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课外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时间:2022-05-28 09:09:18

浅谈利用课外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资源一般由 “物质资源” 与 “人力资源” 两部分组成。“物质资源” 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报刊、其他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此外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物质资源。可以说,社会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人力资源” 即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指老师开发积累和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以及师生的相互关系。从广义讲应属于语文教学文化的范畴。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学“活”起来。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研究指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来分析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效益问题,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发展。整合教学资源,开拓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语文教学资源,合理整合,形成有效的教学是我们的追求所在。

怎样把课外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呢?

笔者将从用精炼的诗句促进理解;用作者的经历点醒学生的心灵;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课堂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笔者认为这也是把课外资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一条路。

一、用精炼的诗句促进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用什么样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值得研究。与文章联系紧密精炼的诗句,往往既起到引领作用,又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一举两得。

比如,教《有的人》这篇文章时,学生对“虽死犹生”不能够理解。于是引用郁达夫在《怀鲁迅》中的诗句进行讲解。“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教师提问“鲁迅先生去世了,为什么说更伟大呢?”学生就会想到肉体死亡而精神高尚。在分析“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一节时,让学生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面对众人的指斥,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这样进一步请学生思考鲁迅先生把孩子当做什么,由此,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分析“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一节时,把《野草》中的句子引出来。“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抓住“憎恶”这个词语,使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厌恶的是什么人,什么政府。在分析“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时,引用了冯至所写《鲁迅》中的诗句。“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以野草自比。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引导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浅出,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增长他们的见识。用诗句引导,有一种深沉的力量在其中,这是语文课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二、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课堂设计

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富有深意,与课文结合起来,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桃花源记》一课时,学生提到桃花源里的人纯朴、热情。笔者这样讲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彼此率真融洽,他在《移居》中写到:‘过门更相呼,有酒斟之。’ ,你来我往自由无拘。人们真诚相待。‘衣食当须纪 , 力耕不吾欺。’没有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最后引用诗句总结“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相互关心爱护,古道热肠,对客人‘设酒杀鸡作食’热诚相待。这里人性归‘真’,世无诈伪,社会必然‘淳’了,‘真、淳’必然使社会消除了污浊丑恶而归于‘朴’了。他在 《劝农》中写道:‘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真、淳、朴’便是陶渊明理想社会的全部,它的底蕴便是自由、幸福、舒适、宁静而率然存真。”

接着引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陶渊明的评价“只有陶渊明算是找到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农民生活的质朴与爱恋中得到安息。”

自然的引用会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到作者的追求。

在讲《压岁钱》一课时,首先,由导入直接提出第一个问题——“著名作家南丁先生说:‘小小说是一滴水的艺术。’笔者从同学们对《压岁钱》这篇小小说的质疑中,感到你们从这滴水中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光芒。小小的五分钱,对于你们来说不值一提,从文章中看也就能买两根油条,为什么“我”好久没舍得花?”

最后总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借助小小的压岁钱,这个心中之象,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它压在了我们的心里,一种酸楚,一种心动涌上心头。让我们从穷人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性的美好。‘小小说是一滴水的艺术’,一滴水中见世界,老师相信你的‘一滴水’也一定会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于是,借用名言设计出这节课的板书。这样的设计清新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下图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三、用作者的经历点醒学生的心灵

解读文本要从多方面考虑,写作背景、文本信息、作者经历等因素都可以考虑。这样,可以让我们亲近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戒烟》中父亲这一形象,笔者这样讲道:“父亲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找到了教育的切入点。贝利说过:‘我为足球而生,就像贝多芬为音乐而生一样。’父亲因为贝利对足球情有独钟,才以此为教育的突破口。可谓顺情克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结合背景,笔者写了一句话,并且请学生仿写,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让他们冥思苦想写作文强得多。

所写内容:没有金钱,依靠爱心和教育,他使孩子,在星光闪烁的夜空成为独放异彩的明星;没有足球,凭借热爱和自重,他用袜球,在尘土飞扬的街道踢成举世闻名的球王。

准备的句子:他如清香的兰花,深居幽谷,用智慧与善良,为孩子点亮了心灵的灯;他如不倒的青松,高处山间,用勤奋和自尊,为自己开辟了世界之路。

学生根据他们对文本的认识也写下了精彩的语句。

最后总结:“《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父亲这位善教者使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尊严放弃了不良爱好。他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抓住契机教育孩子。为我们上了成功的一课。希望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成为善于抓住教育契机的善教者,走入孩子的心灵。”

在上《有的人》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在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臧克家写诗的态度是坚忍主义的,有人称之为‘农民式’。写《烙印》时,他是‘悲愤满怀苦吟诗’;而且‘常为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他总是思考用什么字以及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最恰当的地方,而且没有雕琢感、滞涩感。”使学生思考他怎样在语言上潜心研究。自然把学生带入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教《祖逖》这篇课文时,以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为突破口。“大家都知道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意在启示君主‘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祖逖》这篇课文,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文意。”(设计意图:了解《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引发学生对祖逖形象的思考。)总结时再回扣作者写这个人物的目的,“司马光用祖逖的经历为我们诠释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祖逖“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北伐,看淡生死,矢志不渝。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为了正义和人民利益无私奉己的具有中华民族骨气的英雄人物。就以老师写的一首小诗作结吧!“闻鸡起舞为社稷,风雨如磐因名利。无论北伐成与败,一片真情系黎民。”司马光以史为镜,启示后来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就会使一节语文课变得厚重。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得,从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上有所收获,在文学欣赏上有新的感悟。

参考文献:

[1]侯器,张传良.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分析与思考[J].广 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2]曹静.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7,(08).

(李雅梅 北京市丰台二中 100071)

上一篇:浅谈卫生中职语文课堂趣味教学 下一篇:小议《祝福》《项脊轩志》情感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