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参与度 增强课堂有效性

时间:2022-08-02 04:10:39

提高学生参与度 增强课堂有效性

职业中学的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笔者感触颇深。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职业高中的学生生源较差,又没有升学任务,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因为不爱学文化课或者文化课成绩差才来这里的,还有些学生更是片面地认为到了职中就不需要再学文化课了,所以对学习文化课没有兴趣,语文课就更不用说了。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教师教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这样下去就掉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其结果必然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那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与其整天口干舌燥地跟他们大讲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最多换来三分钟的热情,还不如把心思花在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让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语文,提高语文水平。因此,培养职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呢?

一、课前准备丰富多样,调动自主学习的热情

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和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摘的桃子才是最甜的”。例如笔者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师生在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我们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查阅了许多关于郁达夫的资料,了解到他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他当时的处境及他对北平的特殊的感情。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的故都的秋如此情有独钟了。课上学生可以边朗读课文边体会作者的心境。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赏析。课后还要求学生模仿本文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挑选自己最熟悉的景物写,不限题材,不规定字数,但必须以情寓景,情景交融。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效果相当不错;对于诗歌单元,我们就可以将它变为朗诵比赛加讨论鉴赏课。在上课的前几天就鼓励学生自己做好朗诵准备,然后自主报名,有机会在课堂上朗诵并且评价较高的将获得额外加分,不主动报名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上任意挑选,并算在平时成绩中进行考评,避免一些惰性严重的学生拒绝参与。这样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会在课前做一些准备,然后通过课堂上的朗诵比赛,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领会,老师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就易如反掌了。很多职中生以前很少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现在这样的锻炼使他们能有机会展示自己,提升自我价值,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笔者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这样他们势必在课前就要反复阅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情、语气,有时他们还会为一个动作编排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场景让我们做老师的看了感到莫大的欣慰。

二、教学氛围轻松和谐,增强学习过程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地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学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油,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能真诚和蔼的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提问,赞赏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必将荡然无存,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然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会主动自觉地配合协助教师教学。同时由于职中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上缺乏兴趣,谈不上主动性和忍耐性,不要说单纯的讲授,就是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用得多了他们也会觉得厌烦,所以教学过程中还要想办法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常有新鲜感,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学习兴趣。教师绝不能以繁琐的分析和重复的练习包打天下,应该循循善诱、从旁协助,千万不能越俎代庖。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朗读比赛课、表演课、诗歌朗诵会、文学鉴赏课等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新鲜感中不知不觉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现在的五年制语文教材第四册中安排的都是诗词小说类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根据所安排的课文灵活选取适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于有点难度绝大部分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古典小说,如《阿宝》《林黛玉进贾府》等,笔者在网上下载跟课文内容一致的视频,然后课堂上边看视频边讲解,精彩之处讲好了再回放,学生对人物的语言甚至一个小动作也都能心领神会。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回头阅读原文,效果特好。同时课堂也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一节好课,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他们的思维也会显得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一些看似“刁钻”和“另类”却蕴含着可贵教学价值的问题。比如笔者在讲到《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化用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而成“碧云天,黄花地”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改“叶”为“花”,“叶”不是更显萧条吗?一语既出,引起极大的反响,有人笑他,有人在思考,就连刚才没注意听讲的同学也坐直了,两眼盯着笔者,看笔者怎么回答。笔者先是一愣,进而是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然后自然地把他们引导到如何欣赏词曲的情景交融上,学生对这种“一花一叶总关情”的特点有了具体的感悟。课堂反而因这种“意外”而更见成效。因此,教师要敢于为学生营造可能会出现“意外”的和谐环境,并且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朴实的语文课堂因有价值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三、课外阅读潜移默化,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

学生仅仅靠上课的时间是不可能大面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而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大量的阅读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笔者尽量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同时在平时讲课的时候有意无意地透露一些这些作品中的精彩情节,一部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开始到图书馆去借过来看,等下次再涉及到作品时,那些看过的同学就热情高涨地跟着一起讲,这样激发了更多学生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形成。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把班上同学分为十组,每小组三、四人。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透,评出优秀小读者,这样的做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四、教学环节联系专业,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教育就是为将来做准备。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学生在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到的知识更感兴趣。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职中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谋到职位或谋职的好坏。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贯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就形式而言,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问题辩论等;就内容而言,大至社会热点,小到生活细节。到学生毕业前再对他们特别进行自我介绍、求职应聘等训练,坚持下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样学生在社会求职过程中就不会因羞于开口、不善表达而影响其求职的成功,我们语文教学的学以致用也就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职业素质与自身息息相关,是今后走向职场的通行证。

当然,我们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如果想从目前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还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创新。如何把有用的东西,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包裹起来,这是职业学校语文老师要不断探索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沟通,与将来的社会生活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利用和寻找生活的衔接点,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只要我们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立足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永远焕发光彩,永远生机勃勃,与时俱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周益民.无法预约的精彩——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祖玉宝.关于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2013,(21):32-33.

(梅小敏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214153)

上一篇:《记叙文立意的独到、深刻》教学设计 下一篇:激发兴趣,让语文名著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