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时间:2022-08-03 06:12:46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标下的教材,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应试教育向全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去。作为我们数学教学,其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上,而数学能力主要是分析问题是否中肯,其关键则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水平,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认识思维的基本性质

1.1 数学思维 的基本内容:是具体地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相互联系,相互结构的整体。其中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知识为媒介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的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释然领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则是通过猜想,然后通过推理证明而得到正确结构的思维。

1.2 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目的性,思维的概恬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批判性等。其中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能从一类对象或情境迅速地转移到另一类内容不同的对象或情境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透过复杂的现象洞察研究和讨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获得了解事物深层结构及联系的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思考问题时,不受外部的暗示和影响,能严格、独立、客观地自我评价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思路,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具体做法而更深刻地表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思维的目的性是指思维具有解决问题或获取结果的能动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 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归纳反映过程。

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使思维受阻,或许由于概念的模糊,或许由于某个原因尚未真正理解,或许还没有弄清问题的意义。请如此类知识上的欠缺都会影响学生积极思维的进行。然后思维障碍决不仅令由于知识欠缺,在数学思维中,常常会有些心理因素在阻碍积极思维。其中思维阵势,就是数学思维中主要的心理障碍。

2.1 什么是思维阵势?思维阵势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什么消极的影响?它是由于学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往往沿着固定的思路去分析思考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思维阵势。它对解决同类事物有许多积极作用,而在新的学习情况中,思维阵势可能使人陷入旧框框的束缚,它所表现在隋性,使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就是思维阵势的消极作用。

2.2 受思维阵势消极影响的一些实列:

例1:在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熟悉了小学阶段的算术解法,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实实的数才能进行计算,因此新概念的正确掌握中造成很大障碍。象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恰恰要求将所假设的未知量视为已知量来进行运算,因此学生这种思维阵势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成为一个心理障碍。

例2:给学生布置下列三道解方题的习题:

1、 2x-4+x+1=1

2、 x-x-2=2

3、 x-1+x2-1+x2-3x+2=0时你会发现:许多学生在解第三个方程时,会与第一、二个方程一样,用无理方程的一般方法去解,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不应得到的复杂方程。

例3:有些学生在做计算题3+22 -2×(2-3+22)时,习惯地将分母有理化,而不是直接把3+22 和3+22 化为 2+1和 2-1来解,而使计算复杂化了,这样不仅使解题思路受到影响,而且还常常成为学生学习新概念、新方法的心理障碍。

例4:辨别函数y=1n(x+ x2+1)的奇偶性

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许多学生也能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去判断,简单地对f(-x)=in(-x+ x2+1)不能等于-f(x)或f(x)这个因为常进行分母有理化,而很少进行分子有理化的缘故。

2.3 克服思维阵势消极作用的几点想法。

首先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这种心理阵势,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题过程中注意运用好思维的批判性,即从不受外部的暗示和影响,严格、独立、客观地自我评价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思路、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

2.3.1 要注意思维的整体性。我们知道直觉思维要求直接从整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对象,快速缩小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逼近问题的突破口,捕捉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捷径。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题是一个整体。如果分散地、局部地去研究数量关系,往往解答过程繁琐,甚至信以解答。如果从整体着眼,纵观全貌,就有可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出捷径的解题思路。2.3.2 不能总是注重寻求答案。也要习惯于变换观察问题的方法,象第二个例子,如果不是急于寻求答案,而先观察一下方程本身的特点,是比较容易找到简便方法。

2.3.3 教师要了解学生长期思维习惯形式的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学生转变对已知和未知的习惯看法,形成辨证的认识,同时比较“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使学生清楚两种解法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代数解法中未知数的作用,从而明确应当把未知数所代表的量看成已知量的道路。

2.3.4 要勤学多问。特别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善于刨根究底,养成这种良好习惯,那么原来的这种思维阵势就象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只要有人轻轻地一点,就能点破,多次经别人帮助,指点就会慢慢培养自己克服思维阵势带来的消极作用的能力。

2.3.5 要培养学生对解题方法,解题模式和思维模式作为评价的能力,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最初总喜欢用习惯模式出反应或解答,但作为一个问题的解答往往不是简单的习惯模式也经常失败,例如在解答选择题时,许多学生对题目“若错误的是”的选择结果,就常出差错。还有的学生数学题做了很多,但不善于思考分析,评价与判断自己解题的思考方法和模式的优劣,而“广种薄收”。在这种情况下,思维的判断,选择与转移将依赖于对习惯模式的自我评价,这样才能开拓学习思路,发现认识天地。

2.3.6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彻底性。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有时由于灵感或某种条件,对题目的答案进行直觉判断,迅速作出猜测,但结果能否被人否认,还要说出结论正确性的理由,即运用逻辑思维来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的。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预思性。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如“例2”我们只要稍为估测、猜想一下就知道是一个较复杂的四次方程了,因而就及早寻求其他途径,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方法。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现有水平

3.1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状态在任何时候都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表示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一定的智力任务)。二是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示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学生还不能解决一定的智力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能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可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判断“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现有水平,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其最好的途径是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因为它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学习,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办法。

3.2 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的几点注意:

3.2.1 要改变部分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满足于“是不是”“对不对” 这种启而不发的形式主义,也要克服那种漫无边际的想象主义。

3.2.2 要明确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A就是A,不是B)前后一贯的(不矛盾的)、有条有理的(循序渐进的)、有根有据的(充足理由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提问中要给学生有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机会。

3.2.3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从不同的方式或角度提出一些生动、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出探索知识的热情。具体讲所提的问题,可以从“变中引新”、“由此及彼”、“欲收故收”、“平中出奇”等方面去挖掘其启发性。

3.2.4 向学生的设问可选在“点子”(重点、难点、关键)上“衔接处”“联系”处、“思路”上,这样就为学生领会知道的要点创设了一个最佳时机。

总这,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充分运用好探究式学习方式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再引导他们向创造性思维发展,这样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将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有个大的进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抓好学生口语教学 培养母语情愫 下一篇:采用科学发展对策 提高和谐治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