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

时间:2022-08-01 05:49:45

怎样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

摘要:虽然早就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但事实却是教师始终占据着整个课堂,俨然成了一个主宰者,学生始终是被动的。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活跃文言课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老师则应退居后台,成为教学的引导者。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09-02

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高中教材里的文言文可谓篇篇经典。古人的灵魂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我们惊叹古人的伟大。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因而在高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很大比例,文言文教学自然也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总结了几点让文言文课堂鲜活起来的经验,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充分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所谓情境就是设计一个特定的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使感官受到冲击,进而刺激大脑,产生兴奋。作为文言文教学,设置怎样的情境才会给学生带来兴奋点呢?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如故事导入法,我往往会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解相关的文言故事,并在精彩之处故意语塞,从而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寻找答案。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讲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但叙及二人紧张关系的原因时戛然而止,此时学生听得正在兴头上,自然不肯放手,就会心甘情愿地去阅读文章弄明白,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在无形中形成。有时用影视导入法,如讲《鸿门宴》的时候就展示了《西楚霸王》中“垓下之围”的片段,学生被影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进而提出问题:项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学生的兴趣此时已被调动起来,他们会自觉沉浸在文本的阅读中去,老师就不会那么被动了。情境教学尽可能地触动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课堂还会沉闷吗?

二、在诵读中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对文本的情感

钱梦龙说:“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要多接触感情材料,多看文章。”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当然读也是要讲技巧的。现在许多老师通常的方法是放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而我的方法却恰恰相反,我认为一篇文章,老师不应急着放录音、范读,而应让学生在自己积累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在自读中识字、断句,然后才是放录音。因为这时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关注自己哪些字读错了,哪些句子断得不正确。我常常会把学生分组,然后看哪一组错的少,哪组错得多,在激励教学中学生显得十分踊跃,畅所欲言指出错误的原因,课堂气氛也就热了起来。接着是品读,品读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要求学生先大声齐读课文,然后在默读中细细地去感受文章的美,也可以分组朗读比赛,比如在讲《归去来兮辞》时,就分男女赛读、小组赛读、个别赛读,在赛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在反复朗读中也感悟了文本的美,培养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课堂不再燕雀无声,学生的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活跃有序。叶圣陶说:学习文言文勉强记住了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可见文言文光能读远不行,必须背诵,有了前面的铺垫,让学生背诵,那就顺理成章了,当老师要求背诵时学生就会快速合上书本,摇头晃脑背起来,有的学生在竞争的驱使下还有一种想立即背下来的冲动。当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完成自读―品读―背读的阅读活动时,一堂鲜活的课堂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此时的你还会为如何让课堂鲜活而发愁吗?

三、巧妙设问,引发共鸣

如果问题设置不够巧妙,太高深晦涩,学生难懂,就脱离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么学生势必感到枯燥无味,当然就会毫无兴趣。而巧妙设问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记得我讲授《陈情表》时,并没有一开始就问学生是怎样理解“孝”的,而是设计了两道题:李密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李密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用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再深入探讨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可谓层层深入,当一个个问题解答后,学生的思想已经与李密完全相通了,领悟了“孝”的精神内涵,此时再联系实际,设计了一个环节: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学生不再有平时的怨言,一个个认真地发了起来,有的学生眼里还含着泪花,也许是在为自己的不懂事而后悔吧。可见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人的精髓,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就会和他们产生共鸣,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更愿意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样一堂有价值的课堂难道还会有学生不屑于学吗?

四、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虽然早就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但事实却是教师始终占据着整个课堂,俨然成了一个主宰者,学生始终是被动的。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活跃文言课堂,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老师则应退居后台,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比如讲《烛之武退秦师》时,其中涉及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作为老师的我就不会像往常一样讲得口干舌燥了,我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放权给学生,我只是作一下引导、点拨。学生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没想到,经过查字典、资料,相互切磋,这一项被老师当做难点的枯燥的文言文知识点,学生竟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即使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对学习更有劲头。长期下去,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学生就会主动识记积累,随着阅读增多,甚至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现在怎么突然发现文言文读起来变容易了呢?这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所带来的结果,这就是开放教学的结果。课堂还给了学生,竟有如此之大的收获,作为老师的你为什么不放手呢?

以上便是我对激活文言文课堂的一些思考,我相信,只要老师肯在教学策略上多下功夫,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适宜学生的方法,作好引导,老师就会将自己从枯燥的疲累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也会从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银申.如何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3).

[2]秦临娟.文言文阅读教法新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5,(06).

上一篇:小学英语词汇训练 下一篇:探讨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