势群体。在态度上,把老百姓的“难事”当成党委、政府的“要事”,把老百姓的“关注点”作为党委、政府的“着力点”,把老百姓的所急所盼作为党委、政府的“所干所办”。在效果上,要特别注重老百姓的感受,把老百姓的评价、感受和满意度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准。比如,我们评价卫生部门的工作,不仅仅看你今年盖了多少医院,增加多少医生,更要看老百姓感觉看病贵不贵、难不难;我们评价公安部门的工作,不看你今年破了多少案,破案率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关键要看老百姓的安全感提升了没有,看女同志出门担不担心项链、耳环、手袋被抢,等等。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一个城市只要生态文化浓郁,即使经济总量不那么大,现代化摩天大楼不那么多,也能成为魅力独特、令人向往的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在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一座城市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决定了这座城市最终能够走多远。我们提出要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的城市精神来培育和实践。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修文县龙场镇悟道三年,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这是贵阳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倡导“知行合一”,就是要剔除其唯心主义的内容,发扬其积极的方面,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总理60年代在贵阳花溪寄语:“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同志1988年明确要求贵阳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协力”就是贯彻“加强团结”的要求;“争先”就是贯彻“后来居上”和总书记“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争先恐后,争着“做表率、走前列”,唯恐落在后面。要通过培育和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城市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增强对贵阳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创新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严密严格的责任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创新,必然要求体制机制必须创新,才能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道德行为,更重要的是利益调整行为。一个地方因保护生态而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老百姓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比较困难,如果受益方不对其进行补偿,这种行为就持续不下去。因此,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保护受益主体向生态保护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经济补偿,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二是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抓紧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元化,涉及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主要由财政保障,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公交、煤气、污水处理等公益性质的经营性项目,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其他经营性项目要搭建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努力激活现有人才,在全市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在人才问题上,要大气,有识才的远见、聚才的气魄、用才的胆略、选才的良策;要大度,能容有缺点也有特长的人才,能容敢于持相反意见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才,能容犯过错误但勇于改过的人;要大方,舍得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力。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以后,必须建立严密、严格的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把责任落实到人,让每个人都负起责任。靠什么来落实责任呢?第一,要靠内省,就是要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干部与普通老百姓的区别在哪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干部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领导干部与普通干部相比,就是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要比普通干部大得多,而且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履其责。全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承担起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中应尽的责任。第二,要靠外力,就是要加强约束。一方面,要有上对下的约束,就是通过领导部门把责任层层分解。当责任分解到具体的人身上,责任就会变成一个很清晰的压力和动力,使人想方设法去履责。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工作中,市委按照“项目负责制”的做法,进行责任分解,将每一项任务包干到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另一方面,要有下对上的约束,即老百姓的监督。要把所有工作置于群众全过程的参与和监督之下,增强对责任的约束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我们应当履行什么责任向群众说清楚。比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实施方案、“住有所居”行动计划,我们都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让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履职履得怎么样,请群众来打分,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准确。建立责任体系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各级各职,包括各位市级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市、县)负责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自觉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形成人人负责任、事事皆落实的良好局面,扎扎实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上一篇:培育和弘扬贵州精神的途径 下一篇: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五个“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