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服务探究

时间:2022-07-31 05:47:19

政府购买服务探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项政府实行社会公共管理的措施。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但这毕竟是新生事物,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操作不规范是其问题之一。从我国的现状看,虽然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整合了社会各类资源、推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了服务质量与资金使用效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依然是一项新工作,在操作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不规范的表现

1、采购目录不规范

从我国情况看,省级和市、县级政府都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指导目录,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目录相差较大。从我省的情况看,有些地区有230多种,有些地区不到100种,存在着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界定不够清晰的问题,项目选择的原则、标准不太具体,没有考虑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有些地区把政府相关部门、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的职责作为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出现“既养事又养人”的局面。

2、主管部门行为不规范

主管部门行为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界定不清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主管部门的思路、管理方式、措施、力量的不同,有些部门对其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的需求界定不清,管理办法和制度不科学、考核评价指标不符合实际,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效果。

(2)影响招投标结果

有些主管部门领导为实现个人利益利用权力影响招投标的结果,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公开、公平和规范带来消极影响。

(3)不签订合同、不注重合同履约管理

有些主管部门在招投标完成后,可能其结果与其预想不一致而不签订合同;有些主管部门在合同签订完成后不注重按合同要求对供应商(社会服务机构)履约情况进行管理,不注重对服务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影响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

3、购买方式不规范

从购买方式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三种模式,即竞争性购买、非竞争性购买和形式性购买三种。竞争性购买是指通过公开竞标等竞争性方式来确定服务供应商,双方签订合同以形成购买关系。非竞争性购买是指通过单一来源采购、定向委托等非竞争性方式来确定公共服务供应商,双方通过契约或其他方式形成购买关系。形式性购买是指政府将部分服务或管理职能让渡给某些非营利性组织,然后以项目或其他形式给付一定资金或资源,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上的购买关系。从根本上讲,前两种基本上形成购买关系,后一种实际上尚未完全实现购买关系,而只是行政职能的延伸。在我国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中,形式性购买方式较为普遍,即使是形成购买关系的购买形式中,也以非竞争性购买为主,竞争性方式较少。不通过竞争性方式购买公共服务,就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难以杜绝“寻租”和“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

4、购买程序不够规范

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采购对象,采购内容复杂,数量和要求难以确定,并且采购者与使用者要分离。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程序不同于一般服务的采购。但是,我国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时间较短,不仅对可以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形成适合国情、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监管的程序。由于工作程序不够规范,特别是信息公开不够,存在着较多的“暗箱操作”,导致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高,影响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应取得的节约效果。

5、绩效管理不到位

绩效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绩效管理制度缺失

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无锡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对政府所购买的个别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制度,但从全国情况看,绩效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2)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是否购买了尽可能好和多的公共服务,或者说一定数量的公共服务所使用的财政资金是否最少,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

6、采购机构行为不规范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机构主要负责编制招标文件、采购公告、开标、评标等工作。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机构的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超越其工作职责范围,对采购人(公共服务主管部门)制定的服务需求、考核标准等进行修改;二是采购机构在招标文件、评标办法的选择上不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了使某个供应商(社会服务机构)中标而制定相应的标准。

原因何在

1、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公共服务采购操作的规范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前提,但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我国现阶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遵遁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政府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也应难以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可以依据和遵遁。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虽然规定采购的范围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对于服务的理解仅限于公共服务中最基本的部分;政府满足自身运作的后勤服务。而范围更广、意义更重大的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并没有被列入。虽然在部分地方文件中对此已有创新,但公共服务购买的制度还有待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相应财政制度的完善。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实施办法和考核评估办法,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往往其指导意见缺乏指导性,实施办法缺乏可操作性,考核评估办法不完善。

2、监督不力

目前,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但是,政府部门往往就是社会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各政府部门之间权力制约机制不是很完善,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内部监督非常乏力。同时,有关公众参与监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难以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上述不规范。

3、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国际潮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但没有正确处理好目标与过程之间关系,没有认识到目标实现与所需要条件之间的关系,有些地区操之过急,在事业单位改革还到位的情况下,将本来由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确定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目录,从而出现“既养人又养事”的局面。

4、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履行不到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做到采购操作的规范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但有些管理部门或是因能力所限或因主观上不重视、行动上不作为,相关职能履行不到位,导致公共服务采购操作不规范。

如何对策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必然要求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才能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范操作。

