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时间:2022-08-01 04:33:13

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和畜禽加工业大国,我国的畜牧业资源和肉类生产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自1990年以来,我国肉类总产量始终在世界各国中处于首位。同时,我国还是肉类消费人口和消费总量最大的国家,在我国“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肉类消费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是必需的营养源和生活质量的象征。

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肉类加工业已基本建立起以现代肉类加工业为核心,涵盖畜禽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冷藏储运、批发配送、商品零售及相关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行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全行业已出现经济效益逐年好转的积极态势。

加之肉类需求的拉动,政策的调整及生产方式的变革。肉类加工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进入良性循环,肉类产品结构和流通形式也发生深刻变化。

2004年1~12月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160,765,943千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34%;2005年1~12月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224,557,207千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40%;2006年1~11月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达到241,961,051千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2%。

2007年、2008年,我国全部屠宰及肉类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总比超过往年,我国肉类加工行业迎来发展高峰期。

肉类加工行业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有欠缺,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如:扩大现有的屠宰加工能力;淘汰陈旧肉类加工设备,改善落后加工工艺;调整肉类产品结构;营造肉类产品的绿色产业链;进行国际认可检验;加强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发展特种动物肉类加工业等。

事实证明,未来我国的肉类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利用肉类资源开发具有调节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智力、延缓人体衰老、增强体质和抵抗力的功能肉食品是21世纪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开发老年、儿童保健肉制品和绿色肉食品更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投资前景。

我国肉类加工业发展趋势及问题、建议

未来5~10年是我国肉类加工业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肉类加工业要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力促进产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努力。

我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一抓三转变三推进”的战略方针。一抓,是紧紧抓住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条主线,带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三转变,是加快实现三个战略转变:由传统分散的饲养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饲养方式转变;由传统的作坊屠宰向工厂化、机械化屠宰当时转变;由传统的肉类销售方式向冷链运输、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三推进,是推进企业结构的创新和改革:一是推进肉类企业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推进技术结构的升级,继续改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为肉类工业的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为扩大内需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三是推进产品结构的优化,继续推行“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单一为多样、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方针,扩大精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名优产品和安全放心肉类产品。在肉类产品质量上,贯彻“安全、卫生、营养、风味、快捷、方便”的理念,开展诚信经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一、发展目标

我国肉类加工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是我国工业化屠宰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化经营广泛推行,企业组织化程度和行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导畜牧业生产和适应消费的能力大大增强,第一流企业具备参预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肉类工业整体素质与世界肉类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减小。战略性发展目标:

1.加大工业化、机械化屠宰比重

到2010年,大中城市全部实行工厂化、机械化屠宰:县级城市工厂化屠宰达到70%,半机械化屠宰达到30%,县以上城市消灭手工作坊式屠宰和私屠烂宰;乡镇半机械化屠宰达到40~50%。城乡100%全面推行定点屠宰,定点注册企业的硬件设施应达到国家屠宰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2010年,全国上市流通的畜禽工业化屠宰加工产品的比重从2005:~25%提高到45~50%左右。其中:禽类达到50%以上,牛羊达到60%以上,生猪达到40%左右。

2.发展肉类大集团,提高生产集中度

2010年,按肉类工业总产值计算,全国形成1家400亿元以上的国际化超大型肉类产销集团;1~2家2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肉类产销集团,2~3家100~200亿元的大型肉类产销集团。2010年肉类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税后利润达到100亿元以上。

3.加快肉类产品结构调整

按照肉类产品结构调整方针,积极发展生鲜冷却肉、小包装分割肉,提高各类中西式肉制品比重,加快皮、血、骨、肠衣、动物内脏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2010年,争取鲜、冻分割肉占肉类商品总量60~70%;冷却肉及小包装分割肉占大中城市供应量的20~30%;肉制品总产量由20003年的614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以上,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8.8%提高到11.5%;规模以上肉类企业全面开展畜禽副产品综合利用,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产值占总产值的20%以上。

