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跳槽风”会否波及基金净值

时间:2022-07-31 11:07:48

基金经理“跳槽风”会否波及基金净值

优秀基金经理的离职,在行业内刮起一阵旋风。尤其是其中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人才此番出走私募基金,令公募基金逐渐沦为培养私募基金经理的沃土。在“老鼠仓”事件逐渐升温之际,关于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又一次被关注。基金经理能否安心地工作,可能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基金经理“跳槽风”

今年以来,基金经理跳槽成风。

仅4月,通过信息披露形式公布的基金经理人事变动即高达11起,包括嘉实服务增值行业以及嘉实收益增长基金经理孙林离职,南方稳健成长2号基金经理谢爱龙离职,广发稳健基金经理何震以及广发聚富基金经理易阳方离职,华安宝利基金经理汤礼辉离职,国联安安心成长基金经理孙蔚离职,华宝兴业投资总监余荣权离职,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若干已经离职的基金经理,但原基金公司还未披露信息。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份以来的5个多月时间内,共计有72只基金相继基金经理变更或调整公告,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增加了逾30%。

此前,晨星中国的报告显示,2006年内共有130只基金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只属于原有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总数的33.88%,离职的基金经理涉及97人次。2005年内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任职时间最短的基金经理从公告赴任到离任时间只有42天。

除了基金经理以外,其他部门的流动率更高。此前记者去某家基金公司采访,该公司市场部人员将近一半跳槽,整个办公室空着大片座位,且类似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基金行业人才的紧缺以及过高的人员流动,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过高的跳槽率,也从侧面折射出基金行业激励机制上的问题。某位跳槽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跳槽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薪酬,二是职位。就薪酬而言,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用“惊人”来形容。2006年,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在100%以上,而该人士告诉记者,去年收入最低的基金经理年薪不到30万元,而收入最多的基金经理,就他所知近千万元,两者相差悬殊。基金经理往高处走,也是人之常情。

而基金经理跳槽后,为解决基金经理空缺的问题,不少基金公司采取了内部选拔的机制,这也成为去年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资料显示,2006年新任的基金经理中,有80%以上来自公司投研部的投资研究人员,其中一小部分是原来的基金经理助理,大多没有担任基金经理的经验。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国内职业基金经理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

批量转投私募

从去年开始,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基金已渐成气候。

博时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就是一例,此事一度被认为是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的标志性事件。肖华曾因2003年投资业绩排名业内第一而声名大噪,但也因为始终持有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被市场看好的汽车股而饱受质疑。肖华所主导的私募基金――深国投尚诚,借道信托产品,如今规模已达几千万元。

除肖华外,还有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加入私募基金的队伍,成员几乎都是业内叫得响的人物。比如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梁文涛投身上海涌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昱更是与原中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李刚集体加入新公司润晖投资。这些基金经理依靠自己在行业内的号召力,在客户中一呼百应。

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经理无论从收入和自由度来说,均占优势。以规模1亿元的私募基金为例,2006年翻一倍几乎没有难度,那么收益就是1亿元。按照最基本的二八分成模式,基金管理人可以拿到2000万元的收入,远远超过公募基金经理。

“据说2006年,某位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圈后,一年的收入达到近1亿元,这是目前为止所听说的最高收入。据说其管理的资金收益率达到了近300%。”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相比之下,他所管理的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个亿,收益率超过120%,但收入只是别人的一个零头。同时,其投资理念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贯彻。“私募基金是一块自由之地。”这位基金经理说。

除了薪水的原因之外,大多数基金经理感到压力巨大,受到限制过多。其罪魁祸首就是业绩排名考核,短期排名的“游戏规则”让众多基金经理感觉身处“绞肉机”之中。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基金经理往往还得背叛自己的投资理念。“很多时候,为了短期的目标,你不得不放弃长期的蓝图。”上述这位已经“离场”的基金经理言语之间颇有些无奈。

