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时间:2022-08-01 04:22:57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摘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现代争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高校要促进民主化的教育与管理,孕育培养公民意识的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整合校内外多方教育力量,形成以高校为主导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公民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使命

[作者简介]曾熙,东莞理工学院讲师,硕士,广东东莞523808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45-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人们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而公民社会则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一、公民意识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要求公民具有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秉持合理、合法、守法的基本理念,形成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即公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体的意识。二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即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某种行为合法性的意识,以及对他人,合法权利的尊重。三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意识,即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四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即公民要有尊法守法的意识。五是公民的道德意识,即公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并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一政策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针对目前高校教育中公民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公民意识培养比较薄弱的实际,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时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公民群体,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实现大学生由“准公民”向“现实公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与其他系统相比,学校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就具有更强的系统性、组织性和目的性,更利于广泛地提升公民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行,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提高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公民意识。只有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才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才有可能吸收现代文明最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大学生的现代转型。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和谐的社会,其公民必须能对自己的公民资格、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参与等公民意识有一个理性的自觉。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也就是说,公民意识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基础,公民社会则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先,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经济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多元利益的竞争经济和理性规则的法治经济,要求社会成员以平等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并遵循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平等与自由等各项市场经济规则。这就要求作为国家建设重要后备力量的大学生从个人与国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中对这些规则予以认同和内化,明确自己在其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从而为市场经济提供必要的价值观念基础,推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其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公民意识中的自主、平等精神,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从而激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塑造成熟的现代公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性要求。因此,必须尽快普及并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推进民主政治。

最后,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作为和谐社会基础的道德教育应以公平正义为其基本内容。公民道德所反映的自觉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正是对个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主体意识的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三、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意识教育、拓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一)促进民主化的教育与管理。孕育培养公民意识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受制于大学生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参与其中的政治实践。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生成和积淀公民意识,是公民意识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高校要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呆板说教的教育方式和过于严肃的管理方法,代之于民主开放、平等对话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例如学校管理方面需要校务公开,欢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强化学生会职能等等。而在教学方面则要求师生平等,注重对话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还要加强交往,这种交往应该是师生双方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

人意志的工具”。再者,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等。总之,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本身就要民主,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

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对公民的权利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并可以达到知行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将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知行统一;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自觉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公民教育才有感染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前,高校公民教育要改变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根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把公民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开辟公民教育的新领域,拓宽青年学生成长的公共空间,如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文明修身工程、爱心募捐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熟悉生活,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培养其公德心、公共责任感、公共生活规则意识。总之,学校要鼓励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积极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激发公民意识的产生,只有让他们体验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有公民意识的升华。

(三)整合校内外多方教育力量,形成以高校为主导的强大合力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在其成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家庭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打下基础并对大学生影响深远;社会(尤其是网络等大众传媒)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大课堂”,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新颖、刺激为特点的方式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正面与负面交错并存;学校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与其他系统相比,学校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就具有更强的系统性、组织性和目的性,更利于广泛地提升公民意识。

在当今时代,高校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应该整合校内外多方教育力量,建立健全家庭一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以高校为主导的强大合力。只有校内外多方教育力量在时空上保持一致性,方向上保持同一性以及整体运作中保持互补性,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际水平。

大学生群体是建设未来现代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影响力将广泛渗透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生活之中。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因为他们的公民意识及其实践将伴随其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展现出来,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

上一篇:论强化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效果 下一篇:墨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