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污染特点及保护策略分析

时间:2022-07-31 08:06:52

我国环境污染特点及保护策略分析

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引起各方关注。针对我国环境护污染的特点,提出针对见解。

关键词:环境;污染;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47-01

1我国环境污染主要特点

水体污染日益突出,包括湖泊、河流、地下水及海洋污染比较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直接排出,从而导致水体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城市河流中86%的水质污染超标,城市下游河道污染更为严重。而过份开采地下水导致的盐碱化现象,重金属等工业有害物质对水体的污染更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和汽车尾气污染。燃煤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未经处理或者没有严格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区域空气污染。而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大量汽车产生的尾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空气污染也同样不可小视。

噪声污染亟待解决。噪声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近几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一些轨道交通产生的噪声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在防治噪声污染方面,此前的标准较粗,没有具体的规范,噪声污染问题频现。

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并快速向农村蔓延。有统计显示,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不科学、不环保的生活、购物方式,是造成垃圾快速递增的主要成因。

2环境保护策略

2.1生态建设,加强污染治理

在生态建设中,如何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应措施,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进行自然生态的恢复和重建,但因多方面的原因,收效仍不明显。在防护和治理的过程中,生态破坏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针对此种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整生态结构,统筹规划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法制化将生态建设的纳入到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针对不同的耕地、草地、沙地等采取不同的生态建设技术,治防并重,通过长效化治理,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和资金投入效率,从而保证生态建设取得卓有成效。同时,针对乱开乱伐现象,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完善监管。

2.2水环境污染防治

水环境污染的防治重点在于河流湖泊水污染、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采。一方面,要改变不合理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不顾水资源环境污染的现状,同时,科学安排工业布局。沿海、沿湖、沿河等建设工业企业需进一步严格监控,新开办的工业企业,应尽量避开河流、湖泊等水源地建厂,防止工矿企业发展的同时,造成水源污染。针对地下超采无序的情况,应确立水权制度,加大企业用水总量的控制,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企业用水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新的生产工艺推广、达到科学用水,合理用水的目的。在污水处理方面,明确各行政区域的水质标准,对工矿企业的污水处理由水质检查变为水质实时检测,通过上传的数据指标,严格企业污水处理监管。

2.3加大生物保护力度,确保多样性

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极其丰富,全国共有生态系统约460多类。但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生物的消费也显增加之势,加上生物生存环境破坏严重,我国生物的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因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又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生物保护方面,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破坏生物多样性可怕后果;采取科学方法,探究生物生存现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落实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条例、法规,确保我国生态系统类型齐全、完整。

2.4减少废气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进期,对能源的消耗居高不下,这与我国粗放的增长模式有关。而能源的开发,仍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产生废气,是目前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在我国的电力、供热生产中,仍是煤炭占主要地位,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一直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份。我们一方面在加大煤炭燃废气的处理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另一方,即又对电力、供热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水电、风电、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技术开发、普及利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再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效能,通过经济手段,提高高耗能企业生存成本,促使企业进行能源利用新技术的投入,将循环经济做为发展的主体。对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应用。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可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汽车尾气检测标准,控制汽车总量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和解决。

3总结

治理环境污染任而道远,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必要的制度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做到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同防同治,才能保护人类良好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姜罡.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2):27-28.

[2]周骏一.乐山大佛基岩酸雨影响评价及防治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2):107-110.

上一篇:论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 下一篇:确保矿区铁路调车作业人身安全的八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