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时间:2022-08-11 09:52:22

“有效朗读”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朗读是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落实有效朗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精彩,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再现文本意境的美妙,可以让读者升华情感。

一、重视“范”读唤起阅读期待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内容,由景入情,以情观景,以情击情。范读就是一种唤起学生阅读期待的好做法。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那位勤奋专注画鱼的聋哑青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一位名师执教这段话的片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借助金鱼的动态更深层次地感悟青年的形象。

开始动情地范读这段话,特别在读到“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几个词眼时,更是做足了情感,借助朗读仿佛真的要让金鱼在纸上游动!老师范读一结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足以说明老师的朗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时候,孩子们的阅读期待被唤醒了,优美的语言纷纷脱口而出――“一群金鱼在嬉戏打闹”“小鱼儿在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它们在欢乐地吐泡泡”……

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聋哑青年的确是技艺高超!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这样的范读十分有效,它叩击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孩子进行想象,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

二、反复“品”读再现文本意境

杨金林教授在《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一书中说过,“朗读的过程首先是潜心会文,自悟自得的过程。”我读后深受启发。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懂得潜心会文,反复品读,那么他肯定能够自悟自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八岁的巴迪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歌在母亲眼里简直妙不可言,小巴迪陶醉在母亲的赞扬声中。可是他更加期待得到父亲的评价,因为文中写到“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当父亲看到这首诗时评价到“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并把诗扔回原处时,巴迪受不了啦,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为什么父亲的评价竟让巴迪这么“受不了”?让他的情绪一下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这是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因此,执教者设计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看到(),我受不了了;当我听到(),我受不了了;当我想到(),我受不了了。”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潜心品读前面的七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巴迪的情绪变化之所在。学生静心默读,时而圈画,时而批注,时而填空,他们通过反复品读,努力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文中的人物“活脱”,使文中的事件“活现”,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请听孩子们是这样交流他们品读后的体会的――“当我看到父亲面对我的诗是如此冷淡,把诗扔回原处是如此不屑,批评诗是如此无情时,我受不了了!”“当我想到我是那么认真准备、那么自豪自信、那么期待盼望最敬仰的父亲的称赞,可是父亲却这样评价时,我受不了了!”……

此时此刻,孩子们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走进了巴迪的内心,对文章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仿佛自己就是巴迪,他们尽情地把自己品读文本的感受宣泄出来,真的是“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这样的潜心品读无疑也加深了孩子对文本语言的体验,优化了语文课堂,进一步提高了有效性。

三、设计“赛”读强化情感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执教者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关联词,知道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让我们一下就明白了什么叫‘操纵自如’了。船夫的技术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想亲自感受感受吗?让我们来朗读吧!朗读的时候试着把这段话中的‘船夫’改成第一人称――‘我’来读。”其中一位学生朗读得比较平淡,老师评价说,“你是一位认真的船夫,不过好像是在水平如镜的湖水行驶,显示不了高超的驾驶技术。”第二位学生朗读的情况有所进步,但依然没有通过朗读把船夫娴熟的技术表现出来。这时候,老师布置全班同学先想象赛车手比赛的情景,然后换人称自由体验朗读。当大家准备的火候差不多时,老师引入“比赛”朗读的环节――“现在我们就来个‘小艇赛’,看看谁的驾驶技术最好?”此时,胸有成竹的孩子们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读得更加来劲――“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的船只很多,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我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我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同学们仿佛自己就是船夫,驾驶着小艇在河道上穿梭!孩子们在变换人称的“赛”读中读出了感受,读出了理解,读出了味道。

上一篇:幼儿园管理中的三点智慧 下一篇:论《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