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02 12:25:28

论《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能力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反映了加强与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它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有机地整合了社会构成、社会规范、生活空间、社会进步和社会实践五个范畴,由近及远地分层、深化到学校家庭、社区、家乡、祖国、世界五个系列。在课程目标中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和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这三方面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作为一个整体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因而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应着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培养观察社会事物的能力

社会生活广阔复杂,包罗万象,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艳丽的花儿,给人一种优美的享受;真诚的友谊,和平的生活,愉快的学习,安定的环境,欣欣向荣的景象,足以让人产生和谐感、幸福感。而随地吐痰,破坏公物、脏言污语,打架斗殴,这些现象又是令人不耻的。在生活中,学生是否会做个有心人,注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及各种社会现象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训练,让学会从单一的现象观察到复合的现象观察,从明显的观察到隐含的观察,从外到内的观察,以及从半独立到独立的观察,不断发展自身的观察社会事物的能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浓浓乡土情》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家乡,观察家乡的生活环境并思考:1.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环境?2.这里的人们靠什么工作来维持生活?3.家乡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多角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把学到的知识和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上课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逐一描述、讨论,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质疑、分析,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变化,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感到骄傲。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能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加以思考分析,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动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学生在观察中积累了许多感性知识,看到了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但这还不够,还应引导学生纵向了解生活的过程和现在,横向感受生活的千差万别,从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因而,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调查方式:如“小记者采访”“参观实践”等。这样的方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自身踊跃参与,在参与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锻炼培养社会调查能力。学习《通讯与生活》一课后,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了解所在地区主要有哪些通讯工具,调查的方式可以采用“小记者采访”,向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作采访调查,了解几十年来通讯技术的变化发展,切实感受到通讯给予生活带来的方便。再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腾飞的中国》之前,可先布置学生学前调查观察:爷爷奶奶童年时代的生活情况怎样?二十年来家里的生活情况又有怎样的变化?生活中的“四大件”是什么?“四大件”的变迁说明了什么?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课后,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农村农业生产情况和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参观时还应引导学生做好参观记录或写心得,然后加以讨论总结。这样不断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从实践中培养调查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三、培养收集社会信息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校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将日益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学会学习,包括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构建自身适应性知识体系的能力,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等等。而培养学生收集社会信息能力,学会分析事物的能力是其中至关紧要的一种,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拓展到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在现代社会中,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也给我们提高丰富多样的信息,展示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从大千世界收集获取社会信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从而让学生收集社会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六年级上册《可爱的祖国》一单元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走出家乡,去寻访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体验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民俗和风情。如果条件有限,学生也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如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中去搜集相关资料,多方面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情况,去感受祖国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自己对可爱祖国的挚爱之情。

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应用获取的知识和认知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人格的好办法。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表达而没有形成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做到知行一致,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同时在思维上行为上是得不到良性的发展的。因而,学生在获得道德认知后,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延伸、拓展到课外,应用新知识去判断成长中出现的新事物,去解释一些现象,去解决一些问题。这样不断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我们健康成长》之《不可丢掉的传家宝》后,学生懂得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我们依然不能丢掉我们的传家宝,依然要懂得勤俭节约,但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培养节约的好习惯。这就要求学生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做起,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做起。在学校中,我们倡导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不浪费一支笔、一块橡皮……学生互相监督评比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在家里,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一起配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反馈,表扬先进,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上一篇:“有效朗读”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下一篇: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