这位人士说,为了仓位平衡,为了应对投资人的要求,基金经理不得不常常违心操作。尤其是去年末,为了配合公司持续销售的要求,无端被要求强制实现绝对收益用来分红,卖出自己仍然看好的股票。这样的外来因素对基金运作的伤害是巨大的,但身为基金经理又无能为力。

因此,寻找一个相对安静和独立的环境来验证自己的投资理念,可以解释部分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的原因。当然,薪酬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双基金经理降低风险

为了降低基金经理人事变动的负面影响,减低基金经理个人道德风险对基金影响,一些基金公司开始采用双基金经理制度规避风险,同时正在考虑进行激励制度的改革。对投资者来说,基金经理变动的风险正在逐步降低。

上个月,国投瑞银等6个基金管理公司纷纷公告,旗下总共10只基金变更或增聘基金经理人,并无一例外的实施双基金经理制。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岗位的不稳定性令基金公司极为担忧。为了规避单一基金经理人给投资带来风险,许多基金公司尝试实行双基金经理制,试图产生1+1>2的效果。如果一位基金经理跳槽,另一位可以顺利接受,这种安排可将人事变动对公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双基金经理制度也是对基金经理个人的权利约束,有利于降低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

近来人事变动公告的嘉实基金就是双基金经理模式的受益者。嘉实服务增值行业以及嘉实收益增长基金均实行双经理制度,因而此次孙林的离职,预计对基金的运作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的步伐应该不会就此被打乱。

当然,另外一种担忧是,双基金经理模式容易产生“投资摩擦”,同时压制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才华。不过在来势汹汹的跳槽风潮中,大部分基金公司更倾向于提升整个投研团队的战斗力,并且弱化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

即使是以明星文化盛行的上投,近来也采用了双经理制。在唐健出任上投先锋基金经理后,上投又决定增加研究总监赵梓峰为基金经理,随后还增加了一名基金经理助理杨安乐,由3人共同管理该基金运作,同时主要运作由赵梓峰

管理。今年以来,该基金业绩回报超过了40%,较之前表现有一定的改善。

很明显,以团队为基础的投资运作过程,相对而言较为安全。基金经理的变动,对基金运作的影响已逐步弱化,投资者也不用过分强调基金经理对基金的作用。

股权激励提上日程

另一个被看作降低人员流动、降低道德风险的良药就是股权激励。可以看到的是,对于人才最为密集、流动性最大的基金行业,证监会加快了推动股权激励机制的步伐。如无意外,首家试点将在南方、博时、嘉实和易方达4家公司中产生。同时,一些业内人士相信,年内将出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办法。

随着中信证券股权激励政策的实行和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银行业股权激励的推进,金融证券业员工持股政策破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呼声日益强烈。同时,基金经理从公募转投私募开始由点到面地扩散,业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两者待遇的差异,这成为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推出的催化剂。转投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就曾表示,从付出和回报的角度讲,私募的激励机制比公募更合理。

据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这一现象同时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而且推动证监会对股权激励的态度转变。2006年末,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31次基金业联席会议上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

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思路大致是:首先,基金公司员工持股不能超过基金公司总股本的25%;第二,在拿到股权的员工离职之前,需将股权按公司原先约定价值归还;第三,基金公司员工持股方案必须获得股东会表决通过。

一些基金公司老总在谈到股权激励时表示,基金公司是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行业,股权激励往往比高年薪更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抑制目前基金公司优秀人才跳槽严重的情况。

对股权激励最为积极的博时基金近一年中优秀人才流失现象尤为突出。2006年至今,博时先后有副总经理杨光启和明星基金经理肖华投身私募基金,同时基金经理芮颖、詹凌蔚离职前往其他基金公司,市场总监李楷加盟花旗银行,督察长刘纯亮近来离职。去年4月来的投资总监何绰越也在去年末离开了,研究部副总经理温宇峰还有好几个研究员也离开了。

尽管不是唯一的良药,但在许多人眼里,股权激励足以成为挽留人才有效的激励手段。

上一篇:二季度加息或将来临 下一篇:H股金融指数期货对A股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