4.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和企业研发能力

大型肉类企业及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化的肉类龙头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应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同时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独特产品,并建立健全新产品研发机构,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关系。新产品上市品种每年增加5~10%。

5.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保护

在屠宰加工和肉类企业中大力推行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规模以上肉类企业推行IS09000和HACCP体系认证力争达到90%;大中城市建立荣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比率力争超过60%;规模以上肉类企业污水污物处理设施和畜禽肉无害化处理设施力争100%达标。

6.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1O年,大中城市和县级市肉类全部实现退路进厅(店)销售;县城进入连锁超市销售的肉类达到25%以上,大中城市达到50%以上。努力减少裸肉上

市比重和流通环节造成的二次污染。普及各类“安全肉”的认证和流通,城市销售的肉类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中等城市“冷链”流通比率达到40%,大城市达到60%以上。

二、发展战略要点

以规范肉类屠宰和流通行为为突破口,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消除体制上的障碍,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鼓励肉类工业化的发展机制。

以肉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各类食品安全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行肉类生产许可证、强制检验和市场准入标志三项制度;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建立肉类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式安全链条,为扩大内外销市场创造条件。

以畜禽产销一体化经营为载体,促进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改革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推动肉类加工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的升级换代;推广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竞争、社会化服务和现代流通方式,增强行业整体素质。

以科技进步和标准化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肉类加工业的基础研究,相关学科研究和新产品研发。

三、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1.制定畜禽屠宰和肉品流通的国家法律

依法管理屠宰行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其立法宗旨是对屠宰场的设置和肉类的生产经营做出严格规定,以保障生产流通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肉品质量符合食用卫生标准。我国现行的屠宰法规,对依法管理混乱的屠宰市场很不适应。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畜禽屠宰及肉类产品流通法》,尽早纳入立法计划,使国内的屠宰和肉品流通全面纳入更加有效的法制轨道。

2.完善和提升技术标准

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1)应当将肉类加工和流通的国标、行标制定工作,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负责各项标准的制订、修订和宣传贯彻,并由财政足额落实制标经费。(2)对凡涉及卫生安全的标准应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有些要上升为技术法规。(3)国家标准应重点制定和完善基础性标准。总之,应大力加强制标、贯标工作,使企业树立标准就是法规的意识,对强制性标准做到有标必依。

3.建立肉类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确保食品安全是肉类食品质量的最低标准,生产销售安全卫生的肉类产品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起码要求。保障肉品卫生质量要一手整治市场,一手抓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两者不能偏废。建立肉类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是规范肉类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2004年,国家食药监局等八部门确定肉类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行业之一。肉类企业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主要由以下三项内容构成:(1)实行食品安全信用码制度。(2)卫生质量查询制度。(3)建立企业肉类卫生质量档案制度。

4.坚持产业化方向,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坚持产业化方向,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形成优势企业主导市场的肉类工业格局。应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有条件的肉类工业企业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用规模经济带动肉类工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参预国际竞争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快发展肉类工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要强化物流中间节点建设,推进肉类食品“冷链”流通的顺利发展

5.围绕安全、质量和效益,加强肉类基础科研和技术培训

我国肉类加工业的基础科研和科技普及工作仍相当薄弱,不适应肉类工业的快速升级。我国必须在这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在基础研究政府应给予支持,同时必须要明确肉类工业基础科研的主攻方向。

肉类基础科研要集中力量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进展。这四个方面是与食品卫生、产品质量和行业综合效益有关的,都带有公益科研的性质。(1)抓紧研究肉类食品的快速地成品检测方法和相应的检测仪器。(2)大力强化肉类食品营养、风味、口干等机理性研究。(3)积极开展肉类机械先进成套生产线的研发。(4)深入研究肉类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问题。

上一篇:我国肉制品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下一篇:肉制品企业“发力”养殖业 风险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