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引入新知识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08-02 12:34:09

数学教学中引入新知识的几种方法

摘 要:高效课堂应该简单、实用、高效,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或以往的经验引出新知,让学生对新知感兴趣,思维一下子集中于课堂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引入新知识?本文从创设情景;以往经验;操作演示;知识类比;运用归纳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关键词:数学;引入;新知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75-01

高效课堂应该简单、实用、高效,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或以往的经验引出新知,让学生对新知感兴趣,思维一下子集中于课堂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引入新知识?笔者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创设情景中引入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数学教学中因数学知识抽象而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在新知识的引入时,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学生喜爱、惊奇的情景之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教“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这样设计引入:师:同学们喜欢你们的家吗?你们家的墙壁白不白?(同学们兴致很高、七嘴八舌)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自己的家,有些同学家里的墙壁旧了,现在我作为你们的家长,准备给你们一个漂亮的屋子,计划把家里的墙壁重新粉刷一遍,请你们帮我预算一下需要多少钱?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何进行预算,需要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之后教师揭示“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就能帮助家长预算粉刷墙壁需要多少钱了。

这里通过粉刷墙壁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兴致高涨,同时在情景中提示了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实用性,使学生以渴求的心理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从以往经验中引入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上。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前后联系少,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的学习,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要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中引入新知。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认识“两定”即定点(圆心)、定长(半径)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硬币、钟面、饼干、车轮……)——从中设疑所列举的物体哪些一定要做成圆的?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的?(学生为难)——提供学生正、反面体验材料,为了训练自行车运动员,设计出前后轮均为椭圆的自行车(出示示意图)。假如你骑上这种自行车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到,会产生上下颠簸)。进一步分析颠簸原因是:车轴心到地面的高度随车轮转动不断变动,即轴心到轮边各点线的长短不一。骑上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为什么平稳(轴心到车轮上的距离处处相等)——在释疑中引入圆心,半径的概念。

三、从操作演示中引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这一特点使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就有可能和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或者教师的演示之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我在“圆柱体的侧面积”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圆柱体侧面展开,然后自己归纳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四、从知识类比中引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教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新知的思路。

例如:在“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写过程,强化面积计算中的转化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能否象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通过割补(或拼接)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不难由推导方法的类比而获得公式。

五、从运用归纳引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这样引入,体现了课本的意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先出示如下面组练习:

甲 组 乙 组

⑴8×37×125 ⑴(8×125)×37

⑵29×4×25 ⑵29×(4×25)

⑶(38×25)×4 ⑶38×(25×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组进行比赛,分别作第一、二组连乘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后我提出问题: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引入新知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五种引入新知的方法,仅仅是一点示粗浅体会,具体应用中我们还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识规律及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灵活应用。

上一篇:解读柏拉图理念论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45分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