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画意摄影向直接摄影的转向

时间:2022-07-31 09:58:24

美国“城市”画意摄影向直接摄影的转向

关键词:斯蒂格利茨、摄影分离派、直接摄影

19世纪末的欧洲,画意摄影的主题“田园、自然与女性”,是欧洲工业文明矛盾发展状态下人们聊以慰籍的视觉追求。但此刻的新大陆美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景象,摩天大厦、大型金属钢索大桥在19、20世纪之交开始全面建构美国城市的面貌。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在欧洲学习摄影,是第一位加入英国连环会的美国人。斯蒂格里茨回到美国后,积极参加了美国业余摄影协会。1902年,纽约最高的建筑“熨斗大厦”完工。同年,斯蒂格利茨与爱德华・斯泰肯等人在纽约创办了追求画意摄影审美情趣的“摄影分离派”,以“使摄影成为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为目标,“为达到作为绘画表现的摄影的目的,以一切手段对底版和照片的加工处理都是正当的。”我们看到“熨斗大厦”以扁平而奇特的造型,反复成为分离派摄影师的创作对象。爱德华・斯泰肯采用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并用着色制造一种神秘而忧郁的气氛。斯蒂格利茨也利用树做前景,表现冬天白雪笼罩下的清爽与宁静。 熨斗大厦 纽约 重铬酸盐印相工艺1904年

摄影分离派在20世纪初开创了世界画意摄影的新局面。斯蒂格利茨全面改革欧洲的画意摄影,首先认为不应该由画家来担任展览的评委。他把展览由欧洲的沙龙带到了画廊里(小画廊和后来的291画廊),画廊不仅做摄影展,也介绍塞尚、毕加索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锋人物。分离派主办了在摄影史上极为重要的杂志《摄影作品》(Camera Work),杂志刊登世界各地画意摄影时期有影响力的作品,并推广和捍卫艺术摄影,成为关于摄影艺术地位论战的平台,爱德华・斯泰肯是该杂志的美术顾问并设计封面。1904年,正是在这本杂志上,刊登了美国文艺批评家贞吉?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1867-1944)《直接摄影的诉求》一文, 反对当时摄影分离派的展览作品,他将“直接摄影”定义为:“依赖于你的相机和眼睛、你出色的鉴赏力以及构图知识、同时考虑光色、阴影以及线条构成的空间分割,耐心的等待着、直至画面中的影像达成它最完美的时刻。”当这一切都达成的时候“这张完美的底片只需要很少甚至不需要后期操作”。 文艺批评家贞吉?哈特曼觉得那些被刮、涂色、柔焦的照片失去了魅力。反而是斯蒂格利茨的《终点站》,充满现实的情景气息。

“直接摄影”这个概念被斯蒂格利茨接受,他本人一直喜欢使用小型相机,更喜欢在雨天、雪天、雾天等不尽如人意的时刻拍照。他的作品《三等船舱》、《终点站》,都可以看到摄影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空间。一百多年前的冬天,纽约街头寒气逼人,斯蒂格利茨以摄影的观察为手段,在城市街道上拍摄了《终点站》这一幕生动而又日常的景象。地面泥泞的质感,马吐出来的薄雾般的热气,画面中的男子背影身体倾斜,也在热气的笼罩下整理着马车的缰绳。这幅画面真切地传达出19世纪末纽约街头生活氛围,艰辛又热气腾腾。 《摄影作品》杂志1903-1917年,共出版过50期。

斯蒂格利茨原本追寻画意摄影,但是在对摄影的认知过程中,他《摄影作品》的最后两期重点介绍了保罗?斯特兰德的作品,并提出摄影的目的“是使我的照片看上去确实像照片 (而不是像绘画、蚀刻版等),要使人一看之后永远难忘”。斯蒂格利茨带领美国摄影从画意走向直接摄影,也就从摄影的古典走向了现代。 “直接摄影”力图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 终点站纽约凹版印刷工艺 (Photogravure)1893年

上一篇:中文图书的英语翻译家 下一篇:德国拟大力发展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