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播思考

时间:2022-08-02 12:29:11

民族文化传播思考

一、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博客、虚拟社区等载体的崛起证明了,在新的时代,信息的成本已经接近于零。任何人都可以非常简单地建立自己的传播“机构”:网站、博客、视频频道或是微博用户,借此自己想要传播的任何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信息的速度,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特性让用户的关注和观点更容易聚集,而各种类型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的崛起也让这些新时代的内容者们可以获得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

(一)传播方式的交互性更强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计算机语言和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体现出的最核心的传播特性便是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控制与反馈是一种简单的交互沟通方式,而新媒体提供的是用户、参与者、受众双方或多方之间不断了解、不断交互的过程,并使参与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体验到操纵的。利用传播的技术手段———超文本方式,使得这种交互性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界面的范式,用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根据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乐于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交流和合作的中接收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并且对生活以外的事件感到好奇,这种感触会因获得独创性结果的鼓励,继续向纵深性发展。

(二)传播与更新的速度更快捷

人类的传播历史经过了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直至今日的网络传播,而每一次传播的进步,都促使人类传播效果提升。互联网的传播是以光速来计算和完成的,一瞬间就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从世界的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而报纸的传播速度则是以天或者周来计算的,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仅仅能够实现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即时传播,其传达的信息量与互联网也不可同日而语。凭借着种种优势,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依赖的传播媒介,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等等工具的伴随性和亲身性,使得人们似乎得了“网络依赖症”,只要脱离网络,就会觉得空虚、寂寞。2012年1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报告会了“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依据报告的调查显示,微博已经融入多数年轻人生活中,如果发生某一事件,在开通了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比信任新闻联播的38.7%略高。网民信任社交媒体和互动社区胜过传统媒体的现象已经十分多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微博的传播优势和特征,网民从受众变成传播者,传统的社会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媒体“短平快”的传播影响力,使得信息限制减小,互动性不断增强,每一次信息的几乎可以接近现场直播,这种传播优势是以往的像新闻联播这种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和微博等社交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不仅在时效性上相对落后,在记者人数和信息资源上,也不能和数十万的网民相比。[1]越来越多的事件和话题的第一爆料人,往往不是媒体和记者,而是事发现场的网民或知情者。这种时间和数量上的优势,使新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和关注。

(三)传播内容的丰富无限性

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成为传播的主体。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如此之大的网民群体,他们不仅是网络中的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者,真正地实现了主客同一性,对信息的包容度也更高。在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上,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容纳,新媒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存储器,横向上可以收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在纵向上又可以容纳浩瀚的历史信息,全方位地为参与者提供信息。同时,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它不仅能够显示文本的信息,而且能够利用多媒体、流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现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得表现形态走向立体式,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也正是新媒体借助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

二、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性格体现,它深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而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音乐、舞蹈、语言、服饰、宗教、医药、武术等几个主要部分,这些文化的印记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们有传统的内容,也有变异、新生的内容。

(一)获取信息的不平衡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面积很广,除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海南、台湾等省(区)外,还约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信息获取与传达信息方面与发达地区或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在获得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和不平等的地位,民族文化的传播还是主要依赖人际传播、村寨间的组织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推广了“村村通”等建设工程,加大了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使得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得到有效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长期闭塞在村寨里的人看到了精彩的外面世界,也更多地接触到汉文化的信息。但是,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并不能满足当地民众的信息表达和诉求渴望,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进行有效的循环、互动交流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在这个时期、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承担起了传播的责任,扩展了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空间,它给使用网络的每一个用户都提供了同样的传播条件和通道,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也拥有了平等的享用信息的机会。

(二)传播内容的偏向性

从目前媒介所倾向的传播内容看,媒体所传播的主要集中在时尚的、前端的、精英文化等展现城市生活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给民众带来了新鲜的、先进的生活理念,但这些内容对祖祖辈辈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来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大多数的人常常以一种“观看者”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内容,对信息的传达和使用没有强烈的意识,很难产生共鸣,相对地,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文化的节目较少,使得外界人们对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些偏颇的看法和认识。报纸、广播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容多是以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呈现,而电视所传播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影视剧上,比如《奢香夫人》、《嘎达梅林》、《成吉思汗》等,都是以一种影视叙述的语言来展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但也存在着准入难、融资难、播出难、成本回收难的问题。对于网络媒体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但多以碎片式的内容呈现,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因此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带动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我们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新媒体带来的思想转变