从中央层面看,要加快修订《政府采购法》,明确供应商的地位,规定购买的程序、内容、经费预算等。地方则要出台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加强对操作过程的控制,做到操作过程的规范,特别要注意对购买程序、购买内容、定价标准、经费来源、评估机制等问题。

(二)规范公共服务采购方式

采购人要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服务项目的采购需求特点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情况,选择适用的采购方式,能够运用公开招标方式的一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财政部门要严格把关;对不能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财政部门要简化申请材料要求,改变现行一事一批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揽子批复。

(三)规范公共服务采购的操作流程和程序

1、公共服务采购应执行的操作流程

随着《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政府采购工程流程逐步得到规范,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其流程也应是特殊的,建议按以下流程组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2、规范公共服务采购的具体操作程序

不同的采购方式,其操作程序也各有不同。

(四)加强信息公开

阳光是天然的防腐剂,实行信息公开,实现“阳光采购”,是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不正当交易最为重要的监管环节。

1、信息公开的要求

信息公开的内容要全面、真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信息的公开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购买公共服务的财政预算公开

根据国家预算的有关法律,确定用于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应当公开。

(2)采购内容公开

即向社会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目录以及对供应商(社会服务组织)的资格要求。

(3)采购方式和采购要求要公开

主要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采购形式(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竞标、评标办法。

(4)采购结果公开

公开中标的供应商(社会服务组织)、拟签约的主要内容及价格等信息。

(5)质疑方式与结果要公开

供应商(社会服务组织)或公众对采购结果有异议,告知质疑的渠道、方式和办法,并对质疑事项和结果在指定的媒体上公开。

2、信息公开渠道要多样

信息公开的渠道要形式多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信息公开渠道不能过于专业,应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公开,既告知拟参与的供应商,也告知接受公共服务的广大社会公众,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

(五)切实加强合同管理

只有确立了契约关系,才是购买了公共服务,政府与供应商(社会服务机构)签订的合同,既是政府实施管理的依据,也是政府预算支出的依据,还是供应商进行结算的依据。因此,强化合同管理是保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对政府购买行为的重要监管环节。

1、积极探索采购合同的类型

可根据政府采购服务项目的需求特点,灵活采用购买、委托、租赁、雇用等各种合同方式,研究金额不固定、数量不固定、期限不固定、特许经营服务等新型合同类型。

2、规范合同的签订

合同的签订必须以招标或谈判的结果为唯一依据,除按已确定的单价进行数量增减外,不得更改;另一方面,要严格合同执行,签订合同的双方都有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认真履行合同,对于确实需要变更合同的,不仅要双方共同协商同意,而且还需要征求采购时的评标委员会或谈判委员会的同意,防止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随意更改合同。

3、制定合同范本

为了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实行合同的规范,各级财政部门尤其是省级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合同范本。

(六)严格服务项目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的管理

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和完善服务项目政府采购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要完善服务履约验收管理制度,采购人或集中采购机构应当按照采购合同规定组织履约验收,并出具验收书,验收书应当包括每一项服务要求的履约情况。第二类服务项目,供应商提交的服务成果应当在政府部门内部公开;第三类服务项目,验收时可以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并出具意见,验收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告。以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验收时还应按一定比例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并出具意见。

要引入政府采购履约担保制度,对于金额较大、履约周期长,社会影响面广或者对供应商有较高信誉的服务项目,可以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入政府采购信用担保,通过履约担保促进供应商保证服务效果,提高服务水平。

(七)强化项目的绩效管理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生产方式,支持公共服务发展的重大举措,政府作为出资者,向市场主体购买公共服务后,其责任依然存在。既要对服务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也要对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在进行绩效评价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评价范围与对象

评价范围应为年度内财政安排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评价对象包括承接主体服务绩效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明确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实施进度、资金安排使用、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以及项目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3、明确评价的职责分工

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配合,应明确财政部门、购买人、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监督、审计、民政等部门在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分工,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实施。

4、明确评价程序

评价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及提交评价报告三个阶段。实施评价将以购买主体自主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形式,由第三方在对购买主体自主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评价,最后得出结论。

5、明确评价结果的应用

一方面将评价报告反馈给购买主体,以促进购买主体加强管理和及时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将评价报告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依据,并报政府作为完善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参考。

(作者供职于江苏省财政厅)

上一篇:PPP:辩与思 下一篇:两千年的丝路传奇