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注意点

时间:2022-08-03 02:13:52

阅读技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注意点

1972年埃德加在他的一篇名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一个具有预见性的观点,40多年后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教学效率低下。每当遇到一篇新文章,教师一点一点分析,学生一点一点记忆背诵,结果就是学生的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都无法体现。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育局设置了阅读等级考试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平时是否让学生“阅读”就行了呢?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不管是学习一篇课文还是完成一篇阅读分析,甚至是平时的课外阅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都是阅读材料,进而从材料中提取正确的信息,并最终完成对文章的构建工作。反观现实———现在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阅读能力低下,直接导致语文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因此对学生开展专门的阅读策略教学就显得迫在眉睫。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正是我们平时说的“授之以渔”的“渔”,但这样一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要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可以从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做起。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语文教学先驱开始探索阅读技巧,例如丁晓良老师的《语文阅读策略与教学》就是一本很好的指导书,书中很好地介绍了各种阅读的技巧和策略。我也是该书的一个受益者,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会这些技巧并不难,但学会技巧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他们以此为工具,帮助学习。实践发现,经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一定量的练习,学生可以掌握阅读分析的技巧,但真正到了要用的时候,又不知道怎么办,这就是无法将阅读训练的成果很好地运用到平时的阅读实践中去,对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目的要明确

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训练的,教师怎么安排学生就怎么做,所以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策略。丁晓良老师在《语文阅读策略与教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立春过后……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丁老师指出运用识词策略中结合语境的办法,可以发现孕育以原意怀胎生育解释的话在这里已经讲不通了,但是解释为怀胎的话就通顺了,那么孕育就是一个偏义副词,偏在孕字上。如果说你只是随便读读,而不对这一问题深究的话,很可能就把这一问题忽略过去了,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好读书并求甚解的习惯。

二、增强灵活性

平时教师选取的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的文章,而策略则应该具有广泛适应性与灵活性,如果不能加以适当调整,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藤野先生》中有这么一句:“……但他也偶尔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这句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我是因为裹足是陋习不好启齿,还是确实是不知道?联系作者的生平和人格发现,作者很注重实事求是,并且对于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非常钦佩,那么在他的面前,就应该是因为真的不知道而觉得为难。如果只拘泥于策略就很容易走上陋习不好启齿的老路,而对鲁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视而不见。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自选文章分析并交流等形式扩大选材范围,增加学习实践的机会。

三、提高复杂程度

平时的练习最多是多种技能的相加,只要你把老师讲过的几种策略依样画葫芦,基本就能答对,但阅读策略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进行解读和分析,它的变化方式是不固定的。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觉察,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里的狡猾显然不能解释为诡计多端,要了解它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上下文体会。“狡猾”在这里用来修饰儿童,而且指的就是“我”(一个儿童),这样就可以判断“狡猾”不会是贬义词,应该是对儿童天性的描述。再联系到上下文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进一步肯定,这里的“狡猾”只能是“善于观察”一类的褒义词,并由此得出“狡猾”的深层含义。

四、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了以后,要运用,好比给了他一把很锋利的砍柴刀,虽然天天在磨,但如果一直不让他练习砍柴,则再好的刀也没用,甚至一天天的磨刀过程还会消磨他的热情,终于去砍柴的时候,却发现,刀快了,人钝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对手中的利器充满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待阅读教学,我们首先要肯定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但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只是浅层次的目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教而学。因此只有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主动并灵活地把原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通过已经掌握的技能整合起来,才能达到构建文章的目的。

上一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总结 下一篇:中学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