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信用证开出后风险管理探析

时间:2022-08-01 07:53:02

进口信用证开出后风险管理探析

目前,我国外贸中约有4000亿美元采用信用证结算。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和融资工具,信用证一旦开出,开证行就在有效期内承担了第一性付款责任,同时面临着开证申请人不能如期偿付赎单造成银行的垫款或不良资产的风险。我国信用证贸易融资风险常以“不符点拒付”或“法院止付”为导火索而暴露,使贸易纠纷转嫁为信用证纠纷。虽然信用证欺诈是一种“高智商”的犯罪活动,从事信用证欺诈活动的不法之徒一般具有较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但绝大部分欺诈活动均能通过银行适当的谨慎操作得以避免。在此,笔者拟就如下问题予以探讨。

一、修改把关问题

国内有些银行在开证时把关严,担保要求严格,以防资金流失。但在信用证开出后,对随之而来的修改就放宽了条件,形成了开证严、修改松的现象,最终导致业务风险的发生。我们认为,开证行主要应对信用证下述修改严加审核:

一是增加信用证金额。要增加金额,就要相应增加保证金,增加风险防范措施或扣减客户的授信额度。二是延展效期。信用证效期越长,产生不确定性因素的概率就越高,开证行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三是修改单据和付款条件。本来银行根据原信用证的单据和付款条件已落实好风险防范措施,修改单据和付款条件很可能会使开证行风险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基于此,开证行对这些修改要认真把关。一定要与授信额度和其他风险防范措施一并考虑,防止风险控制效应弱化。

二、止付令处理问题

远期信用证项下,开证行仅凭开证申请人承兑交单,信用证欺诈情况下的银行业务风险大多发生于此。开证申请人凭单提货后,发现存在欺诈,往往申请司法部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如果司法部门启动财产保全程序,发出止付令,开证行要分别情况,妥为对待。具体而言:

一是对正当止付令的处理。从理论上说,哪怕是微小的单据不符点,银行也可据以拒绝承兑。因此,开证行要在合理时间内提出不符点,拒付在先,并随后将法院的止付令转告出口方银行,同时提供确凿的出口商诈骗的证据。这时,出口方银行一般不再与开证行交涉,而让买卖双方直接协商解决。

二是对不正当止付令的处理。从法理上说,信用证项下的交易,区别于一般交易行为:一方面,开证行与受益人(出口商)之间的法律关系独立于开证行与开证申请人(进口商)之间的关系之外;另一方面,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独立于基础合约(即买卖双方间的合同)以外。但在实务中,有些进口商把一般的贸易纠纷与诈骗混淆,错把民事诉讼当作刑事案件,向法院申请止付令阻止开证行付款。对此,开证行要合理合法地争取说服法院在没有确凿证据控告出口商诈骗时不应干涉银行履行在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以使之撤销止付令。

在信用证交易中,即使有确凿的诈骗证据,法院也不应轻易采取止付令。因为这样损害的可能是国外的正当持票人,国外正当持票人遇到拒付后肯定要依法开证行,当开证行败诉后,其结果是不但该付的款项还得付出,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的对外信誉和利益也会由此大受影响。

上一篇:山东省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对策研究 下一篇: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