对民族文化传播现状的分析和观察,可以发现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新媒体凭借互动、快捷、便利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将占据重要一角。新媒体的充分运用能够弥补以往传播中的不足,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思考。

(一)充分掌握话语权

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都拥有平等的信息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使用新媒体的人们,不再像传统媒体中的受众一样处于被动状态,而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缘于传播者所具有的匿名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这样一个开放化的空间中自由地发表言论。对于民族文化宣传最具有发言权的当属身处其中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自己的民族有深厚的感情,也有更深刻的认知,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宣传者将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虽然,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把关人”的作用也不断地被淡化,但为了更有效地引导民众做文化宣传,政府部门应适当地参与,并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

(二)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练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打造精品,塑造品牌,是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思路和有效途径。民族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管是形成之初,还是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都需要人们给予更大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传统媒体对于品牌文化的创建有着巨大的创造力,而这之后,新媒体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所带来的厚积薄发的力量。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创造奇迹和延续神话的有力平台。

(三)让民族文化走出去

民族文化对内传播和宣传相对来说都容易得多,因为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共识。但要实现我国民族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这样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难度相对较大。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突破了语言的局限,需要更多细致的工作,这其中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的传播,对品牌民族文化的树立,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的宣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2012年雷山苗年文化周暨鼓藏节的开幕式、晚会、闭幕式等活动,除通过贵州电视台进行了实况的直播外,还将这些内容放置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点击率,为民族文化传播实现了多角度、多内容的呈现。

四、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对策

(一)与传统媒体建立联动机制

传统媒体在传播领域中仍占据着主导位置,在受众中拥有普遍的影响力,新媒体的渗入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其主流地位。新媒体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缘于传统媒体,或者是首先借助于传统媒体来开展宣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利于民族文化广度和深度的横向和纵向传播。

(二)3D影像传播

3D指的是三维空间,D是英文Dimension的首字,即线度、维的意思,国际上用3D来表示立体影像。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人们对于感、视、听觉的立体追求也在不断提升。近几年,3D风靡,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电脑游戏只要是3D的都能受到人们的追捧。在3D的影响力之下,传播民族文化可以运用这样的技术来制作和呈现,使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挖掘受众对现实环境和民俗的追随。

(三)动漫、网络动画和网络游戏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和漫画(特别是故事性漫画)之间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而为“动漫”。网络动画则是利用flash技术实现人类真实表现生活的动机一种手段。而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在线游戏,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游戏。这三种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魅力,利用生动、有参与性的互动,使参与者在欣赏或运用的过程中被内容所吸引,并形成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他们的主要对象是以青少年为主(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的成年人),我们常说,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不是一代一辈的事,而是祖祖辈辈的事情,如何对我们的后辈进行教育,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不仅要靠口口相传的教育,还需利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传播、影响。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更便于新生辈去认知、接受和理解。

(四)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就目前的传播来看,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缺少这样一个专业性、完整性、全面性的数字平台,利用网络我们接收到的多是碎片式的零散信息。数字图书馆这样一个传播系统的搭建,使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等更加丰富和充实,同时应用起来也更加便利。

五、结语

新媒体的进入,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我们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传播方式,但是利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时,必然会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其中有的是来自于人的作用,有的是来自于新媒体自身,还有的是来自于传播活动。当我们勇于敞开自己的胸怀,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时,很难避免地会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怎样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格,是每一个传播者必须要谨慎对待的。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理念,将传播植根于本土文化,我们所采用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是为了宣传民族文化而使用的手段,不能被其左右。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也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内容,使得民族文化具有了不同的时代气息,当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册,呈现在我们和后辈面前的将是永不止息的民族文化,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相信在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定能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

作者:刘洋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上一篇:语文教材对发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下一篇: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